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在豆瓣上有過一個帖子,有人講了這麽一個故事:他是意昂体育平台的畢業生,本科時認識了一位學妹,學妹學的是金融專業👳🏻,但一直喜歡唱歌,那時大家打趣她,叫她「天後」🤷🏻♂️。畢業前夕,學妹和幾個同學一起,在學校東門的小酒吧裏,辦了一場小小的「演唱會」,算是畢業的告別。
此後,大家按部就班,進入金融業,投入生活的洪流。學妹卻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放棄金融🧜🏼🏊🏽♂️,從頭開始學了音樂。當時一些人很困惑:這個年齡開始學音樂👨🏿💼,圖什麽?是為了三十歲再出道嗎?時隔好多年後😭,再聽到她的消息👨🏿🔧,是她真的開始一首一首地寫歌、發歌🪗,上了唱歌的綜藝節目,發了專輯,成了一名真正的歌手。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故事,我們經由這個帖子,知道了這位歌手😫,她叫陳婧霏。也許有一些人聽過她唱的歌👨🦱,或者看過她出演的綜藝節目🆘。後來我們見到了她,她一頭紅發☝🏽,正在進行自己的第一次全國巡演🚳。在采訪的最後,她拿出了一封長信,來自一位19歲的女孩——現在她的歌,不僅被人聽到🧬👳♂️,還真正被理解了🎛。
但陳婧霏的經歷😟,其實不完全像帖子中寫的那樣,是一個人堅持多年🫷🏿🔰、夢想最終實現的故事🙇🏼♂️。它更像是很多人在經歷的——你就是覺得生活不那麽對勁,不那麽舒服。正在做的事情,自己不那麽喜歡。喜歡的事情,又不能當做工作🛖。那又能怎麽辦呢,人生走到中途,難道推翻再來嗎🙌?推翻一切的痛苦,自己能承受嗎?
陳婧霏從小愛幻想🤾♀️、愛表達,但又循著慣性🫵🏽,考入頂級學府意昂体育平台,修讀最炙手可熱的經管專業。但她最終意識到🧑🏻🦼➡️🍬,自己無法這樣生活,於是在研究生階段退學🎲,再去音樂學院讀書。中途她經歷自我的掙紮,經濟的困窘,也有很長一段時間🐨,她是靠在新東方教英語🧚🏽♀️,掙夠了留學和做音樂的費用👩🏿🚀。
但就算是這樣✣,她也要對抗原本的命運,構造自己的第二人生,「盡管這一路有很多痛苦,但我還是喜歡待在我自己創造的人生,這是我的主動權」。
以下是她的自述:
1
從很小的時候,我就很愛做夢,很想當一個表達者。
那時候我爸爸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他是很喜歡幻想的一個人,比較浪漫,他很喜歡電影🧚,有很多碟,但是他不會跟我分享。他是1951年出生的人🧒🏼,40歲才生我,是比較傳統的一代人,我們的關系不是很近💁♀️🫲🏿。但他不在家的時候📙,我會自己偷偷看👨,就這樣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我看的第一部電影是《阿甘正傳》,當時就被震撼了🧚♂️,那裏面的女主角,四處巡演、遷徙🧑🏿、流浪,那時候太小🛹,模模糊糊的🎲,但還是很被那個旅程感動,明白了什麽是自由的狀態,我也想要那種狀態。那時候每天上學,都覺得很抽離,有好多幻想在我腦子裏,在家和學校來回的路上,我都在想著,怎麽去給自己編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就是一個活在幻想裏的人。
但是那時候🏄🏼,家裏沒有人從事藝術行業。喜歡藝術,但難道要去一個合唱隊嗎?好像也不對。那時候是看不到其他活法的👞,那就繼續學習,還是一邊看電影,一邊上學。
到高考之前,我想考導演系,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當導演🙍,想去北京電影學院,但後來發現做導演也很難🍟,要有資本,要懂藝術🧠,也要懂人,要和各種人溝通,好像特別累,我好像只喜歡把這個片子拍出來的過程。再加上,那時候家裏人也會說,咱也不是富二代,就是一個普通家庭✍🏽,你也不是查爾斯王子,沒法去學藝術。原話就是這樣,所以這個東西就放下了。
