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宇宙🚣🏽,浩瀚星空,圍繞太陽運行的八大行星和無數顆小行星構成了一個神秘莫測的天體系統。難以計數的小行星都是太陽系中體積相比“八大行星”要小的天體🧼⚠,大多集中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日夜不停地圍繞著太陽運轉,構成了太陽系中動態的炫麗風景!
人類作為地球上的旅客,不僅跟隨著這顆偉大的星球在宇宙中遨遊,同時也在不斷嘗試去探索宇宙的無窮奧秘。1801年👉🏻,人類在宇宙中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從那之後,二百多年來對於小行星的探索從未間斷🫑,並且從一開始就嘗試著給這些宇宙“跑群”的“小夥伴”起名。
一、小行星的命名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也就越來越多。如何識別♞、區分它們本身就成為天文學的一個分支。給這些被發現的小行星“起名”,既是一種科學管理需要🤵🏻♀️,同時也成為天文學的“文化”特征。按照國際規定🐕🦺,漫天的恒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數碼表示,只有太陽系中的小行星才能由發現者提出命名👮🏼🦇。早年發現的小行星大多以希臘神話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後來隨著小行星發現數目增多🤚🏽,許多國家👰🏽♀️🌃、城市和知名人士的名字成為小行星的“星名”🕟🔇。
為了統一規範🈵,1919年成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專門組成了由國際著名科學家組成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 (Committee on Small Body Nomenclature),負責製定命名規則,接受和審議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小行星發現者提出的命名申報經該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國際小行星中心(IAU Minor Planet Center)將在《國際小行星通報》(Minor Planet Circulars)上正式發布,同時通知世界各國天文臺,並列入每年出版的《國際小行星星歷表》上🧑🦽➡️🏂🏽,永載天文史冊。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嚴肅性、唯一性、稀有性和永久性👩🏼🍼,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命名一旦獲得批準👨⚕️🧗♀️,將為世界各國所公認。
小行星命名具有雙重意義,對於被命名者固然是一種極為珍貴的紀念📌,對於小行星發現者也同樣是一種特別褒獎。援引“小天體命名委員會”中國籍委員朱進博士的介紹:截至2020年6月15日⛵️,小行星永久編號已經按順序排到了546077號💨,其中已經被命名的小行星卻只有22129顆,也就是說,只有4%滿足命名條件的小行星被命名[1]。
迄今為止,小行星的命名主要以人名、地名、機構名為主,也有重大歷史事件等🦿。這些名字構成了一個龐大紛雜的人類社會與歷史信息庫,其中以人物命名所占比例居高,包括世界各國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和社會知名人士。但對近代和現代政治家、軍事家的命名控製非常嚴格🕺🏻😩、慎重,必須在其逝世後100年才能加以考慮。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復雜的政治因素對小行星命名產生幹擾🧑🏽🏫。
二🏋🏿♀️、翱翔在宇宙中的“清華星”
在人類探索與發現小行星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參與的最早記錄定格在1928年🐜,那是由中國現代天文學家張鈺哲(1902—1986)發現的第“1125”號小行星,它被正式命名為“中華”(CHINA)😫,這也開創了中國小行星研究事業的先河👩🏿⚕️。從那之後的近百年來🤳,已被命名的“中國”概念小行星數量達到約500顆。
