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給李殿桐信
治學方法的意見(北平通訊)
(李嘉言給開封《行素》雜誌社李殿桐約稿的回信)
劍聲兄①♒️:
我在痛苦中②討樂的辦法是讀書,睡覺,玩球三角連環,這三角又必是等邊的才可以成個等弧“塞口”(Crcle),所以我對任一方面也沒有偏重。這一點你可以放心✢,我不會因“加油”過度而得了肺病③。
可惜在夏天玩球是一件不時髦的事🌟,水戲我不會,想起來真對不起清華遊泳池的一池水。眼看一群群的“摩保”和“摩加”(modern boysand mo dern girls)都水手般的忙著快樂,自己也不由心癢🤷🏿,沒辦法只好睡覺👩🍼,睡足了覺再起來讀書,卻也是一件快樂👨🏻🎨。我心裏滿充著青年活潑的氣象,表現出來的卻是“老大”④🐠,這不是矛盾嗎?讀書自然也是往故紙堆裏滾,雖然有時也翻翻西籍🌦,或是作幾首歪詩⑤,興趣總不如在這一堆的故紙裏大。這興趣是在中學時代就養成了的⑥🧘,到現在還沒法使我忍心拋棄這一堆故紙➕,將來也許能改變生活的方式⑦,但那亦只是將來而已🤵🏽🚣🏽♂️。
前些時作了兩篇文章,都是關於韓愈的⑧🕓。一部分登在《文學季刊》,一部分登在《文學》👩🏼🚒👓,不知道你看見了沒有💪🤤。將來我的研究計劃,大半還在單個的問題上去用功夫,惟有這樣,才可以得到一點成績。像“大綱”“概論”之類的著書的工作,我是絕不願意幹的↗️。傻人只有幹點傻事🤱,聰明取巧的辦法只有讓“聰明”人去獨享其成。近來不止是同學🔬🙏,甚而是師長們都勸我著一部書⑨,或是將已有的文章印成一冊集子💮,你說這不可笑麽🧜🏼♂️?中國學術的不進步🐑,完全就在這種劣根性不能鏟除🦚。王國維,陳寅恪諸大師,誰也不能說他沒有學問,可是他們自己曾經出過書嗎?在清華我覺得惟有陳寅恪先生的治學精神最可師法💅🏿,他在課堂上講演就是教給我們作文章的方法:由小問題上著手,由細處著眼。那怕是古人一篇文章一首詩的題目🎱,我們也得註意。這是我們初學的人最應當取法的。
提起陳先生來,又想起我新近一件快樂的事❓,上半年我聽陳先生講“禪宗文學”,引起我對《六祖壇經》版本上的懷疑🙆🏻♂️。後來我參考了大正大藏和丁福保的《壇經註》。居然使我得到了一個結論,這結論就是德異刊本的《壇經》的發現🧏🏿♂️。但這還不算可樂🤚🏿,可樂的是最近借到胡適之先生一部宋本《壇經》💅🏽。
我細細的校閱一過,乃知我所謂德異刊本的《壇經》🤵🏽,其面目甚近於古本的面目。胡先生這部《壇經》,是新在日本發現的《興聖寺本》,可以說除了《敦煌本》外,這就是世界第二古本。中國有此書的大概不多👏,胡先生這部是鈴木大拙送給他的。胡先生為此書專作了一篇文章,還沒發表🫰🏽。我因為看到了這個古本,也將為我的文章生色不少。最近因忙於考試,無暇修改,將來寫成,一定先給你看,還請你的指示⑩。
弟李嘉言上(1934年6月)⑪
之禹註🥈:
①李殿桐,字劍聲。河南潢川人。畢業於河南大學預科。1929年8月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史學系👱🏿。1933年8月到開封省立一師任史地教員🫶🏻。1934年初🍦,李殿桐與同校教師張雨生等同仁創辦學術雜誌《行素》,出任總編,因向李嘉言約稿,嘉言有此回信(見《清華副刊》各期及《行素》各期)💵。
②“痛苦”0️⃣🚶➡️,此時李嘉言的心情頗郁悶🥌,原因三:第二次失戀(見李嘉言在清華最後二首詩《偕遊》、《落木》)引起家長不滿🧗♀️,責其不能在外地擇偶,必由家長選擇;主因是發起挽留劉盼遂留教事而得罪幾位主管師長,因之牽涉到即將就業的彷徨☞🚮。