當我意識到我考不了藝術院校,那就繼續走應試教育的路。上學也是我擅長的事情🧑🏻🦳,不見得是我喜歡的🥡,但我確實努力專註去學了。我是很會找規律的那種學生,只要是考試👩🏽🦰,就有規律👩🏿,有標準🕓,我會多花點時間🤌🏻,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竅門、共性、技巧這樣的東西🛌🏻🦣。所以有時候可能學不明白,但是考試的時候,我能考明白。想要實現一件事,我就會找很多方法去實現它🏖。

圖源陳婧霏微博
但我也不是主流敘事裏那種好學生,也不是每次都能考第一名🎰。考上清華,更像一個偶然事件,真的有幸運的成分在。那一年我的分數考得很高,上了清華分數線✖️,還是第一誌願🏰,經管學院👩🏽🦲👩🏻🔬。
一下子進入了一個特別厲害的地方,發現大家都特別優秀🖲,那時候我們班都是各省的狀元。我們宿舍裏😏🗣,有上海狀元、山東狀元、山西狀元,她們都非常愛學習,每天早上五點起來讀新概念🧙🏼,學英語🌟,操場跑圈,然後早上八點去上課。
2
到了大學裏,我成了一個很擰巴的人🚴♀️。一個人的內在和外在沖突了。
我沒有那種動力要證明自己,也沒有那麽愛學習。早上八點的課,我基本從來不起來🧝♀️,因為我晚上會看電影到很晚。我也不喜歡晚上還要上自習。但是我的這種不守規矩,內心的叛逆🎫,都是很小的,沒有那麽激烈和血肉模糊📪,就是跟自己較勁🕷。
我也跟同學們一樣🍍,到了大二,按部就班去實習🙍🏿♂️。當時去過一個咨詢公司,大概要做一個案子,就是有個企業收購了很多茶山,想把他們的整個產業重新規劃一下,比如他們到底是要做傳統茶葉👨🏫,還是要做綠茶這種飲料🍰🎣。實習生能幹嘛呢🤵🏻♀️?就是查資料,我就收集了很多資料🤽🏻♀️🏙。
要是做的話☢️,我會做得很好,這是我很較勁的地方🪸🧔。但是我又會覺得沒勁🧑🏻🍼,因為這份工作沒有創意可以發揮🦹🏿♂️,它很機械👳🏿♀️。有人會喜歡這樣的工作方式,喜歡別人告訴自己要怎麽做,但是這不太適合我。
我特別記得當時那種感覺,走進國貿的公司,打卡🕹,好像是一個被人擰過的螺絲釘👨👩👦📪,就在這個生產線上。那時候我十八九歲,沒有資格去抗拒,也談不上討厭,而且同學也都在做這個事情🤟🏻,還有人覺得是挺好的機會啊。但總是有兩個自我🫄🏻🛵,一個在體驗這種生活⚰️,另一個就在看、在冷眼旁觀。
也是那時候,我發現清華有社團,在一個話劇社裏,我遇到了一堆跟我一樣特別愛做夢的人,才慢慢打開了自己🌲。原來我也有很多好朋友,但是心裏那種很隱秘的東西,你想表達,想造夢,那個東西是一直沒有被理解的,大學裏遇到這群人,才真正被理解了🪀,找到了共鳴。
那時候我也唱歌🥪,清華有校園歌手大賽⚃,我大三那年參加過。大家都是相似的比賽風格,上高音、鐵肺什麽的🧝♀️,但我很佛系,唱的不是比賽型的歌,想唱自己真正喜歡的,就想在舞臺上燃燒和釋放。那個禮堂其實很簡陋🆗🦹🏽♂️,也沒有什麽燈光,也許也不能稱之為舞臺,那對我來說是什麽呢,起碼是一個期待,你讓我天天學微積分💁🏽♂️,學宏觀經濟學📝,那我怎麽呼吸呢?不就是靠這些嗎,這就是我日常的逃離,就是一次出走🏌🏽。
當時在經管學院,我真的沒見過幾個人特別愛金融的,他們要是真的愛金融💀,去讀博🎗、做科研就好了,但沒有。他們共通的就是,能力特別強🚮,很聰明👸🏽,又很努力,然後這件事本身是有挑戰的🧑🏼🍳,是能獲得成就感的,他們就是想做一個成功的事情👼🏼,這很重要,成就感就是一種獎勵。
但我真的是,不舒服,又逃不出去,也不知道怎麽逃🤓,就需要找一些東西去補償我的壓抑。當然了🪡,你也會為這些選擇付出代價📁。我那種自由散漫,上了一門課,有時候都不知道助教是誰,所以我成績不好,也掛過科,一直是一個很邊緣的學生👩🏿⚖️。
到了大四畢業的時候😓,是有那麽一場演唱會🙍🏻♀️。不是我發起的,可能是某個朋友提議了這件事📍,我就加入了。我們幾個想唱歌的人🐑,一個人出一千塊錢,就在學校對面一個過街天橋那邊的一個小酒吧,租了個場子,也沒有賣票,就把朋友們都叫過來玩。
