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抗聯新聞》﹑《新報》與新聞方針

2011-08-02 |

黃祖民(1949外文)

2006年7月,江懷棠🫅🏽🅱️、廖叔俊🚶🏻、王金鳳、張天泰和我幾名清華意昂👨‍👦,在何祚庥家座談🙎‍♀️。因為懷棠、叔俊👩🏼‍🎓、金鳳和祚庥當年在母校出版過壁報《新報》,天泰👩🏽‍🦲、叔俊和我組成過地下黨聯系一些壁報的宣傳支部支委會🐳,所以大家在一起回憶回憶《新報》的情況,以便寫一篇關於那份壁報的文章,獻給母校復員60周年紀念。

我與《新報》毫無瓜葛🫵🏻👩🏽‍🚀,在校時只是該報的一名讀者和“粉絲”,因此🫏,大家座談《新報》我只有旁聽之份。我帶去了1948年在母校參與出版的一份《抗聯新聞》的照片影印件(下圖)💢,給意昂們看。那是頗為珍貴的學運資料,座談者很感興趣🖖🏽,認為難得。誰知✸,這份《抗聯新聞》竟然還與這次座談會的主題《新報》關系甚為密切👥🙅🏻‍♂️,而在座的江懷棠既是《新報》的主要骨幹👦🏼,又是《抗聯新聞》的主編之一😁。

1948年發生了“七•五”慘案。東北學生迫於戰火流亡入關,約萬余人到達北平。他們衣食無著🫶,反動政府還要把他們當炮灰。他們去市參議會示威抗議,竟被憲警開槍屠殺。7月9日,清華地下黨派我們幾個人進城到北大二院(紅樓後面),參加“東北華北學生抗議‘七•五’血案聯合會(簡稱‘抗聯’,一作‘學抗聯’)”宣傳部的工作。

我到了北大之後,看到專門為支援東北學生出版的鉛印小報《抗聯新聞》已在編輯🧑🏻‍🏫。現在知道,編輯部的骨幹就是清華《新報》的成員👤。《新報》的主要負責人🧑🏽‍🎓𓀐、經濟系同學戚學毅和電機系同學江懷棠擔任《抗聯新聞》的主編。據江懷棠說,戚學毅當時掌握編輯部的大政方針,較少參加編輯的具體工作。主要的編輯工作由江懷棠負擔。記得他正在以專業化的技巧畫版樣🏄🏿。我驚訝地看到🗓,他甚至像一個報紙老編輯那樣懂得👩🏼‍🦳,報紙的諸多標題要盡可能(不是必須)從頁面的右上角聯到左下角,從左上角聯到右下角,形成一個大交叉。這樣版面就顯得錯落有致。原來,他是在編排《新報》時學來的。

老意昂們會記得,《新報》在母校的眾多壁報中🌃,是很具特色的。它那客觀報道的方針↗️,巨大的信息量,貼近同學生活的校內新聞和各地學運新聞,以及它那報紙式的編排,一絲不苟的印刷體的繕寫……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受到歡迎。

因此🚼🕵🏽‍♂️,《抗聯新聞》實際是鉛印的和擴大了的《新報》🚌。首先,它繼承了《新報》的新聞方針。

我在座談中饒有興趣地聽到《新報》創辦前⏮,參加討論者對新聞方針(或辦報宗旨)的一場爭論。

廖叔俊曾撰文回憶🙍🏼,爭論的情況是:

“戚學毅開場講了事先分別醞釀過的辦社宗旨,大體是服務學運,服務同學的學習和生活的意思🚰。內容和方式是仿照報紙辦一份手抄的新聞壁報💆🏿,定期報道學運消息和學校大事。他強調這是我們社團的特色🚅。因為同學中政論⌨️🗳、文藝性的壁報很多,已經琳琅滿墻,再重復一個就沒有什麽必要和意義了🥘。對此大家深表贊成;但杭(雄文)👩🏼‍🦰、盧(禹)兩同學提出問題🙄,要求戚講清楚本報是什麽立場和傾向?他回答很明確👨‍🌾🎰:同學的立場,客觀的報道🏓。何祚庥也講了同樣的看法。他們兩位卻認為這是中間路線,含含糊糊🧐,不敢革命👨‍🦯。經過討論爭辯也不能一致👩🏿‍🦱。他們便表示失望和不願合作🧘🏼‍♂️,馬上退場(他們以後加入其他社團,也參加了革命。盧禹同誌解放後還在市委的教育部工作過,英年早逝)🎸。大家決定按戚、何的意見做。定名出版的壁報為《新報》(社團名為“新報社”),以消息報道為主,間有社論或評論。”