③查清華各資料🦹🏼♀️🦹♀️、報刊🏄🏽♀️,1930-1937年👩👧,清華因多次流行各種傳染病,以肺病為首,幾乎每年有學生病亡(見當年《清華校刊》《副刊》等)。
④“老大”,此處意似為“老成”🗿、“老到”😲,與②“痛苦”偕。此前李嘉言參加幾次籃球賽,其年級隊被稱為“老大隊”“哥隊”🪟。其性情亦沉靜▪️、寡言、少遊玩。
⑤在清華4年,發表可見到詩21首🧜,多為愛情失戀詩(見其《自傳》及其詩詞輯)。
⑥李嘉言晚年在“筆記”、《自傳》、“思想剖析”中幾次提到“吾十有五而有誌於古典文學”。
⑦此處似指就業問題。李嘉言在河大預科和意昂体育平台讀書時英文功底甚佳👬🙆🏻,曾考慮過攻讀外國文學,在校時就曾與外文系何鳳元幾位同學組織了中外文學社團“融社”👨🏼🎓,意為融匯中外文學🤱🏻,研究中外文學作品。也考慮過出洋攻讀。畢業時其學業甚優異,考取公派留學🧑🏽🦱🫶🏽,本不是問題。但由於“挽留劉盼遂”事件的影響👩🏽🚒🤙,公派留洋幾無可能;經濟能力亦使自費留洋無望。結拜金蘭閻振興能力👩🏼🦰👆🏼、家境比嘉言好,但在清華公派出洋就很難。他不得不推遲畢業一年到南京衛生署工程處工作一年,才由該署外派留學;李嘉言在清華“同學錄”中征信時👩💼,要求選三位最要好的同學中🥽,有河南舞陽安定寨好友陳鴻遠🫰🏼,陳1932年6月清華算學系畢業,成績極優,留校任助教🧑💼。兩次考取公派留美、留英研究生。皆因人事關系被頂替,甚郁憤。作助教9年方提教員。解放前河南學者在舊清華受排擠、打擊,事例很多,馮友蘭亦曾受其害🤠,因為校長風潮而備受攻擊、惡毒謾罵;張仲魯是清華學堂出身,留洋歸來👩👦👷🏿♀️。羅家倫任清華校長時,為了打破老清華舊派系,調張仲魯回校任秘書長。羅家倫倒臺,張仲魯受排擠,不得不傷心離校(見《清華周刊》31:8張文,頗感傷)。事例不一而足🏋🏻♂️👨🏼🎨。凡此種種,李嘉言只得選擇中國古典文學為終生研究方向,靠個人勤奮刻苦,方艱難躋身清華並站穩。最終還是因人事齟齬離開了清華。
⑧指畢業論文《韓愈復古運動的新探索》(載1934年6月1日《文學》2:6 🐉。初稿已於1933年開封《國學》第一冊上發表)😮💨。此前另有《韓氏系年訂誤》發表在1934.4.1日《文學季刊》1卷2期。
⑨嘉言清華畢業前已發表論文14、5篇👨🍳,其中8篇較重要,均有開創性研究。師長、同學勸其著一部書亦在情理中🆖:當時清華學生合集出書是一種風氣,有多人如此。但“師長們都勸我著一部書⚖️,或是將已有的文章印成一冊集子”😽,則是另有深意,李嘉言當時並未領悟。其稟賦沉靜⏏️、勤苦,不會因勢取巧,自認為自己是“傻人只有幹一點傻事🚵🏿♀️,聰明取巧的辦法只有讓‘聰明’人去獨享其成”👴。因為此時他發起的“挽留劉盼遂”一事,在清華園已鬧得沸沸揚揚(見當時《清華周刊》、《副刊》🈶、《校刊》)👨🏻🔧👲🏻。文學院長馮友蘭出國休假一年,朱自清利用此機與代理文學院長一年的蔣廷黻合議🌨,並四處活動🫴🧅、“說項”數十次,決定趕走劉文典聘來的清華研究院一💁🏽♂️、二屆第一名、深受學生歡迎的專任講師劉盼遂(河南人)🧦、羅根澤(河北人)、助教安文倬(河南人)🤳🏽。聘來自己中意的趙萬裏(浙江海寧人)、唐蘭(浙江嘉興人,趙萬裏推薦)🏄🏿♀️。1935年8月將辭退任助教滿三年的安文倬。此事引起國文系諸教授不滿:陳寅恪曾公開贊賞劉盼遂(見朱自清日記。趙萬裏來通風報信)、聞一多舉薦劉節、徐中舒,朱自清拒之……