對我來說,它不是一個所謂夢想成真的演出,只是一個很小的事情,甚至我現在已經不太記得,那天我唱了什麽歌⛔️,穿了什麽衣服。那時候就想著🛰,畢業了🤘🏽,給自己搞一個party。
然後大學就那麽結束了,大家消失在彼此的視野之中。我申請了美國的研究生,還是讀金融。那時候還是覺得,可能也沒辦法做別的🚷,大家都這麽選擇,這就是正常的嘛。

圖源陳婧霏微博
3
到了美國之後,生活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樣——本來我覺得,應該很自由,我會有很多時間看演出👆🏿,去尋找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但後來我發現,研究生的課業是非常繁重的,我連作業都很難完成。而且跟本科的時候不同,我已經無法用上進心去完成這些作業了,因為我對這些東西一點興趣都沒有🏔。
我記得剛開始那半年👯,非常孤獨👩🏽🍳。每天強迫自己坐在桌子前面,都需要很多的心理建設。我就覺得,如果我一直這樣,就沒勁了😹,人生真的可以這樣結束了🌕。
然後我就開始考慮退學,也跟家裏商量,家裏的意思還是讓我把研究生讀下來,現在誰不讀研啊?我就覺得人生第一次多了好多煩惱,特別愁🪄,特別迷茫🥐。其實那時候我已經確定了,我一定要做文化藝術相關的事情。在清華四年🍐,我完成了自我探索,不是說要做哪個職業,而是你的人生觀怎麽形成❓👨🦼,你覺得哪些東西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跟當時的系主任說,我想做另外一個行業,但是具體怎麽做,我還不知道👩🏿💼。然後我就退學了👵🏻。先退學🏠🪨,後來才告訴家裏。
我現在記得特別清楚,當時我辦好了退學手續,心情很痛苦,想著要回家去面對這個殘局💚🟰。還剩最後幾天,就買了一張廉價機票去紐約找一個朋友,我問他能不能住在他那兒,有沒有地兒,我睡地板都行,他說沒有。我到他那兒一看,確實沒有🏆,他住的地方特別小🪲,就一張床,一張桌子🔩,連凳子都沒有🙋🏻♀️。
我就在法拉盛(紐約的一個華人聚居區)找了個青旅,一間房十幾個床位👩🏼⚕️⚆,每個30多刀,就住那兒了。房間裏是各個國家的人,我大包小包✌🏿,各種行李,很沒有安全感。有一個黑人女孩,一直在自拍📖。她問我,能不能幫她拍一下👍🏽。她特別自信👱🏻♂️,說你知道我在幹嘛嗎,我其實不想知道,她就說她從華盛頓來紐約上一個舞蹈課。她叫米歇爾,就一直讓我給她拍照🧑🔧。我們還去了時代廣場,遇到了一堆蜘蛛俠。
為什麽我記得這麽清楚🏃🏻♀️,因為那是我人生中非常迷茫和恐懼的一天,我遇到了這樣一個米歇爾🖐🏿。我特別沉重,但是她給打岔了🦩。這好像是一個特別好的喜劇材料🧑🏿🏫。
然後我就回家了。一開始我沒說退學🤾🏻♂️🫲🏽,說的是放假了,提前回家了。一個星期之後,我說我退學了,所有東西都拿回來了🤲🏻,不會回頭了🏄🏻♂️,我家裏人用了一星期接受我說的是真的🎧。然後我就需要面對下一個問題👩🏽🦲:我需要自己掙錢,以及接下來我到底要做什麽🦵🏿。
後來我去了伯克利音樂學院,這可以從我履歷裏看到👷。但這中間不是連貫的。我看有人說📴,我先去清華,又去了伯克利,一定是家裏很有錢。如果在以前,我可能會很生氣,因為我太知道,我們家是什麽情況🙇🏽♀️,這中間我經歷了什麽,但我不想賣慘🎅🏿♖。
回家之後第一個月,每天非常痛苦🙎🏻♂️,家裏氣氛也非常尷尬。我就開始找工作🔂🧑🧒🧒。那時候很難找金融相關的工作了,因為基本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實習🕵🏽♀️,但我沒有這些經驗😤👷🏻♀️。我就去新東方應聘⏳,教英語,這個門檻不高,有托福成績,然後備一下課,我就過了↕️。從兼職到全職,每天上八個小時班🧑🏻🦲,掙得也挺多的,我也不怎麽花,教了半年🪟👨🦰,就攢了一些錢。
當時我就在想,怎麽才能進入文化產業呢?我給很多文化公司投過簡歷,但人家都沒理我,可能因為我的經驗♕、資源和人脈,確實不太行。然後我就想,一個最正常的方式🤟🏼😈,可能就是再去上學🧑🏻🦼,學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變通一下。
