清華學堂 牽動我心
呂人和(1949-1951外文)
清華園裏第一樓——清華學堂不幸失火的消息牽動了所有清華人的心👩🏻🌾。古樸典雅的建築見證了百年滄桑、世紀風雲🦃。作為學子,我清楚地記得,新生報到註冊,首先要登此樓🏧。我是1949年由外校轉學考入清華二年級的👨🏽🔧。那個時候⤴️,教務長辦公室等行政機構都在那裏,甚至郵局也設在那裏。當時教務長是周培源教授🍦,副教務長是錢偉長教授,其後又增加了一位副教務長🧚,即李廣田教授🍆。
在那座樓裏🍶🙇🏼♂️,我曾在不同年度同兩位副教務長談過轉系和休學的事。讀完大二想轉系念工科◀️,覺得學工將來憑技術吃飯,牢靠少風險,但自己數理化基礎不行🏹,想休學一年進行復習。錢偉長先生接待了我🐦,他鼓勵我還是把外文系念下去,他說,你看錢鐘書先生,那是多好的榜樣啊,他對錢鐘書先生充滿了敬佩之情,我無言以對,因為我對錢鐘書先生同樣無比敬佩。我讀大二時聽了一年他的課♠︎,他講授的西洋文學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讀大三時我選修過李廣田先生開的現代中國詩詞選讀課,按照他的課業布置🤯,我曾作過幾首詩詞,他都仔細批改並當面給予指點。他對我很有點印象🧈。當我結束大三學程時轉系已經不允許了。但我不想繼續學文,找了個理由申請休學一年,他批準了🎤。也就從那個時候起,沒有再登過那個大雅之堂。然而,我卻沒有忘記它。
這座式樣別致👩🏿🏭🍭、具有德國古典風格的兩層樓房,內部為木質結構,走在樓板上咚咚作響。這種設計結構在一些國家並不少見,早年因參與技術項目引進工作兩去西德,工作之余曾應邀到歌德故居參觀;那是一座18世紀的古建築👨🏽🔧👩🎓,踏上樓板竟也吱吱作響,親身感受🐷🤷🏼♂️,至今不忘。
從科學發展和現實應用的角度看➛,這座標誌性老建築是否也應采取先進而適用的材料進行維修、改建和保護,值得人們研究與思考。既然部分木結構被燒毀了✵,可不可以就此改用鋼結構,樓道樓梯只需鋪裝實木地板。因為我覺得,它同歌德故居的區別就在於它不僅僅是供人參觀的文物性建築,更重要的它是一座實用性建築,它是人們在那裏工作的處所。當然,材料的變更和選擇👩🏼🏫,清華的土木工程和建築專家更有發言權。總之,希望響了百年的腳步聲,能讓早已脫去長袍的現代人感到它曾經存在過,而不必強求那種聲音的重現。建築外觀當須保持原貌🏫,不變的是主體結構🕵🏻♂️,變的只是部分構件材質🧑🏻🔧。通過學校主管多方面的努力,相信可以使其更加美輪美奐🤴🏽,牢固延年,永遠是人們拍照留念的最好背景選擇🧑🏻💻。
如果說構件材質不能變,那麽老圖書館的地板就應還原為軟木材質🧵,行走無聲。媒體只用一句話報道說🧑🏽⚕️,老館木地板被翻新了,如何翻新不悉詳情。果真采用軟木,那這座建築真的可謂得到比較全面的保護了⛏。為了百年校慶,希望百年學堂和其他正在進行維修的建築都能如期修復。
喜見母校百年建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心潮澎湃👨🏽⚖️,激情難抑,吟成詩詞🧑🏻🚀,現擇一首,隨文獻上🙆🏽♂️,熱烈祝賀。
五律 水木清華頌
水清惠澤深,木華秀冠群👨🦼➡️👨🏻🦲。
書香百年聚,尋夢一園春。
坐詠推今韻🎢,行吟報國心🧢。
征程仍漫遠👨🏽🍳,長憶念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