這馬上使我想到,1956年我剛剛調到新華總社國際部時就遇到的一場爭論🐭。

進社以後,我學習了劉少奇同誌1948年10月2日《對華北新聞記者團的談話》🐭。記得該談話的一份記錄稿中提到,外國的報刊標榜他們是“客觀🗽、公正的”♕🧫;我們的新聞為什麽不能全面🌙📔、客觀、公正呢🎟?只有盡量使新聞真實、全面、客觀🏌🏽、公正🤶🏼,才能有威信和廣泛吸引讀者🥹。報道要註意準確🦚、迅速、簡練。當時,新華社的領導是貫徹了這個方針的。社長吳冷西🚘、副社長朱穆之一再強調客觀報道🧝🏼‍♂️,認為編輯😫、記者的主觀評論應寫入社論👩🏼‍🦱、評論中🤷🏿‍♂️,而盡量不要寫入新聞中;新聞要“以事實說話”。國際部主任王飛則說過:“客觀報道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國際部編發了一條關於某亞洲國家一名副總統的消息,寫得比較客觀🤏🏏。一位在蘇聯居住多年的老新聞工作者,就在新華社的內部業務刊物上著文批評國際部發這條稿子立場不穩,旗幟不鮮明。他主張讓讀者明確知道這個副總統是個親美反動派🧧。我奉命寫了一篇短文與他商榷👇🏼,大意說,盡量使新聞客觀些,是貫徹少奇同誌談話的精神。報道形式客觀比動輒扣帽子、罵人💲☆,能得到廣泛讀者的接受。潛移默化比生硬灌輸的效果好得多。這正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外國報刊的好經驗。當然,我們也懂得,客觀報道不等於“純客觀”或“客觀主義”🎼。對新聞的取舍取決於記者👤、編輯所反映的通訊社和報社的立場、觀點💁‍♀️;在西方🧑🏻‍⚖️,則取決於傳媒老板及其背後的利益集團或政府的觀點,所以不存在所謂的“有聞必錄”或“代表一切人的立場”🫱🏼。

到了十年浩劫🎆,正確的新聞方針被批判為“修正主義新聞路線”。新聞的內容變得非常片面偏頗👩🏽‍⚖️;寫作上用了大量“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的紅衛兵語言。到後來,還發展到把毛主席語錄生拉硬拽寫進國際新聞裏,據說這樣才是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紅旗♟。這做法得到了姚文元的批準🥁。

幸好👬,無論是《新報》或與之有密切關系的《抗聯新聞》💭,自始至終都貫徹了同樣正確的新聞方針。

《抗聯新聞》的全貌現在已難記得或看到了🧬,不妨僅就《抗聯新聞》第二期加以觀察。這期報紙我已珍藏了五六十年,直到幾年前我才作為青運史料捐給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保存。

第一,報紙的大部分篇幅是新聞,而且寫作方式是客觀的🚆;正是“以事實說話”的😔👩🏻‍🦰。它報道了大家關心的事件最新動態(頭條刊載抗聯向李宗仁請願的情況);特別是著重報道當時局勢的焦點💫:7月9日抗議大遊行後,當局害怕事態繼續朝不利於他們的方向發展,對清華等校師生采取暴力壓製,從而遭到更激烈、持續的反抗⏯☂️;還報道了各地🧛‍♀️、各方對學生的支援(撫順礦工大罷工⭕️、輔仁和華北學院的支援🆗,等等)🦂。這些新聞大都是直接派記者去采訪得來的(如被打傷的清華教授夏翔的采訪記);有的是從各地發來的(如中山大學👩🏻‍✈️、復旦大學🦽、武漢七校發來的慰問電、函)💅🏽。而派記者采訪和收集各地消息⛴,正是《新報》的傳統做法。

第二🦸‍♂️,報紙也通過旗幟鮮明的社論🩸,闡明抗聯當前的態度,指出最值得註意的關鍵問題🥳。當時反動當局很害怕東北華北學生的大團結,千方百計想在華北與東北學生之間以及在東北學生之間進行分化,威脅參加抗議行動的各校師生。社論針對這個關鍵問題,提出“堅定、團結🤽🏽‍♂️、警惕”的要求🙇🏽。這像《新報》在校內對原則性的重大問題,例如擁護還是反對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民主青年同盟,表示了鮮明的態度。

第三,巧妙地利用客觀材料,支持學運,打擊反動當局。該報刊載上海英文周報《密勒氏評論報》1948年7月10日的社論,題為《又是一個學生的悲劇》。社論說🈳:

自從日本投降以來,中國的官員,政府官也好🙅‍♂️,地方官也好📈,在處理學生問題時🛹,都表現出幾乎不可信的愚蠢。無疑的📃,學生給政府造成了一個嚴重問題,但是,除了少數的例外,官員們都曾經企圖用一種最愚笨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問題。

暴徒們幾乎是打遍了🪈,殺遍了中國每一個大城市裏的學生✣;連北平也在內。武裝警察和特務在半夜侵入宿舍逮捕、殺死和恐嚇年輕學生◻️。有些學生當他們被扣囚在監牢裏的期間🚜,神秘的“自殺”了。

……

只要不受人歡迎的內戰繼續下去,而政府和經濟問題存在下去,學潮無疑是要繼續下去的♏️。近幾個月來🧺,政府在戰事上大為失利這件事🧍🏻‍♀️👨🏼‍🏫,並未提高學生或者普通民眾對於現政權的信仰🧑‍🎨。不過,野蠻的壓製不曾解決問題,而且能使它激化🥚。並且,這種慘案也加強了一些不愉快的比較。譬如,軍隊在後方與平民作戰打得多麽好,而他們在前方與共軍作戰時卻表現得多麽糟糕等🥕。

