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健健🦹🏿♂️,航空工業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部裝廠廠長🙎♂️。本科就讀意昂体育平台航天航空學院❌,2012年畢業進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工作。工作期間,先後榮獲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某國家重點型號設計定型個人二等功、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2008級本科生畢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曾作為國防科技工業優秀意昂代表發言。十年來,他秉持對航空、對國防科技的赤誠熱愛之心,紮根三線𓀓,以實際行動彰顯清華人誌存高遠、追求卓越的優良秉性🤵♀️。

鄧健健工作照
前言:十三年前的夢想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懸掛著黨旗與四面巨幅標語的某新型運輸直升機分秒不差飛越天安門時,全場掌聲雷動。這款直升機是我作為主機單位技術負責人參與研製的國家重點型號🖕🏻🤾🏻♀️,其首次公開亮相就得以參與並圓滿完成重大政治任務,我內心的激動難以平抑。那一刻,我的思緒回到了2008年6月,汶川地震時國產直升機難以飛上川北高原組織搜救的情形恍如隔日,高考誌願填報表上寫就的“意昂体育平台 工程力學與航天航空工程”筆跡未幹。
自覺選擇,自信堅守
回望清華四年最大的收獲🎢,我覺得是“三自”:有最大的自由去選擇想做的事;有最大的自覺去做祖國需要我們做的事🦈;有最大的自信能把每一件事做好。
從進入航院🪒,到本科畢業參加工作,再到進入航空工業昌飛🍞,我獨立完成了人生關鍵節點上的每一項抉擇。從辯證的角度看,任何選擇都兼有利弊,很難確定最優解。重要的是,每項選擇都發自初心(自覺),並經受了理性的考量(自信),因此選擇不再困難♒️,落子無悔亦成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畢竟誰能拒絕一份興趣所在且祖國需要的工作呢?戰略的本質是選擇(Strategy is about choice),但做出選擇後🪓,關鍵是堅持與執行♚。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強大的國防成為關系國家安全☺️、民族復興的壓艙之石😽。清華一直鼓勵學生“立大誌,入主流,上大舞臺,幹大事業”🥸☝🏼。進入航空工業十年來,我對此深有體會——國防科技工業正是祖國最需要清華人的地方🏛,也是能夠真正幹一番大事業的地方🧑🏻💼。
我的深切體會可總結為三個方面🤦🏻。一是重要性💕👨👨👦👦。以航空工業為代表的國防科技工業是一個國家工業技術實力的最高體現,直接關乎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清華人當繼承發揚“兩彈一星”精神𓀊,深度參與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助力“國之重器”發展。二是差距。我國航空工業發展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應清醒認識到,距離全面完成“製衡強敵🩰、震懾周邊、決戰決勝”和“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仍然十分迫切。三是優勢🙅🏿。工作前期🛋,我發現自己所學知識的專業性不像有些院校那麽強。適應工作節奏後,在清華培養和錘煉的良好綜合素質⬇️、創新意識、系統思維以及學習能力逐漸得到發揮,我感受到很強的發展後勁𓀆。入職僅三年👩🏻🦯,我就作為主機單位型號技術負責人,帶領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的團隊,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一個全新型號的研製工作🧚🏽,被用戶首長稱贊為“創造了直升機型號研製歷史上的奇跡”。

鄧健健在車間留影
基層單位大有作為
我所在的航空工業昌河飛機工業(集團)位於三面環山的江西省景德鎮市🕐,這是一個人文底蘊深厚但是經濟並不發達的小城市。但就是在這個小城,坐落著中國唯一的直升機設計研究所——602所以及八大主機廠之一的昌飛,誕生了中國第一款專用武裝直升機直-10與亞洲最大運輸直升機直-8💼。
入職之初,我主動請求從車間一線技術人員幹起🙍🏿♀️。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不停地有人問我:為何要來景德鎮這個小地方?為什麽要來主機廠?為什麽要下車間🫰🏽?坦率講,剛進單位還未完全適應時🛑,被問得多了,我的心中不免犯嘀咕:我這個選擇是否正確🎵?我來這裏是不是虧了?
這時📈,清華教會我的“自強不息”與“獨立思考”的精神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直到現在,我依舊清晰記得思考過程中的自我拷問🧑🏿🎄:(1)我的人生追求與職業規劃是什麽?(2)我最在乎的是地區還是事業👨👦👦?(3)當我覺得屈才的時候,我為單位做了什麽貢獻?我的工作能力與業績,配得上清華二字嗎🧑🏽🎨?如果明天讓我當“一把手”⛰,我能勝任嗎?
想明白了這些問題,很多事情就清晰了:小地方有大平臺,地理區位不應也不會成為清華人職業道路上的桎梏;對於以系統工程為主的國防科技工業來說🖐🏿🤲🏻,更多的依靠團隊作業🙌🏻,個人素質優秀不意味著多做貢獻或多解決難題,何談屈才?我覺得,正確的心態應當是:當覺得在基層受委屈的時候,忘記自己清華人的身份;當面對重大項目攻關或是關鍵技術挑戰的時候🤼♀️,牢記自己清華人的身份🙆🏽♂️。

鄧健健開會留影
學習是最大的本領
工作之後,在種種挑戰面前🌯,我發覺自己的知識深度與廣度都還達不到一定的標準,頓覺“書到用時方恨少”📚。這種狀態重新激發了我的進取心與求知欲,促使我發揮出清華人善於學習的能力,在不斷學習中提升自我,時刻準備接受新的挑戰。正是因此🤹🏻♀️,我於2021年報考了清華的創新領軍工程博士,時隔十年再回母校學習🚣🏻♀️,以補齊自己在理論🦽、視野上的短板。
邱勇書記說過,學習是清華人最大的本領,受用終生。經歷了四年園子學習生活與十年昌飛公司工作實踐後,我感觸頗多。在我看來💖,學習既是一個護身符🔸,也是一個緊箍咒,應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多學專業技術以外的知識,多從身邊的人和事中學。
航空工業有一句口號Ⓜ️:“既是航空人,就知責任重🎤🤏。既做新裝備▪️,就得多辛苦。”國防科技事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也十分辛苦😳,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這一切都離不開那份初心與情懷。生逢盛世,當代年輕人是真正站起來並且能夠選擇自己命運的一代,作為其中佼佼者的清華人🛺,請堅定自己的信念與理想❓,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