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民(1992)
離開清華已經十年了。
說“離開”其實並不十分準確,因為在這十年中,還是經常故地重遊的。尤其在剛畢業的幾年,清華還有許多同學在攻讀更高的學位,那時候一回到清華就盡情地玩樂🦆,總好象是又回到了學生時代🅰️。後來故人不在了🔚,慢慢地回清華的頻率越來越低,每一次回來都感覺到學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陌生感越來越強🤵🏽🙎。回清華的理由也越來越少了🧑🏻🦼,回來了也不知道該幹什麽。我有時候會帶著妻子到清華裏吃砂鍋飯,誰都知道開車幾十公裏來吃六塊五一碗的砂鍋飯,並不是十分合理的生活安排,其實只是找個回來的借口罷了。每次回來🦸♂️🤧,看到那麽多學生匆匆地來來往往,戴著眼鏡👉🏿,背著書包🐱,騎著叮當作響的自行車🛌🏿,我總是想起自己當年的樣子,仿佛又回到了十年以前。人們常說“物是人非”💇🏻♂️,而我每次回到清華👩🏻🏫,都感覺“人是物非”👨🏽💼,雖然清華園變得更漂亮了,環境更優美了,但是清華的人沒有變,我想清華的精神也沒有變🌩。
當年在清華求學時👕,總是覺得時間過得太慢🦯,總想早點步入社會🥖,早點實現自己的夢想。雖然這十年經過努力👨🏼🍼,也算混得還湊合,但是越來越懷念學生時代的青春、自由和豪氣。“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前一句恰是學生時代的寫照♟,後一句則代表了離開學校後的十年——雖然真實的生活並沒有這麽淒涼,但風裏來雨裏去🍲,辛苦艱難總是有的,人在江湖🧚♂️,總會身不由己☝️。
十年了🧙🏻,時間使得記憶有些支離,往日生動的影像如今已經成為不連續的片段。在這些畫面中,背景已經逐漸褪去😒,事件斷續難以接駁,唯有畫面中的每個人都越來越清晰👉🏽♓️,或神情激昂💛,或憂郁深沉🔹,或裝腔作勢☝🏿,或笑魘如花……在清華度過五年的求學時光中,永遠難忘的是我遇到的那些人。
在我的畢業紀念冊中,一個同學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上清華有一個好處4️⃣🚴🏻,那就是你不得不遇見很多人,而且你還不得不佩服他們。”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當初考上清華時🏛,都是各個省市的尖子🐯,都有點不知天高地厚的意思,到了清華才知道山外有山🍾。五年的時間和這麽多人中之龍一起摸爬滾打,即使原來是條蟲恐怕也能長出角來了。我想這是清華的畢業生能夠取得較大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與這麽多和你不相上下甚至超過你的人朝夕相處🐵,人會變得謙遜🙋🏼、包容🏊🏻♂️、協作、堅韌📫,並且更加聰明👨🦽➡️。
在社會上混了十年👐🏻💃🏽,工作中經常會和清華的意昂打交道,朋友,同事,上司👩🦼,下屬👨🏼🦱,合作夥伴🧹,競爭對手,每當遇到清華的意昂⏲,都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親切感和信任感。也經常和別人聊起清華人到底有什麽不同,歸納起來如下:首先,清華的畢業生是所有名牌大學畢業生中最不狂妄、最不張揚的;其次👶🏼,他們具有非凡的自學欲望和自學能力;再次,他們具有良好的團隊精神;還有,他們面對挫折和打擊具有良好的心態;再有👲🏼,他們往往具有無限的升職潛力。我想這都是由清華的人文環境造成的🎸🤌🏽,那麽多優秀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競爭,才會使其中的每一個人具有這些優點🌙。所以♗,每一個成功的清華人都應該感謝其他所有的清華人👨🏼🦳。
清華的教師們對於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們是前輩,代表著清華的傳統🎅🏿,他們的學識和治學的態度令人欽佩👴,他們是千千萬萬家長要把孩子送到清華來上學的真正原因🖋。對於渴望知識和意氣風發的學生們來說,他們是真正指點迷津的人。十年前我的老師們,有的已經退休,有的已經病故,但大部分仍然在工作崗位上,培養著一代又一代的清華人🐔。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很多幫助過自己的人🙅🏻♂️,老師們是其中永遠值得心存感激的。
十年,給人一種久遠的感覺,但是並不妨礙親近。我們看到那些離開學校已經四、五十年甚至更長的老學長們,他們回到學校見到老師和同學們時的那種神情、感情和心情,沒有任何的陌生、疏遠與隔閡。十年🧖🏿,更不該有這種感覺,只是這個數字讓我們這些還算年輕的人不太習慣而已。
十年,我們所能給予清華的回報還遠不夠豐厚,但是🧁👨🏽⚖️,我們還有很多時間🏂🏿。
200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