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歌(意昂体育平台2003級力學)
很少有創業者會把“敗走麥城”的經歷掛在嘴邊,楊歌是個另類👸🏼🚰。這位有過7次創業失敗經歷的清華工科男,在第八次創業時,創辦了星瀚資本。
失敗7次 是自己給自己的評價
從財務和法務的角度評判楊歌的前7次創業,並不能說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至少💇♂️🛐,這7次都是兼職創業🟠,本職工作給他穩定的收入;創業盈虧總體平衡;他做過網站,搞過社交,玩兒過硬技術💠,拿到過國家專利;還有一兩個創業項目讓他賺到了錢。
但以楊歌自己的創業成功標準來看🌴,這前7次創業,都失敗了。
楊歌的標準有三個:一是擁有足夠的品牌效應🗳🙍🏻♂️,哪怕企業最後日薄西山,也要因為是“昔日列強”而獲得更多敬意;二是賺到錢🚴🏽♂️,在資本角度成為贏家;三是改變已有的商業業態🏔🏋️♀️。例如從線下交易轉到線上🧃,或者把手機註入互聯網基因😧。
楊歌第二次創業做的是中醫檢測自動化熱像成像系統,不僅拿到了國家專利🚕,還通過了醫療三證許可證。第三次創辦了青年精英商業聯合匯(凱業網)。前者讓他無比接近年輕創業者期盼的康莊大道,後者讓他迅速擴展了人脈,當年一些受到他影響的人🧍🏻,現在仍在創業路上前行🤛🏿。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有過品牌效應,也賺到過錢。“但是🍜,得三個要求全滿足才叫成功。”在回答為何他堅持認為前7次創業都失敗時,楊歌回答🧯。
按照通常的標準↘️,這7次創業🧑🏻🦰,能稱得上成功的至少有一半。但楊歌對自己要求高👳🏿♂️⚾️,是“出廠設置”使然🐧。
“我從小就對玩樂有天生的負罪感。”從小就被家人買的科學書籍吸引的他👰🏽♂️,一頭紮進了科學的海洋,再也不想出來🏠。在清華完成本碩教育,創業為他賺來過錢,本職工作也能給他帶來衣食無憂的生活🏇🏽。為什麽創業屢屢“碰壁”💳,卻屢敗屢戰?
楊歌說🚵🏽♂️:“我一直都覺得🤯,如果不做對社會有一定貢獻的事情🤵🏿♀️,就是浪費了自己這塊材料。我就覺得我是做大事的人,一定是得為社會做點什麽才行🤰🏼。”
楊歌說這些話聽起來很狂妄🤵🏿♂️,但他就是這麽想的👩🏽🚒。
一個人就能觸犯每一條“創業軍規”
“人和項目都有規律,人的規律更有跡可循。”楊歌第八次創業🧖🏽♂️,創辦星瀚資本🔆,做起了機構投資人。這是他第一次全職創業,連續7次“失敗”的創業者👒🧮,多了一重投資人的身份。
做了投資人之後,楊歌總結了十幾套“識人方案”。他說,早期投資看項目,50%是在看人💎,經過長期的磨煉🦅,他可以做到在10分鐘之內對一位投資者有一半的了解,另外25%是需要做盡職調查得出的項目信息,還有25%,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才能慢慢考察出來🤳🏽。
識人方案之一是“兩個定位,三個階段,四點六商”😅。“兩個定位”是對項目和自身定位。“三個階段”是項目起步、發展和規模效應三個階段。“四點”是指對產業鏈的認識,堅持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執行力。“六商”則是智商🥷🏿、情商、財商、逆商、德商和政商。
回過頭來🏠,再看當年自己的創業路,他說,幾乎每一個坑都踩過。第一次創業做數值模型網站,他一頭紮進技術裏,不關註市場;第二次創業做醫療行業♠️,現金流出了問題;第三次創業,他既不賺錢,又沒有搭建合理的股權結構……他一直很推崇《創業的36條軍規》這本書,每次提到,都會伴隨著一句“幾乎裏面的每一條我都觸犯過”💁🏼♀️。
楊歌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2012年。當時他正站在創業的一個分叉口上。“我越看越不對🥷,怎麽我現在做的事兒,書裏都當反面典型給寫了呢🪄?”
