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4日上午🧒🏻,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陳懷宇副教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邀請,在線分享了其新書《清華與“一戰”:美籍教授的中國經驗》🙇🏻♂️,圍繞四位清華美籍教師探討了近代中美學術思想的交流。本次講座由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以來中國歷史學知識體系研究中心、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讀書會合辦👨🏿🎤。近代史研究所呂文浩副研究員擔任主持人🌛,近代史研究所趙妍傑副研究員🌚、馮淼助理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張焮助理研究員,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宗亮博士,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劉超研究員擔任與談人🛎,線上近150人參加講座。

選題🧩🍰:從陳寅恪到美籍教員
講座伊始,陳懷宇副教授結合自己長期以來的治學經歷🙇🏽♂️,介紹了新書的寫作緣起。實際上,此書是其研究陳寅恪的衍生成果。他在撰寫《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一書過程中👨👨👧👦,系統研讀了民國時期清華👍🏿、哈佛等中美兩國學校的校刊校報、學會會刊以及地方報紙,註意到一批於“一戰”前後來清華任教的美國學者。同時😮💨,吳宓等不少著名學者的回憶錄、日記裏也提到這些清華美籍教師,其中包括交換教授麥克羅(Robert M. McElroy,1872—1959)⇨、華科特(Gregory D. Walcott, 1869—1959)💂🏿♂️,以及長期任教的麻倫(Carroll B. Malone, 1886—1973)😢、譚唐(George H. Danton, 1880—1962)四人。陳老師基於多年在美國教書的親身體驗,決定寫出在中國任教的美籍教員的故事,以作為一種回饋🤸🏽,也為中美友好做出些許貢獻。
相比早期對陳寅恪的研究,陳老師在思考有關美籍教員問題時,已更加了解美國學術體系和教育機製的發展脈絡🚶♂️➡️。通過閱讀大量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史論著,他註意到這一時期美國邁入進步主義時代,高等教育經歷著巨大變化,新辦的研究型學院培養了一批有高級學位的學生。上述提及的四位來華美籍教師就是在這種學院體製中成長起來的,深受進步主義思潮的影響,其中麥克羅、譚唐均積極倡導並參與了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由於這些跨國知識分子與美國社會觀念變化聯系密切,可以通過他們的在華經歷探究民國時期美國對中國的思想影響🐅。
為何會選擇這四位美籍教員作為研究對象🧎♀️➡️?陳老師指出👨🏻🏫,相比杜威💾、羅素、司徒雷登等大人物,這“四大外籍導師”雖知名度不高🧑🏻🚀,但對清華學校建設、學術製度發展貢獻良多🤹🏻♀️,對部分清華學生影響深遠。他在研究陳寅恪時,就意識到以往學術界太註重中國留美學生自身的學術發展👨🏼🍳🧜♀️,或強調他們在美國名校的交遊,少有關切其在國內的啟蒙外籍老師🌧。站在中美交流的整體角度而言🐢💞,應給予這些思想史上的“失蹤者”一定歷史地位,立起屬於他們的“中美友誼紀念碑”。《清華與“一戰”:美籍教授的中國經驗》,陳懷宇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

《清華與“一戰”🙋🏼♀️:美籍教授的中國經驗》,陳懷宇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
視角:全球化時代的個人生命歷程
在近代中美關系史上,除傳教士、政治家👰🏽♀️、外交官等群體之外🧉,在華美籍教員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作為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在成立初期雇用了不少美籍教員。陳老師認為,在“一戰”大背景下,這一群體將個人對美國政治、倫理和生活方式的理解與實踐帶入清華,反之其在華經驗也影響了自身的人生軌跡。
基於中外檔案、書信、報紙期刊等史料的搜集,他開始思考如何將“小敘事”與“大敘事”關聯起來☂️。實則🧕🏽,這一批清華美籍教員的跨國經歷和思想變化無不與近代中美高等教育發展密切相關,也受到“一戰”的影響。20世紀初,中國廢科舉👩🎓、興學堂,教育改革為清華學校的設立奠定了基礎👮🏿♂️👨🏽🔧;同樣,美國國內高等教育和學術也在發生變化,尤其是研究型大學逐漸崛起。但這更多受歐洲教育製度和學術思想的影響。不過,“一戰”導致“西方”內部分化🧑🏽🎨,很大程度上轉換了歐洲與美國的強弱關系,促使美國知識分子積極反思長期對歐洲教育和學術的借鑒👮🏿。因此🧕🏼,書寫這些美籍教師如何與中國結緣📪,必須考慮從全球史視野來考察歐美教育與學術對他們的塑造,以及他們如何影響中國的教育與學術,進而勾勒出20世紀初中美歐教育、學術、思想與社會的復雜關系。