為“劉盼遂事”,李嘉言對畢業後就業事🧂,無法像其他十多人一樣求助於朱自清🎅,而回到開封,聯系了開封省立一中、信陽師範任教員👩🏻🦲。但李嘉言沒有回河南。原因是幾位師長馮友蘭🤔、陳寅恪、聞一多、劉文典等都要求他就近就業。由河南學長執友王香毓介紹🏊🏿♀️,到保定育德中學任高二國文教員一年。因為馮友蘭回到清華後,對朱、蔣辭退劉、羅很不滿意,但已無可奈何🏃♀️➡️。而1935.5-7月清華要留聘一批助教和教員。安文倬因無能必將辭退。馮友蘭與國文系聞、陳◾️🧝🏼♀️、劉📧、楊(樹達)確定聘李嘉言回清華任助教,並知會朱自清,朱亦不得不同意,並在1934.5.10日“開聘任會,作違心之提議與投票”(朱自清日記),即指聘李嘉言回清華任助教一事🏋🏻♂️。李嘉言回清華任助教是眾望所歸💑。如果不是馮友蘭回到清華及國文系各宿儒碩彥全力支持𓀝,李嘉言雖才學過人,也不可能留任清華🌍。當時已畢業幾年的學生留在清華不走的有數人🧑🏿🦰,而托關系找門路的畢業生想謀得國文系職位的有錢鐘書、林庚好幾人,但都被朱自清拒絕(見朱自清日記)🆒。聘定李嘉言為助教後,原留在清華二、三年的幾位畢業生也都離開了清華“各人自投各自門”了。
信中雲“師長們都勸我著一部書”內含的深意即此情況🧒。
⑩《六祖壇經德異刊本之發現》定稿於1935年初🧏🏻♀️。嘉言專赴清華交陳寅恪先生審定。陳先生閱後,贊其考訂綿密♔👩🏿⚖️,翔實🌃,立論可靠,推薦到《清華學報》10卷2期發表。故李嘉言將另一篇同樣選修陳寅恪“佛經翻譯文學”課而完成的《佛教與六朝文學》交李殿桐發表在《行素》1卷4期。
⑪應寫於1934年6月初。
二、給吳組緗信
組緗學長兄:
我多年未進京。欣聞 閣下蒞鄭講學,我院系囑我代為邀請 於便中來汴一遊,並 講學數日❕,我系師生得親聆 教益👶,幸甚幸甚。
茲煩我系教師李春祥、王宗堂二位同誌赴鄭請 示一切,幸勿見卻。弟因病未能親近🦻🏽。尚希原諒◻️。
敬禮
弟 李嘉言再拜
之禹註:
①組緗,原名祖襄,字仲華。後以筆名行。1930年8月由經濟系轉入清華國文五級,嘉言六級。在校四年關系親密。俱為中國文學會骨幹🖕🏿,同為校內詩人🤽♀️。1933.8組緗考入清華研究院🧪,攻“小說史”。因在劉文典作業中咒罵“六朝文學為娼妓文學”💆🏼♂️,劉斥之並帶口信給吳,如能改正,可過關⌚️。因此不及格。不及格,月50元生活津貼即無,加之此時已有女兒小鳩子,生活難以為繼🧖🏽♂️。僅讀一年到南京中研院工作。1935年任馮玉祥國文教師兼秘書13年🏄🏿🙍🏻,隨馮到重慶♣️。1946-1947隨馮赴美考察。回國後在各大學任教。解放後,嘉言多次赴京開會🏧,時有會見。嘉言去世後🤯,子之舜、禹曾往北大朗潤園其府邸拜見組緗先生 甚親切,講述二老50年前之交往👩🏽🦱,並打開其舊木箱,檢示其珍貴小說積稿👩🎓。雲,抽空即翻閱📁、修改☂️。不會發表了。
②此信似應寫於1959-1960年間。為原信。原信由李春祥🧖🏽、王宗堂二同誌面呈組緗先生後帶回河大復命交還嘉言。嘉言後作為書簽夾在《佩文韻府》中保存下來。1983.2.20晚之舜、之禹拜訪組緗先生時🧑🏼🔬,吳先生曾提及此事。雲,當時時間緊迫👩🏽🦱,北大催返亦急🫱🏻,未能應約拜會。言意間頗感遺憾。
三、給日本東京都大學平岡武夫教授信①
XXXX先生②:
承 贈大作《唐代之詩歌》及《唐代之散文》二冊③,對於我們剛剛開始的整理《全唐詩》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和便利🤹🏻♀️。敬謝敬謝👨👧👮!