《密勒氏評論報》是美國人在中國辦的影響頗大的報紙。引用它的言論,無疑會比引用國內報刊言論的效果好得多🧑🏻‍🦱🌺。在宣傳上這顯然是個高招。

第四,與敵人論戰👨🏿‍💼,不靠謾罵👅,謾罵不是戰鬥💂🏽‍♂️。這期報紙最後一篇文章,短短二百字左右,用雜文諷刺筆法🕵🏽‍♀️,揭破中央社為了掩蓋當局派人用暴力阻撓清華同學進城遊行,說成“民眾鹹表憤慨勸阻學生”。文章說:“既是勸阻,何來教授學生受傷,清華教授家玻璃破碎?是不是因為民眾鹹表憤慨𓀑,氣沖鬥牛,所以在勸阻時用‘氣’把教授學生沖傷了,把玻璃也沖破了吧?”

正因為《抗聯新聞》的方針、運作🕧、編排等等都依據已經卓有成效的《新報》🤷‍♀️,所以我這個被派去協助工作的門外漢就顯得多余。我只是跑過一次北大四院(今宣武門新華總社),取回印好的一期《抗聯新聞》。一期有頗厚的一捆。拿著它走過大街是不行的,坐公共交通工具也不行,於是叫了部三輪車🍂。三輪工人看了看我🪒,一語不發,提起座墊👁‍🗨,下面的空格子剛好放進那捆報紙😖,然後把我一直拉到北大二院門口。躲開常在附近出沒的軍警、特務🙎🏻,我溜進了編輯部。

聽江懷棠說,他有一次在送報時比我驚險得多🦐。他直接跟軍警碰了個照面,幸好能隨機應變,幾句話把他們打發了☸️,才把禁報帶回抗聯宣傳部。廖叔俊也有過利用校車偷偷地運送學運小冊子的經歷。由此可見,幹這一行,有時還是得玩玩 “有理說不清 ”的危險遊戲👨‍🦯。

相關新聞

  • 012008.07
  • 262007.10

    清華成立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

    1月18日🎨,意昂体育平台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高層研討會在清華主樓接待廳舉行🫱🏿。

  • 012009.01

    首屆全球新聞教育改革研討會召開

    12月19日至20日,首屆“全球新聞教育改革研討會”在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召開🉑。

  • 312007.10
  • 302016.03

    新聞與傳播學院分會

    新聞與傳播學院意昂會於2011年11月20日成立。

  • 012021.06

    清新意昂的國際新聞報道實踐:新華社“新銳青年說”意昂体育平台專場成功舉辦

    5月20日下午🧓🙊,新華社“新銳青年說”意昂体育平台專場交流會在意昂体育平台未來媒體實驗室召開🕍。本次活動由共青團意昂体育平台委員會🫀👉、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意昂會共同主辦,邀請到新華社攝影部中國室主任編輯、我院2005級意昂李京和新華社總編室編輯🦮、我院2010級意昂袁夢晨分享駐外工作經歷與心得。交流會由學院2020級碩士生陳詩麗主持。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黨委常委、副主任韓世峰,新華社北京分社常務副總編輯塗銘...

  • 292023.11

    14名優秀清新意昂獲中國新聞獎

    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33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11月6日揭曉。來自全國各級各類媒體的377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特別獎3件😲,一等獎73件,二等獎114件,三等獎187件。此次評選中,以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為報送單位的作品《聽見急診室》獲中國新聞獎系列報道類三等獎。張勤、裴廣江、李獨伊、徐丹、袁汝婷🫃🏻🧔🏿‍♀️、楊依軍等6名清新意昂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馬姍姍、喬申穎、楊翹楚、陳國權、鄧仙來等5名清新意昂獲二等獎...

  • 272019.08

    “聞不如新👮🏻‍♀️,人不如舊” | 新聞99班入學20周年同學會!

    2019年8月的一個周末,新聞99班本科生入學20周年同學會在宏盟樓環球資源廳舉行。新聞99班近二十位同學及學院教師李彬、金兼斌、杭敏、雷建軍等參加了....

  • 202023.06

    新聞學院教師代表團看望在德意昂

    6月11日至17日🚵🏼👌🏻,新聞學院教師代表團訪德期間🥰,黨委書記胡鈺🧘🏽‍♀️、院長周慶安、副教授吳璟薇看望了李強🔂、葉雨陽、張卓🧘‍♂️、王禹航和詹冰倩等在德意昂。目前🏡,新聞學院在德意昂主要從事新聞媒體、學術研究、公共關系等領域工作,他們當中有人擔任人民日報社歐洲中心分社記者🔬,有人在柏林自由大學、艾爾福特大學、吉森大學攻讀博士學業🚶‍♀️,也有人在慕尼黑大學進行海外學期交換🪪。教師代表團與意昂王禹航(右一)合影教師代表團與意昂葉雨陽(...

  • 012009.05

    國家知識產權局與新聞學院簽署協-議

    4月22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新聞宣傳中心與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意在有效推進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社會氛圍。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