鉤沉“一戰”背景下四位美籍教員在清華的教育、學術和日常生活是這本新書的主要內容📲。陳老師強調🧚🏿♀️,全球化時代個體生命的歷程極為復雜🚚,需從不同的角度、身份來考察歷史人物的行為和選擇🎧。他按個體、群體和美國公民三個層次邏輯,依次介紹了麥克羅、華科特、譚唐與麻倫的個人生平🧑🏼🏫,並以“共業”和“別業”兩方面討論了他們在清華的各項活動。其中⏳,重點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四位清華美籍教員與部分中國學生的交往,由此改變了後者的學術生涯,後者也扭轉了前者對中國的看法。譬如華科特將湯用彤、程其保帶到哈姆林大學,推薦李濟去克拉克大學學習;麥克羅回國後積極組織中美協進會👩🏻🦽➡️,註重中美文化交流。二是他們參與清華學校建設的情況。以譚唐為例,他應該是較早在清華學校介紹優生學的外籍學者☸️,並參與不少清華校務的組織和管理事務。三是中國經驗對四位美籍教師的影響,特別是學術旨趣的轉向🎙。例如專攻德語專業的譚唐後來轉向做中國研究🐿,原學習西洋史的麻倫則成為最早研究圓明園的歐美學人。陳老師總結道,四位美籍教員的在華經歷產生了雙向影響🏋️,一方面他們改變了部分清華學生的個人命運🏮,推動了清華學校製度的建設和清華在美意昂網絡的擴大🦹🏼;另一方面,他們來到中國後🗒,對中國的認知有所變化,逐漸關切中國留學生以及中國之命運。
與談:多維度的中美學術思想交流史
在與談環節,諸位嘉賓圍繞陳老師新書發表了精彩評論。張焮助理研究員主要從海外中國學角度談及個人體會👼🏿。他首先認為💧🌄,本書將研究對象聚焦於在華美籍教師群體,某種程度上開辟了海外中國學研究的新領域,呈現出“僑居地漢學”更為復雜的面相👨🏼🧍🏻♂️。以往有關“僑居地漢學”的討論集中在學院體製外的業余中國研究者,但從陳老師新書可以看到♖,學院體製內同樣有一批外國在華的專家學者從事中國研究👨🏼🦱,並努力參與到美國中國學的建設之中。基於豐富的中國經驗⛺️🐻❄️,這一群體對美國本土的中國學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需要註意的是🧑🏽✈️,雖然譚唐❤️🔥、麻倫等人後來在某種程度上開始向專業漢學家轉型🔳😹,他們作為中國學家的身份是否被普遍認可則有待商榷。其次,“一戰”前後清華美籍教員的中國研究,也引發張焮助理研究員對現代美國中國學發端的思考🌪。他表示,學界通常將費正清視為現代美國中國學之父,並強調“二戰”對美國中國學的深遠影響,可是這本新書折射出另一種學術敘事⏩。早在“一戰”前後,部分在華美籍學者已經開始嘗試用社會科學方法研究當時意義上的“當代中國”🦹🏻。這就引出美國中國學的現代起源是否可以追溯到“一戰”前後的問題🧑🏼🔬。最後,他也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有關“中國經驗”的探討還可以從思想和學術方面進一步深化🧑🤝🧑,就美籍教員與中方教員之關系加以討論,以及對清華學生和其他中國學生進行橫向比較等🌊。
宗亮博士認為,陳老師新作是一本多元主題相融合的著作🚴🏻♂️,蘊含了豐富的學術史脈絡。一則可以從中看到清華早期的校史,二則涉及到“一戰”史相應的問題🍼。此書通過學術思想的角度揭示了“一戰”前後中美之間的人文交流,很好地實踐了徐國琦先生所提出的“共有的歷史”這一概念。此外🫴🏽,這本書給“一戰”史和學術史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非常清晰地梳理了四位來華美籍教授對“一戰”的態度和學術經歷。宗博士重點提到新書附錄部分有關海外中國學的幾篇文章🫶🏼,將中國史學研究的視野擴展至國際範疇❌,頗有理論性建樹。就史料而言,他表示,陳老師擅長利用和挖掘外文材料🕹,能從“不起眼”的史料中抽絲剝繭😌🧎🏻♂️➡️,細心分析其中的蛛絲馬跡🖋,對美籍教員與中國學生的交遊做了許多開拓性的研究。他還特別推薦陳老師的另一本新書《讀書何妨為人忙》🙍🏼♂️,就如何撰寫學術類書評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馮淼助理研究員主要圍繞美國進步主義時代的學術思想表達了個人觀點。她首先也提到👪,古代史專業出身的陳老師不僅註重長期性的歷史文獻搜集,而且史料運用自如,特別善於將多樣的史料編織進同一敘事之中。這本新書從全球史視角出發,以多條線索展開全球化時代下個人生命體驗的敘事🎄,由此又反觀出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在研究方法和寫作敘述上頗為新穎。隨後🤹🏼♀️,馮淼助理研究員就本書研究內容談及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她看來🎟,這四位“小人物”的“共性”在於🦹🏿,他們均折射出時代的思想光譜🧟♂️,有利於我們理解美國進步主義時期學院精英價值觀念的演變。