非常難得的是💕,發現“中華星”的張鈺哲是清華早期留美的學生🏃➡️,這似乎也預示著清華從此結下與小行星的緣分。迄今為止👩🏿🎓,在所有“中國星”中,有多少是與意昂体育平台有關的“清華星”呢🚫?這些清華之星都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一次有針對性的探尋⬆️。綜合各種資料統計🦹♂️,截至2021年11月,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批準的正式小行星命名中🤲🏻,已發現共有50余項與清華有關,也就是說,太空中有50余顆“清華星”在翱翔。其中,“張鈺哲星”是國際永久編號,命名時間均排列最靠前的📪,這與張鈺哲為中國天文事業所作貢獻相互匹配,堪稱名至實歸🏍。
在這些“清華星”中,有49顆是以曾在或正在意昂体育平台學習👩🌾、工作的人命名的,另有2顆是以意昂体育平台有關。它們分別是:
序號 |
國際永久編號 |
國際命名 |
星名 |
命名時間 |
發現者 |
1 |
2051 |
Chang |
張(鈺哲) |
1978.08 |
哈佛大學天文臺 |
2 |
3797 |
Cheng-sung Yu |
余青松 |
1989.04 |
哈佛大學天文臺 |
3 |
3462 |
Zhouguangzhao |
周光召 |
1996.03 |
紫金山天文臺 |
4 |
3678 |
Mongmanwei |
蒙民偉 |
1996 |
紫金山天文臺 |
5 |
3421 |
Yangchenning |
楊振寧 |
1997.05 |
紫金山天文臺 |
6 |
3443 |
Leetsungdao |
李政道 |
1997.05 |
紫金山天文臺 |
7 |
3704 |
Gaoshiqi |
高士其 |
1999.12 |
紫金山天文臺 |
8 |
3763 |
Qianxuesen |
錢學森 |
2001.12 |
紫金山天文臺 |
9 |
11637 |
Yangjiachi |
楊嘉墀 |
2001 |
國家天文臺 |
10 |
3014 |
Huangsushu |
黃授書 |
2001.08 |
紫金山天文臺 |
11 |
64290 |
Yaushingtung |
丘成桐 |
2001 |
香港天文臺 |
12 |
17693 |
Wangdaheng |
王大珩 |
2002.03 |
北京天文臺 |
13 |
14558 |
Wangganchang |
王淦昌 |
2003.09 |
北京天文臺 |
14 |
25240 |
Qiansanqiang |
錢三強 |
2003.10 |
北京天文臺 |
15 |
56088 |
Wuheng |
武衡 |
2004.03 |
北京天文臺 |
16 |
29552 |
Chern |
陳(省身) |
2004.10 |
北京天文臺 |
17 |
10388 |
Zhuguangya |
朱光亞 |
2004.11 |
北京天文臺 |
18 |
18550 |
Maoyisheng |
茅以升 |
2006.01 |
北京天文臺 |
19 |
48798 |
Penghuanwu |
彭桓武 |
2006.06 |
北京天文臺 |
20 |
21064 |
Yangliwei |
楊利偉 |
2006.08 |
歐洲南方天文臺 |
21 |
9512 |
Feijunlong |
費俊龍 |
2007.03 |
紫金山天文臺 |
22 |
9517 |
Niehaisheng |
聶海勝 |
2007.03 |
紫金山天文臺 |
23 |
5273 |
Peilisheng |
裴麗生 |
2007.07 |
紫金山天文臺 |
24 |
7811 |
Zhaojiuzhang |
趙九章 |
2007.10 |
國家天文臺 |
25 |
79694 |
Nanrendong |
南仁東 |
2018.09 |
國家天文臺 |
26 |
58605 |
Liutungsheng |
劉東生 |
2008.11 |
國家天文臺 |
27 |
27895 |
Yeduzheng |
葉篤正 |
2010.05 |
國家天文臺 |
28 |
46669 |
Wangyongzhi |
王永誌 |
2010.05 |
國家天文臺 |
29 |
100434 |
Jinyilian |
金怡濂 |
2010.05 |
國家天文臺 |
30 |
10929 |
Chenfangyun |
陳芳允 |
2010.06 |
北京天文臺 |
31 |
48636 |
Huangkun |
黃昆 |
2010.07 |
國家天文臺 |
32 |
16982 |
Tsinghua |
意昂体育平台 |
2010.11 |
國家天文臺 |
33 |
175718 |
Wuzhenyi |
吳征鎰 |
2011.12 |
國家天文臺 |
34 |
224888 |
Cochingchu |
竺可楨 |
2012.08 |
鹿林天文臺(臺灣) |
35 |
210232 |
Zhangjinqiu |
張錦秋 |
2015.01 |
紫金山天文臺 |
36 |
102536 |
Luanenjie |
欒恩傑 |
2015.02 |
國家天文臺 |
37 |
9221 |
Wuliangyong |