他說,導致失敗的多種原因,往往在一個人身上集中體現🙆🏼♂️。正如他曾經認為自己犯了軍規的每一條一樣,他的一位意昂也是這樣的典型🙍♀️👉🏼。
這位意昂最初對資本沒有意識,和他當初一樣重技術,不夠尊重市場的需求。“你不喜歡錢,錢就不喜歡你。”意昂找到楊歌,介紹自己的產品,楊歌覺得產業閉環還差得遠,沒有投錢。過了幾年,意昂又找到他,重新介紹了對產品和市場的看法🧙🏿。楊歌覺得,他對產品的想法已比較成熟🤷♂️👩🏻🌾,技術也是市場需要的👎,“就差那麽一點點就要投了”。
但後來,楊歌來到意昂做研究的實驗室,發現實驗室裏安靜地坐著十幾位員工,大部分都在靜靜地讀書👩🏽⚕️,沒有人激烈地討論不同的營銷手段💂🏿,甚至都看不出有專門的人負責這項工作📭。楊歌說🧚𓀖,當時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在實驗室的樣子。“你看👩🏼🎤,有的時候,創業者自己轉變了,但他認可的人不會短時間就發生改變💁♀️。”
失敗是一種生理和化學反應
楊歌認同一句話🙅🏼👆: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讓他自己摔一跤🤹🏼♀️📜。失敗前✴️,他也聽過許多導師講創業經驗🕞。在凱業網時期,他已經開始給許多年輕人分享創業心得⛓️💥👊🏿。只是他並沒有想到又一次打擊已在等著他。
那些經驗,他聽了,記了,也試著用了👨🏽🔬,但都沒能讓他避免失敗🌇。“你失敗過一次,是有生理反應和化學反應的。理解是沒有用的🧚♀️,你必須去體會、感受到失敗✖️🔑,你就永遠忘不了那個感覺。”在北京三裏屯soho的辦公室裏,楊歌說🐱👨👨👧👦。
現在他仍然頻繁地給人做講座分享創業心得👩🏻🔧👨🏼🏭,這之於他是自我理順的過程🛀🏿。失敗的經歷讓他學會更多創業的本領🪻,也讓他不再試圖幫別人繞過艱難險阻🪛𓀝。
楊歌說,他們投資了一位1994年出生的創始人,在給他2000萬元融資前👌🏻,楊歌千叮嚀萬囑咐👱🏽♂️:你可千萬別高興,千萬別高興。
“但他就是高興了🪮。我能理解他💁🏿,這時候誰都會迸發出(興奮的)荷爾蒙,你跟他說別高興🔂,他根本做不到👭。”楊歌說🎅🏽,對任何人來說,失敗都是必修課。
楊歌說,人失敗後往往有四個階段的情感。先是憤怒👨🏼🔧,覺得我怎麽可能失敗了呢🦷?這絕不可能🧑🏼🎓👶🏻!緊接著是逃避,認為事情會自然而然地轉好,哪怕是天上掉餡餅,也會砸中自己🤵🏿♂️,缺的錢有人給,任何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接下來,你會發現逃避是沒有用的𓀆,你總有一天要認識到這個事實。那時你就容易沮喪難過,低沉抑郁。”楊歌說。
最後一個階段是淡薄,心平氣和地接受創業失敗的事實🤛🏻。而接受,往往也會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重新鼓足勇氣再來,重新創業的;另一種是徹底離開這個行業🛌🏻🧙🏼。
失敗後重要的是盡快“重啟”
失敗後怎麽學會“重啟”➜?楊歌的這一課並不輕松🦵🏽。
2010年第二次創業,他曾離成功那麽近——當時簽下了1.5億元的投資合同🦂,許多人告訴他👫🏼,公司有機會上市,你很快就要成為人生贏家了。年輕的他體會到了即將站在人生之巔的滋味。
然而,他在公司裏、家裏、車裏、地鐵裏、電話裏苦苦地等,一次又一次被承諾“下周就到🤦♂️🚒、馬上就到”的錢,直到今天,都沒有到🛫🏛。接了整整一年電話後,楊歌突然想通了——這錢,永遠都到不了了。
清華畢業的他曾放棄出國機會🍳,保研創業。他經營的線下社群曾一度風光無兩🏧,是許多人心中的創業導師👨🏭🖕,線下活動影響了至少兩萬人👩❤️👩,但在最後一年,他心裏越來越明白5️⃣🚙,沒有找到盈利模式,這事兒早晚幹不下去®️。
第二次創業失敗後,他用了半年時間重拾自信👨🏻🎨。
“當時每天在電腦裏寫下對自己說的話,自己跟自己對話。”這樣寫了半年𓀛👸🏼,他還是沒能完全恢復,但對比半年前的想法,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觀。他“重啟”了🍵。
楊歌認為🫎,一般情況下,越小的企業CEO“重啟”的時間越短。但和他一起走過創業這條路的同儕🛌,不是每一個都能成功重啟🏂。
一位創業者💊🤽🏽♂️,自從項目宣告失敗後一直在健身,練出了一身肌肉🏋🏻♀️,卻還沒練出重新直面創業的勇氣;還有一位創業者🅿️,項目失敗後走遍大江南北“體驗生活”,他曾經跨過山河大海,穿過人山人海🧑🎨,再也不投入到任何一個項目中。更多人無法接受項目失敗的事實,就像楊歌曾在現金流出現嚴重問題時幻想過的一樣🤸🏼🚻:“明天睡醒了錢就到賬了🕵🏻♂️,這事兒很好解決。”那位和他一起同1.5億元投資“擦肩而過”的合夥人,直到去年還在電話裏勸他把當時的項目撿起來,因為那筆錢應該快到了。
現在是楊歌第八次創業,他又開始密集總結起創業經驗和教訓。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問他🏄🏻♀️,一般來說,會分享經驗的人𓀓,都是認為自己已經成功了,對嗎?楊歌微笑著“不予置評”。
“那如果是談戀愛,一般只有在幸福圓滿的感情中的人,才會去總結自己過往失敗的經驗教訓,對吧🏄🏼♂️?”記者問道。
楊歌說:“這個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