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彤(1948土木)
光陰荏苒,惜別母校不覺已五十多個春秋,每當想起在清華園學習和工作的情景🌒,往事歷歷在目🤞🏻。爰將清華土木系工程測量學科專業組(下文簡稱測量組)的創建及其若幹軼事記述於後🌋🤽🏻♀️。

1947年6月土木系20級同學完成暑期測量實習後於大禮堂前合影。後排中立打領帶者為李慶海教授,前排左1為作者。
土木工程學系的學科專業組
據《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第326—343頁)所述土木工程學系的概況說明該系原有鐵路道路工程和水利衛生工程兩個學科組。後經調整為結構工程🚒、水利工程、鐵路工程和市政衛生工程四個專業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南遷👷🏼,幸好得將所有測量儀器隨運南下🧓🏻,全部保存良好🫱🏻👡,實屬難能可貴。其中除德國蔡司廠和瑞士科恩廠製造的精密光學經緯儀和精密水準儀各一臺外,尚有銦鋼卷尺以及瑞士威特光學經緯儀、普測經緯儀、工程水準儀、平板儀♙、羅盤儀、求積儀等達數十件之多👩🦲,從而充分滿足了測量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的需求。由於師資雄厚、測量儀器設備齊全,清華土木系的畢業生具有較嫻熟的測量技術。
1949年秋,為了適應工程建設高級測量人才的需要,在李慶海教授的推動下,清華土木系創立了工程測量學科專業組。先後聘請了儲鐘瑞教授、崔炳光講師、
1947年6月土木系20級同學完成暑期測量實習後於大禮堂前合影。後排中立打領帶者為李慶海教授🐪,前排左1為作者👨🔬。
孫護講師和我(助教)等五人🏃🏻♀️➡️。此時🧑🏽🎄🚵🏼,土木系除原有的四個專業組之外,新增設了測量組🟡。本組學生的必修課有𓀕:
高等測量與測地學 李慶海講授
航空攝影測量 儲鐘瑞講授
地面立體攝影測量 崔炳光講授
實用數學 儲鐘瑞講授
測量儀器維修 孫 護講授
測量平差與最小二乘法周 卡講授
以上必修課程合計約20學分。
1950年夏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首先從清華與北大兩校開始。此時測量組新增北大的周卡教授和王雄風助教。於是🧑🚒,教師隊伍更為充實👩🏽🦲。不過選修測量組的學生僅有兩人。直至1952年大規模院系調整,周卡和我奉調到新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李慶海、崔炳光和孫護則調往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此時,土木系也改名為土木與環境工程系。至此😇,測量組只生存了三年就無疾而終了✷。
為清華氣象臺測量海拔高程
1949年秋季開學後不久,清華地質、地理、氣象學系主任李憲之教授為了滿足氣象觀測的需要𓀕,委托測量組為其測量氣象臺的海拔高程。此項任務旋即由我負責實施。首先在氣象臺的山坡下測設導線控製點,並以此為測站進行三角高程測量,求得氣象臺離地面測站的高度🤨。隨後再應用水準測量將上述測站與土木館門外的水準基點施行聯測🤽🏿。從而算出氣象臺的海拔高程,在測量儀器室職員謝鎮芝和工友小王的協助下,僅用一個半工天即迅速測算出氣象臺的海拔高程,送交李憲之教授。至於此項海拔數據迄今是否仍存在就不得而知了🧍🏻♂️。
為北京清河製呢廠實測廠區平面圖
1950年初春🥐,北京市原清河製呢廠進行擴建🌩,急需施測一幅大比例尺平面圖供規劃設計與施工應用🫄🏻。於是邀請我系測量組負責施測。經過研究策劃🧝🏽♀️🪻,全組教師欣然接受這一任務。在李💆🏿♀️、儲兩位教授的指導下🟢,僅用了兩個工天即圓滿完成了該廠廠區平面圖的實測任務。記得當時北京市吳晗副市長正好蒞廠視察🥑,當即獲得吳副市長的贊譽和嘉獎。
仿製美國K&E公司計算尺
作大量的計算習題🎵,考試題更不例外👰🏼♀️。答題必須保證三位有效數字的準確性,否則即予扣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市場上尚無電子計算器,也未見過有國產的計算尺。那時買一把美國K&E公司的計算尺約需一百幾十元,一般同學都很難支付。有鑒於此🧑⚕️🦡,我們測量組包括測量儀器室的職工,在儲鐘瑞教授的領導下,采用照相復製方法終於仿製成功。於是在土木系成立了算尺委員會。批量生產了一大批仿製的K&E計算尺😕,其價格僅為20—30元🎎🙋🏼♀️。從而解決了工學院許多同學的燃眉之急。
東壩河水利測量
為了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清華土木系測量組應北京市水利局的邀請🚣🏼♀️▶️,承擔了東壩河水利測量任務。此項任務包括東壩河河道縱橫斷面測量以及水文測驗工程👩🦱。經系主任張澤熙教授批準👩🏽🌾,委派我和胡多聞(水利組助教,已故)負責率領本系二年級同學組成一支測量隊,前往東郊施測。時值三九隆冬🧑🏼🍳,同學們滿懷熱情,不畏風雪嚴寒,鬥誌昂揚地奮戰了二十多工天🫕,終於圓滿完成了上述任務☝️,受到有關方面的好評。
為中國科學院審定測量學名詞
解放初期新中國和北京市的各項工程建設百廢待興,而測量工程任務勢必先行👎🏼。為了統一測量學(包括測量與製圖)名詞術語的翻譯,中國科學院邀請李慶海教授組織成立意昂体育平台名詞譯審小組✊🏽。旋即以李教授為組長,其成員有儲鐘瑞、崔炳光、孫護和我五人。我們利用課外時間收集審定了二百多詞條。後經中科院復審予以采納🧎,列入正式出版的《測量學名詞》一書。順便說說,此書出版後,清華測量組曾獲得一筆稿費。於是大家商定去前門外便宜坊烤鴨店品嘗北京烤鴨的風味。記得那時我已調到北京地質學院任職。幸好那天是星期日,我去西四新華書店購書👮🏻,在書店門口不期而遇李教授一行🧑🏼🔬。於是便隨同前往🤴🏽🙇🏼,美美地飽嘗了一頓北京烤鴨,也算是口福不淺吧!
寫到這裏想起幾位恩師益友相繼辭世🪸,不禁黯然神傷。逝者如斯夫!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