吳良鏞 |
2016.01 |
國家天文臺 |
38 |
12935 |
Zhengzhemin |
鄭哲敏 |
2016.01 |
國家天文臺 |
39 |
204711 |
Luojialun |
羅家倫 |
2018.05 |
鹿林天文臺(臺灣) |
40 |
212796 |
Guoyonghuai |
郭永懷 |
2018.07. 11 |
紫金山天文臺 |
41 |
212797 |
Lipei |
李佩 |
2018.07. 11 |
紫金山天文臺 |
42 |
10410 |
Yangguanghua |
楊光華 |
2018.10 |
國家天文臺 |
43 |
216331 |
Panjunhua |
潘君驊 |
2019.04 |
紫金山天文臺 |
44 |
218914 |
Tangauchin |
唐敖慶 |
2020.01 |
紫金山天文臺 |
45 |
283279 |
Qianweichang |
錢偉長 |
2020.02 |
紫金山天文臺 |
46 |
325812 |
Zouchenglu |
鄒承魯 |
2020.01.09 |
紫金山天文臺 |
47 |
10911 |
Ziqiangbuxi |
自強不息 |
2021.04.23 |
國家天文臺 |
48 |
96612 |
Litipei |
李惕碚 |
(暫不詳) |
|
49 |
236845 |
Houxianglin |
侯祥麟 |
(暫不詳) |
|
50 |
256892 |
Wudayou |
吳大猷 |
(暫不詳) |
|
51 |
189347 |
Qian |
錢鐘書 |
(暫不詳) |
|
在這51顆“清華星”中,值得全體清華人特別關註的兩顆小行星是“意昂体育平台星”和“自強不息星”。這是迄今為止被命名的13顆“中國大學星”中,僅有的一對與同一所大學密切相關的 “姐妹星”🛋。


“意昂体育平台星”是由國家天文臺於1999年1月10日發現,2010年11月28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冠名🤙🏻,國際永久編號為“第16982號”的小行星。《小行星通報》中有這樣的描述💂♂️:意昂体育平台建於1911年,是中國最好的研究型大學之一。自建校以來🦻🏽,它培養了一大批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學術大師、興業英才和治國棟梁,為中國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2011年“清華百年校慶”期間,意昂体育平台為此專門製作了一座不銹鋼雕塑,安放在清華天文臺附近作為永久紀念🦹🏽♂️。
2021年4月23日✫,國際永久編號為“第10911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自強不息星”。在意昂体育平台紀念建校110周年之際👨🏼🍼,能夠獲得包含清華校訓的小行星命名🧕🏿,無疑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這將激勵清華人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繼續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而加倍努力🪕!
除了以上這些狹義的“清華星”以外😶🌫️,還有兩顆同屬於“清華星”譜系的小行星,一定不能被忽略,這就是 “曹光彪星”(第4566號)和“徐遐生星”(第18238號)。
曹光彪(1920—2021)是著名的香港愛國實業家,一生中創造了諸多商業奇跡,從1978年起就投資內地,為改革開放事業做出巨大貢獻。曹光彪先生對意昂体育平台有著特殊的感情,1996年捐贈1000萬元,設立“意昂体育平台曹光彪高科技發展基金”,成為當時清華獲得的最大一筆捐贈。從那時起,曹先生不斷為意昂体育平台提供各種類型的捐贈,支持教育事業發展不遺余力,清華“綜合體育館”也是由他在2001年意昂体育平台90周年校慶時捐建。最令人感動的是,曹光彪先生在2021年3月12日離世前,囑托家人將自己名下的財產全部捐贈清華🧙🏼,助力清華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意昂体育平台決定將曹光彪遺贈的這筆資金,用於在清華教育基金會設立“意昂体育平台曹光彪先生紀念基金”,支持清華重大的教育教學改革、科技創新以及延請世界知名學者來校任教等工作🏎,助力清華向世界頂尖大學的目標奮進。