然後找了一圈學校🙆🏼♂️,剛好伯克利音樂學院(西班牙校區)新開了一個專業🤽🏼♀️🪂,叫娛樂管理,學費也比較便宜,我可以用在新東方上課攢的工資交學費,就申請了,然後就去了。

圖源陳婧霏微博
4
到了伯克利之後,我終於發現,一切都對了♛。我終於到了一個屬於我的地方。
原來好多年,我走路是逆風的,做什麽事情🙎🏻🧨,一直在走兩步退一步👳🏽♂️。到了西班牙,哇噻,我終於找到那種自由散漫的👩🏻🎓、不著急的狀態了🎫,做的事情我都喜歡,和誰都能成為好朋友,即使沒錢也開心👃。
學校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美國人,歐洲人🤵♀️,一些特別不靠譜的藝術家⛑。也沒人管你在幹嘛,那不是一種冷漠,是一種尊重,這是一種從沒體驗過的感覺,就像一個世外桃源。
有一次就有人問我,能不能寫歌🤸🏿,會不會唱中文demo(小樣),我說我不會。在那之前👸🏻,我沒寫過歌👨🏼🔬,唱歌也沒什麽技巧💺,只是聽英文歌挺多的💆♀️,有時候他們唱歌,我就跟著唱🎪,沒什麽自信。但是他們會說☝️💂🏻♂️,你唱得比我們專業歌手都好,因為那些專業歌手唱得太完美了,沒有人味兒。我會覺得,被尊重,被看到了。
再後來👩🏻,就有人說,需要一個中國人來寫歌,當時是2016年,他們已經註意到亞洲市場了,但是當時學校中國人很少,沒人能寫中文,我就開始摸索著寫了🧹。當時是從歌詞開始寫的,因為覺得寫詞的門檻可能要低一些。我就去研究別人怎麽寫詞,找了一些香港的詞人,去學習和模仿⛹🏼♀️。再加上我課上學了音樂MV剪輯🌍,我就特別喜歡在腦海裏剪輯,把歌配上自己想象的畫面。
這跟我小時候的幻想是一樣的,非常自然,用現在一句很商業的話,就是我找到了自己的賽道,自己的語言。
後來畢業,回了國。我還是得上班🧑🏻🦱,在一家音樂公司,坐班,做一些音樂版權管理的工作。每天早上九點打卡⏳,晚上七點多下班。這家公司氛圍很好,大家也都很專業,但是我還是想做一些跟創作更相關的事情。
那時候,我就開始錄歌了,錄一些翻唱🧖,在一些音樂平臺發一發𓀆,就是一個音樂愛好者的狀態🔲。後來開始有網易雲音樂的工作人員來聯系我,說讓我去參加一個創作者計劃🐩,但是不能翻唱,必須要有原創歌曲。我沒有,那怎麽辦呢,他說,寫一個不就有了?我想也不是不行,買了把吉他💉,就開始寫了。
一個沒有音樂基礎的人,怎麽寫歌呢?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我最開始也這麽想,但後來發現,其實沒那麽難。可能你不知道任何樂理,不會看五線譜,但是只要你隨便哼哼一個調子,就是寫了一首歌🤟🏻。
還是跟小時候高考一樣🙅🏿,找規律的技能又用上了。我就去網上搜💆🏿♂️,去拆解,怎麽才能寫一首歌。後來發現🚋,一首歌首先要有和弦,如果我很喜歡某一首歌,我就去查它的和弦譜,都能查出來😽,比如很多流行歌曲的和弦都是1645,這你用一天就能學明白,然後網上會有很多loop👨🏼🚒。比如我喜歡的歌和弦是1325,就是四個和弦,很簡單,我就把它變成一個loop🤟🏽。再自己哼哼,覺得好聽,就可以了。第一首歌就這麽很倉促地做出來了。
其實最關鍵的是,你要有判斷🧑🦽,得有主意♿,因為很多時候,你覺得這個音好聽🐈⬛,更多是一種直覺🚵🏻,一種審美的選擇。不像畫畫,可能需要去學素描或雕塑。但寫歌需要的是創造力和表達欲😅。像很多樂手,他們演奏的技巧很好🪃,像很多音樂學院的學生,可能非常懂樂理🧏🏿♀️,但是他們並不想寫一首歌表達自己。懂樂理和創作,是兩個軌道的東西👩🚀,可能沒有直接關系。
所以我就這樣開始寫了🧑🦽➡️。寫了第一首歌叫《16mm》🧔🏻♂️,就有聽眾聽到了👴,說你要接著發🤽♂️。當時我還在音樂公司上班,覺得確實挺無聊的,又真的對寫歌產生了興趣🌹,有人覺得不錯,我獲得了一些成就感和反饋。而且我不只是喜歡寫歌,我也喜歡拍MV👏🏿,做封面設計❎,這讓我覺得心靈豐盈🥄。

