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蔚勛*(1952)
飛機強度組長
1952年9月,當我從清華理學院數學系畢業、赴南昌飛機工廠報到時🔊,擺在廠人事科面前的一個困惑不解的問題是:學數學的分配來飛機工廠🤒,究竟能幹些什麽呢?人事科想讓我到車間裏擔任統計員,大量用到數學加法。考慮到把一名本科畢業生按初中生分配工作,有點說不過去,於是把我分配到了廠中心試驗室擔任材料機械性能試驗員。我的任務是:根據試件直徑計算截面圓面積🦋,再把圓面積除試件破斷載荷,得到材料抗拉強度,這裏用到數學乘法和除法🪀。國慶出差北京,到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局(中央二機部四局),以學用不一致為由🗒,希望重新分配工作。
1952年11月🧕🏽🧘🏼♀️,奉命調到廠飛機設計科,擔任強度計算(應力分析)組長。
強度組長的任務是:對飛機設計科發出的各種技術文件、圖紙,做技術上的把關🏊🏻♀️;如果飛機失事🎢,不論事故來自何方(設計、材料、工藝💛、使用……),不論由於何種機理(力學的、物理的、化學的……)👴🏻🧍♂️,都可廣義地說“強度不足”🈳,就會懷疑飛機強度組長的工作🛩💗,必要時追究其法律責任。強度組長擔負的任務遠遠超過了強度計算(應力分析)的範疇𓀕✡︎。一個學基礎數學的畢業生,能夠愉快勝任嗎?許多人抱著“等著瞧”的態度。我開始工作時,常常受到嚴厲批評:“你這個學數學的⛩,死腦袋瓜!”有的名牌大學航空工程系畢業生,向設計科長訴苦🚞📋:我們專門學航空工程四年,完全可以擔當強度組長的工作🧜🏻♂️,現在成天埋頭製圖;科裏卻讓一名對航空工程一竅不通、學數學的擔任強度組長,上班簽簽名,沒事就看看書♞,兩相對照⛹🏽♀️,太不合理了。就這樣,此時此地,“學數學的”成為一個貶義詞,大有逐出飛機工廠的氣勢。
南昌飛機工廠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建的全國156項重點工程。既然局裏指示廠裏🗂,委托我以飛機強度組長這樣一個光榮、艱巨的重任,我只有沖鋒向前的義務,沒有退卻逃跑的權利。
攻克航空科技堡壘
1953年是我在飛機工廠裏邊工作❄️、邊學習、努力向航空科技進軍的第一年🧞。
如何對待“學數學的死腦袋瓜”的批評呢?學基礎數學的腦袋瓜🔉,即高度概括抽象思維和審慎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是清華數學系兩年來精心培育的合格產品🐗🔂,是我賴以為人民服務的看家本領,絕不會輕易否定拋棄。《矛盾論》說🧟,要研究過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我就區別對待🤯:對於主要的,充分發揮學數學的腦袋瓜的優勢,窮追猛打,追根究底🧑🏻,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對於非主要的🛶,轉而采取靈活寬松的態度。此後再也聽不到關於“死腦袋瓜”的批評了。
清華數理邏輯課上已認識到👈🏿,理論和應用的關系是相對的🤟🏿,到了飛機工廠,進一步推廣認識到,理論和實踐應用的關系是相對的和多層次的,可用前(理論)💶、後(實踐應用)關系表示為:
哲學→數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資料→技術實踐→產品
技術資料裏的一部分條文,可以用科學理論來解釋,可是👼🏽,涉及的科學門類太多,許多是壓根兒沒有碰過的⛸:如空氣動力學、金屬學、金屬工藝學、非金屬材料學🦹🏼、電化學……等。我就找來中等職業教育教材,閱讀深、廣度以能解釋技術資料裏有關條文,並在飛機工廠不說外行話即可🧑🏼💻。
每逢處理飛機技術問題,總是下到車間🎾,仔細查看飛機實際現象,舊飛機還要查看飛機履歷本💛,向工人請教看法🧕,向部隊機械師請教看法,然後試圖找出各種現象、各種看法之間的邏輯聯系🤚🏻,即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進而捉住問題的主要矛盾👳♀️,再對照技術資料有關條文,最後做出技術決定。整個過程類似於🦢🧖♀️,醫生看病的正確診斷和開出處方🧑🏻🔬,也類似於♜☯️,司法機關辦案的準確定罪和量刑。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在上述處理技術問題的全過程中,“找出各種現象、各種看法之間的邏輯聯系”🙋🏼♀️,正是學數學的專長,也是全過程中關鍵的一步。