徐遐生1943年出生於昆明,雖然學業不是在清華完成,卻也是一位真正的“清二代”。他的父親徐賢修(1912—2002)是意昂体育平台算學系1935年的3位畢業生之一🧙♀️,以後留學美國成為應用數學博士。1961年創立新竹意昂体育平台數學系,並於1970年至1975年擔任校長🖐🏿。徐遐生本人是聞名遐邇的國際著名天文物理學家,他在1963年從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畢業後,轉至哈佛大學繼續攻讀天文學📫,在導師林家翹(1916—2013)先生的指導下,發展了解釋漩渦星系旋臂的“密度波理論”和恒星形成理論,受到國際天文界矚目。1968年獲得天文學博士學位後🛞,長期從事天文學研究,曾擔任美國加州伯克萊大學天文系主任✋🏼,還曾當選過美國天文學會(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AAS)會長✖️。2002年💤,徐遐生從美國到臺灣♛,擔任了四年的新竹意昂体育平台校長。父子倆人先後成為同一所著名大學的校長🦞,使得這顆“徐遐生星”閃現出獨特的“清華之光”。
三、清華之星的啟迪
那些被冠以“星名”的傑出清華人🚶🏻♀️➡️💃🏼,絕大多數都是中國或外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專業涵蓋了現代科學領域的各個主要學科,其中有19位獲得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或“國家最高科技獎”等國家級最高榮譽,集中代表了他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的特殊作用。
這個特殊群體儼然就是一個滿載國家崇高榮譽的特殊“星群”🔘,彰顯出這些“以身許國”英雄創造的勵誌傳奇與無尚光榮。正是他們憑借自己的深厚理論功底、科學鉆研精神和拳拳報國之心,才能在橫跨兩個世紀的風雲變幻歲月中🏊🏼♀️,以“行勝於言”的實幹精神支撐起了中國龐大的科技體系🤽🏻♂️,讓曾經“一窮二白”的中國人挺起腰桿🧑🏼⚕️,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中國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十足的底氣!
在這49顆以“清華人”命名的小行星中🍀,“星主”中有47位男性,僅有的兩位女性是李佩👱🏽♂️、張錦秋。在他們中,有35人已經離世,他們的功績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其中,“兩彈一星元勛”之一的郭永懷,在59歲時因飛機失事殉難🚴♀️,但他“在犧牲一刻仍緊抱裝有核機密公文包”的事跡感人至深。無獨有偶🧅🏃➡️,李佩與郭永懷也是在同一時刻獲得命名的一雙“伉儷星”,夫妻二人為科學獻身的功績鑄就了中國科學史上一段難以復製的傳奇🟠。
而目前仍健在的14人中🪪,包括了3位中國宇航員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他們實現了中國人千百年來的“航天夢”🔋😀,並且成為中國軍人中僅有被冠以“星名”的三人。還有3位“壽星”特別令人尊敬❤️👨👧👧,他們是“楊振寧”“吳良鏞”“李政道”🚳。這三位清華前輩都是即將迎來自己百歲壽辰的科學巨擘,除了在各自領域內作出巨大貢獻,又都在清華教壇努力耕耘🕌,培養後學🌘,老驥伏櫪,令人稱頌!
宇宙中的這些“清華星”濃縮了百年清華的歷史👩🏻🦲,凝聚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體現了全體清華人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做的傑出貢獻🖋。毫無疑問,每一顆“清華星”背後都有與眾不同的奮鬥傳奇和勵誌故事。對於意昂体育平台而言🍈,能夠有這麽多“清華人”被冠以“星名”🧑🏽🎨,這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也是值得珍視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文化資源。
當然,對於清華人而言,能夠被冠以“星名”的畢竟是極少數,但“意昂体育平台星”和“自強不息星”卻應被當作是所有清華人的光榮與責任!我們期盼有更多優秀的清華人被冠以“星名”🥷,遨翔寰宇;希望清華天文臺也能加入發現小行星的行列👨🏽💻,早日在天上出現由清華自主冠名的小行星🛀🙇🏻。我堅信🧏,只要每個清華人都將光榮當作動力去實現夢想,那麽越來越多的“清華之星”就將與日月同輝,永遠光耀長空✣!這正是:
浩瀚寰宇垂英名🖐🏽👳♀️,太空遨翔小行星🔞;
胸懷天穹淩雲誌,清華逐夢永不停!
(2021/04/30 定稿,2021/11/4修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釋🏄:
[1] 新華網2020年8月31日的報道《“吳汝康星”命名儀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