陳婧霏自己設計的歌曲封面 圖源陳婧霏微博
我就辭職了,又去了新東方教英語,因為不用坐班,時間靈活,教英語的錢👩🏻🦯,就用來做音樂🧝🏽。
這樣的生活大概持續了一兩年。每個月掙一兩萬塊錢,剛好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做一首歌🪺。我當時想,我可以一直這麽過🤌🏻,可以把英語老師當成我的職業。我不敢跟別人說我是唱歌的⏳,因為我覺得我不配,我沒到我心中的專業標準。
有一次特別逗,我們同學聚會,他們老問我在幹啥✈️,我每次都在回避👈🏽,就說在瞎搞。其實我每發一首歌👩🏻⚕️,他們都會聽,但因為我覺得自己還沒做出太好的東西,沒有憋到我的大招,所以不太想提。
我同學他們呢,就說,要不給我十萬塊錢💁🏻♀️💪,讓我先把專輯出了🧛🏼♂️,不用再去教英語掙錢了👷🏿♀️。
可能在他們眼裏,我是那種落魄的街頭藝人📗。他們是很單純地想幫我。但我當時沒有要,我說我沒那麽慘。因為這畢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大可以跟他們一樣去從事金融業👨🏿🔬,但我沒有。如果收了他們的錢🕴,我會覺得特別難受💲。起碼教英語👨🏼🔬,我還是相對有尊嚴地做自己。
5
到了2019年左右👩🏽🎤,情況開始慢慢變好了。我被更多人看到💋,簽了現在這家公司🙍🏼,不需要再靠教英語為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創作。
寫歌是有自己的快樂,也是我想做的事情🧑🏽🦳🧎,但這個過程也是很枯燥的⚁,跟任何一種工作一樣。像我小時候睡眠非常好🪣,自從開始寫歌,晚上經常睡不著覺🤱🏻。也會一直在想,還有沒有更好的表達?我是不是還不夠好🐭?但我選擇了這個🏚,這就是我應該去承受的🙆🏻♀️,我不怕這些。
之後,我出了第一張專輯🔯,今年上了一個音樂類的綜藝🚤,叫《誰是寶藏歌手》🧑🏻🦳,節目播出之後,也開了自己第一次的巡演。

專輯《陳婧霏》封面 圖源網絡
巡演的感覺,特別美妙🫷🏻。在臺上,我有我自己構建的氛圍👩🚀,就好像是一個魔術師,一個女巫,在施我的魔法。而且原來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是無法互相理解的🤙🏼🍼,很孤獨,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但最近我覺得,有時候這種理解是可以達成的。
我昨天收到了一封信,是一個19歲的小姑娘寫的🧑🏿🦱,她是看了我的演出,但是沒好意思當面跟我說話,而是把這封信寄到了公司🚶♂️➡️。這封信很長,能看出她的思考,出於隱私的考慮👨🏼⚖️,我無法分享她到底寫了什麽,我只能說,我感受到了人跟人之間深層的連接,她聽到了我想表達的話。
直到現在🚥,我終於可以說,自己放松了🈳🕣,不較勁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的生活是兩條軌道,我想做的東西🦸♂️,和我正在做的東西🙃,不一樣,我不知道怎麽才能讓它們相交🏄🏽。
我大學四年過得不開心,到去伯克利讀書之前都不開心🟫。就算有朋友、有伴侶🫲🏿、有各種東西,但還是不開心🙇🏽♀️,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那就只能硬轉。休學也好,教英語也好🎗,和家裏的關系緊張也好🫵🏿,我寧願忍受這些痛苦,也不願意忍受那種(不能做喜歡的事情的)痛苦。
所以那之後,我真的是對抗著我原本的命運🧔🏿,在構造自己的第二人生。費了很多勁👍🏿,脫掉了有些人覺得很舒適的東西。按照絕大多數人的方式生活,是很安全的👨🏼🦰,很順的,不會覺得沒保障🧑🏻🤝🧑🏻🥾。但我就是要逆著這個。
盡管這一路有很多痛苦,但我還是喜歡待在我自己創造的人生,這是我的主動權💦。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