她認為,書中四位美籍學者應該是進步主義時代保守的自由主義精英🧑🏿🎤,有別於當時社會科學領域相對激進的自由主義學者⟹。從美國思想史角度看,進步主義時代的主流思想回應的是美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出現的各種經濟、社會問題🧑🔬,包括城市化、人口暴增等。與此相伴的是,這一時期科學與理性主義的增強,大批學院內部的學者欲通過科學化的專業知識來理解和改良社會🤫。可是,陳老師書中的四位美籍學者對科學主義尤為警惕,擔心後者帶來專製和社會主義傾向🧑🎨。除了凸顯偏保守和稍激進的多重思想面相,四位美籍學者的個人經歷還折射出進步主義時代相關理念的跨國實踐。可以看到📦🦡,“一戰”前後一批美國學院精英在跨國活動中,推動了美國文化觀念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
趙妍傑副研究員從四個方面重點分享了自己的閱讀收獲🖲。首先,她結合自身對《學衡》與新文化運動的研究興趣,肯定了陳老師對學衡派學術脈絡和學術交往的關切與梳理。其次🫅,她認為這是一本以“人”為敘述主體的中美近代教育交流史著作。此書從“共業”和“別業”出發,討論了四位美籍教師在政治製度和社會生活結構中相同和不同的作用,彰顯出“人”的生活與思想在全球語境中的流動和變動。這四位清華美籍教師的人生歷程🖕🏽,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中美兩國之間的相互理解。再次,趙妍傑副研究員指出,陳老師新作對全球化的學術社會史研究具有啟發意義。在全球語境下,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學術訓練和政治立場可能完全迥異🐞,但本書將這些元素有機地編織了起來🧏🏿,並繪製出一張全球網絡👩🏿🍼。不僅如此🏊🏼,書中對全球語境點到為止,敘述節奏張弛有度,體現了陳老師的學術眼光和敘事能力👩🏻🦯。她引用此前侯旭東老師對“關系的視角”的論述🧑🏿🍳,強調人和事是在豐富的歷史世界中相互關聯💁🏿,只有將人和人、人和物、人和製度、事件相銜接,透過富有層次的人與事才能展現出動態的🍚、多維面相的歷史🫃🏽。在史料解讀方面,陳老師註重文本在不同歷史語境中的意涵,對檔案資料背後人物關系和情感的分析堪稱典範。最後,她也提到📖,“一戰”的確是特殊的時代背景🦴,可在本書敘事中的重要性仍較“隱蔽”🧔🏽♀️👩🏻🎓。
劉超研究員就教育史研究路徑提出了一些想法🤛🏽💁🏼♀️。他認為👨🏻💻,這本書不僅挖掘和運用了諸多原始外文檔案,在研究路徑方面更是超越國別👨🏿🦲,將清華放置於全球的範疇之中予以考察。就現有教育史和大學史研究而言👨🏻🎨,這本書從全球史視野探索當時中美兩國知識精英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思考👩🏿🏫,頗具典範意義🛸。隨後,劉超研究員也提出一些意見和體會🍏。他認為👨🏿⚖️,一是可以從心靈史出發,進一步分析歷史人物的思想變化和情感體驗。除了生活經驗和課程教學之外,四位清華美籍教師的內心體驗和觀念轉變也應納入歷史敘事框架之中🏃🏻🔽,包括中國經驗是否給他們帶來了心靈觸動、是否導致其文化觀念的調適等問題需加以探討。劉超研究員表示🏋🏻,他希望了解的不僅僅是中美之間的學術交流,還應閱讀到有關人類文明進步的普遍歷史🆕,了解當時中美精英對世界有著怎樣的歷史想象和未來憧憬。二是結合社會科學理論方法的同時,應該在歷史敘述框架中突出“人”的核心位置🐶,強調“人”的生命體驗和成長演化,不能失去歷史科學的獨立性🧌。陳老師新作非常重要的一點在於🏋🏽♂️,讓我們看到曾經的個人生命和情感。當然😫,這並不是要否定理論重要性,而是呼籲將社會科學與歷史科學互作補充👩🏿🍳,規避和警惕歷史研究的模塊化傾向🫐🚵🏽♀️。三是從學術史來說,可以繼續探討清華在20世紀20年代末之後更廣泛的學術交流2️⃣,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清華在中外學術的地位愈發重要💻,值得我們做承續性研究。
主持人呂文浩副研究員談到🏃🏻,陳老師新書使其更加認識到歷史在不同語境下的多面性𓀋。陳老師通過搜集美國所藏的檔案資料🚟,鉤沉了四位原本“不太有名”的美國知識分子的跨國經歷📭,重建他們所認知體驗的世界👨🏼🦱。呂文浩副研究員圍繞優生學在華傳播問題,提及此前並不知曉譚唐將美國優生學介紹到清華的這一史實,潘光旦先生學習優生學是否受到譚唐的影響值得考究✍🏼,優生學在地化的發展路徑也可作進一步論證©️。他最後表示,即便本書題為“清華與‘一戰’”🖊,但恰好是通過這些中層人物,讓我們看到了世界中的清華。
作為近代史研究所新年首次學術活動,此次講座歷時近三小時🌐,最後在愉快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本年度🧔🏻,近代史研究所將一如既往地為學界同仁帶來多元化的學術活動,歡迎大家關註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