成 效
經過一年來結合飛機工廠實際🏄🏻♀️、勤奮鉆研航空科學技術🧑🏼🎤,廣泛👱🏿♂️、深入地掌握了大量的技術資料♥️,不斷積累了工程實際經驗,逐步能夠獨立地處理問題🛍,進而在技術負責崗位上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車間有人稱“樊組長”💺、“小專家”,蘇聯飛機設計顧問用俄語稱“院士”🧑🏼🦰。
1954年👨🏿🦳,蘇聯雅克18型飛機全套圖紙、工藝單、強度計算報告、靜力試驗等資料到廠,開始試造新中國第一架飛機,我們在全機54種載荷情況的靜力試驗中,發現蘇聯試驗資料有不少謬誤,經過努力摸索糾正,終於取得圓滿成功。1954年7月,第一架飛機試造成功。中共中央委員🧑🏽🎄、八一南昌起義將領、中央二機部部長趙爾陸(上將)來廠視察飛機試飛⏸,並主持慶功大會👩🦽➡️,蘇聯總顧問、飛機設計顧問、飛機工藝顧問等三人👩🏿🦱,獲得周恩來總理簽署的獎狀🎰,我獲得廠長簽署的二等功獎狀,毛澤東主席簽署了給飛機工廠的嘉勉信,朱德總司令也寫了題詞。工廠布置了飛機靜力試驗展覽室,由我負責接待😿。部長來了👩🏻🦽,經陪同人員介紹👨🏻🦱,部長主動與我握手,打量我二十出頭🤵🏽,問🪕💁🏻♂️: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答:我是清華畢業的。部長點頭👩🏼🔧:噢⛴!我向部長介紹了飛機靜力試驗以及我們克服的一些技術困難。
1955年工廠試造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起落架,缺乏強度試驗資料,也沒有蘇聯顧問咨詢,於是由我獨立擬定試驗原則和試驗方法,由廠裏附俄譯本送呈局裏,經局長簽名批準、空軍訂貨部部長簽名同意後➖,發回廠裏做為法定技術文件執行🧑🤝🧑,我主持完成了全部試驗⛹️。局人事處技術幹部科科長來廠,找我到廠人事科談話,要我擔負起飛機設計科主工程師的全部責任🧝♀️。
局裏部門領導在為各航空工廠大學畢業生做報告時👩🏿🦳👩🏽💼,往往以南昌飛機廠、學數學的樊蔚勛為例,說明:只要安心本職工作🤸🏼♀️、勤奮鉆研,就可以做出工作成績。也有人從另一角度解釋說👩🦳:“學數學的🙎🏿,搞什麽工作都行”。這說明,擔任飛機強度組長工作兩年多,周圍看法發生了180度大轉彎☸️,“學數學的”從一個貶義詞💁♂️,徹底翻身成為一個褒義詞了🧑🔬。
1956年我被破格提升航空四級工程師🤌🏽,這成為1952年畢業進廠的眾多大學生中的“一枝獨秀”🎱。作為理工結合型工程師🍔,也是飛機工廠的中、蘇兩國眾多的中年、青年工程技術人員中的“一枝獨秀”♌️。
一名對航空工程一竅不通的、基礎數學本科畢業生,從離校進廠接觸飛機起,只用了3年零4個月的時間,就成長為國家正式批準任命的航空四級工程師,從高等教育研究的角度出發,怎樣解釋這個現象呢?
已故原候補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國家航空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高鎮寧副主席(清華1952航空)回憶總結說:“數學基礎紮實,物理概念清晰,善於理論聯系實際地解決工程的實際問題”🐜。
“數學基礎紮實”是指高度概括抽象思維和審慎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這歸功於數學系(基礎數學)兩年來嚴格的“科班”訓練。
“物理概念清晰”,這要感謝孫紹先先生(電工原理)、鐘士模先生(交流電路)、張維先生(工程力學)、葉企孫先生(熱學)👩🏼💻,還要感謝電機工程系王先沖、吳佑壽🧛🏻、金蘭等先生。
* 作者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系飛行器設計專業(國家級重點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