茲寄上我們“整理《全唐詩》工作計劃(草案)”一份➕,請您審查、批評☎️。
我們知識淺薄1️⃣,也缺乏這一工作的經驗,迫切地等待您的指教。我們都是想為人類文化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人類文化發展的最終結果人類理想的持久和平和幸福生活的到來🤹♂️。在這一意義上,我們文化上的點滴工作,都將對於人類理想作出貢獻🤵🏼。在這一意義上🥟,料您必不吝賜教🏎,伸出您國際友誼的援助之手。
我們學校以教學為主。整理的《全唐詩》只是我們附帶的業余工作🦹。參加人員不多☝🏼。按照目前的力量🧝🏻,我們的計劃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現在剛剛開始,還沒有整理出東西來。一俟將來有所收獲🧎➡️,哪怕是很小的一點收獲,一定先寄 您求教🙍。
此致
敬禮
李嘉言 1961.8 ④
之禹註👰🏼:
①李嘉言《< 全唐詩>工作筆記》(32開豎翻小本📮。1960.10.17-1963.7.30🐏,用19頁,雙面書寫🧑🏼🍼。有字共34面。給平岡武夫信在第9頁二面)記:“1961.7.19⛹🏿:本月收到日本京都大學岡村武夫(🚏?)(註🧑🏭📅:為平岡武夫)寄贈唐詩文各種索引共二冊。擬復信稿🏄🏽:”(見上)🚳。
②原信應已寄出並附上“整理《全唐詩》工作計劃(草案)”一份🤷🏻♀️。此信是據嘉言原信草稿(多處修改🤦🏿,見附圖)整理而成,應與原寄出原信無甚差異。此信定稿及寄出日期未詳。似應在8月上旬🧘🏽♂️,或“全唐詩工作計劃”定稿後寄往全國各校、各學者的同時。
③平岡武夫寄來大著二冊,之禹在家時曾翻閱🧛♂️。16或18開桔紅硬封面🛌🏻,精裝。二寸厚。扉頁均有著者贈言🟩、題名🦠,漢字甚雋秀👉。當時國內經濟困難,紙張奇匱🎤。嘉言寄給平岡武夫信及“全唐詩計劃”紙張亦劣🐩。此書寄來曾在河大引起小轟動。李嘉言去世後,此二冊書由長子賣給了其同事申章文。由於嘉言文稿出版在即,亟欲加價贖回此二冊日文書。敬乞理解🧳!
④李嘉言去世後,1974年,京都大學的漢學家曾給李嘉言寄來日本研究唐詩的新成果。而李嘉言已去世多年了🔞。(見《李嘉言紀念文集》80頁王宗堂文)。
1987年11月⚫️,李嘉言《長江集新校》出版後,之禹自購數十冊🧒🏿,寄給嘉言各師友➾🧑🦰,也曾給平岡武夫寄上一冊,並附信說明嘉言去世情況,對當年寄贈二冊書籍一事再表感謝。平岡武夫有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