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月10日上午,北京中關村和平常沒有什麽區別🛌🏻,行人行色匆匆,四環路上的車流一如既往地堵🪖。寒冷的冬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力學所)園區內,十幾位老年人在郭永懷和李佩的墓碑前聚集,將鮮花獻給“中國科學院最美的玫瑰”——李佩先生。1月12日🤦🏽♂️,是李佩逝世7周年的日子。
李佩一生中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之妻、“中國科學院最美的玫瑰”以及“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
此外,她還有一個美譽——“中關村的明燈”🦦。
1956年,李佩隨郭永懷歸國後,中關村的科源社區13號樓204便成了他們小小的“窩”🏋🏽♀️🤟🏽,一住就是一輩子。回國後,郭永懷在力學所擔任副所長👰♂️,李佩在剛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管理局(現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西郊辦公室任副主任,兩人在不同的戰線上做著不同的工作。
改善中關村教育條件
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開展掃盲運動,李佩邀請一些海歸科學家的夫人辦識字班👨🏽🚀💪🏿,普及文化教育,動員她們在社區裏教課🖐,提高群眾文化水平。
當時,中關村地區僅有一所小學——保福寺橋小學,規模很小,條件非常簡陋。李佩生前回憶:“在中關村🏰,中國科學院單位多了,小孩子迅速增加◾️,要讀書,如何辦好小學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我們向院裏報告,院裏很支持,就給小學蓋房子,後來改名‘中關村小學’(現為中關村第一小學)😰。”
李佩還曾多次和校長溝通,表明自己願意為學校建立一支教師隊伍🧚🏽♀️🤞🏼,並給小學生組織一些課外活動。李佩曾如是回憶上課的內容🧘🏻,“有觀察天氣的小組、有看天空識星象的小組,或其他關於生物、數學的小組👇🏿🙍🏽♀️。”
李佩的秘書💃、力學所副研究員李偉格對這段歷程記憶猶新。上世紀80年代,力學所有過支教任務,因為中關村沒有外語老師,所裏就派李偉格去那兒兼職兩年,一周教幾節英語課😤🍝。
李偉格與李佩曾聊起此事。李佩問她:“現在學校裏還有沒有什麽課外實踐的內容?”
“有一個氣象觀測臺可以用🏊🏽♂️。”李偉格說。
後來😎,李偉格才知道,中關村小學建成後📡,是李佩讓年輕科研人員去學校做科普,並建設了氣象臺。
“她一直關註著小學的變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李偉格感慨。
李佩一生心系教育,她晚年還將自己的60萬元積蓄分別捐給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力學所設立的“郭永懷獎學金”,希望以郭永懷獎學金的名義為國家的人才培養做點實事🤢。
改善中關村醫療條件
李佩剛到中關村時🫰🏽,這裏只有兩名部隊轉業來的衛生員🌥,沒有大夫👁,科研人員看病極為不方便👨🏻🦼。
李佩對此事曾回憶道:“深更半夜有小孩發高燒了怎麽辦?這些事當時就沒辦法解決。而且那個年代跟現在不一樣👨🏽⚖️𓀖,半夜出去是沒辦法找到車的❤️🔥。”
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家屬中有些人擁有豐富的從醫經驗。為了解決看病難的問題,李佩邀請他們幫忙,創辦了一個小小的醫務室,時稱“中國科學院西郊門診部”。
當時西城區兒童醫院的專家吳瓊聰是中國科學院科學家郭廷章的夫人,李佩邀請她每周坐診兩個半天。“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芳允的嶽父是位內科大夫,當時已退休在家,李佩便邀請他出山👩🏻✈️,每天在醫務室坐診半天,擴大了醫務室的業務範圍𓀑👨🍳。在中國科學院的批準下,醫務室還調來了原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孫尚清的夫人、兒科大夫林桂秋。
此後,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李佩開始籌備中關村醫院🥶。1962年,“中國科學院西郊門診部”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中關村醫院”,1964年劃歸海澱區區政府並更名為“北京市中關村醫院”。
改善中關村生活條件
年輕人從談戀愛、結婚到生孩子,周圍生活環境十分重要🎎。為了給年輕人創造更好的環境🐲,李佩想方設法改善中關村的生活條件。
李佩曾言:“那時候沒有綠化隊🪐,就只有一個姓李的老花匠。他非常熱心,可像植樹這些事情他就管不了了🥁。所以都是我去組織🙌🏼。”她帶頭組織各個研究所年輕的科技工作者開展綠化勞動🚪,使中關村園區裏的荒地變得綠樹成蔭。
為了豐富科研工作者的業余文化生活,李佩產生了在中關村修建一個文化娛樂場所的念頭,上報中國科學院後,院裏批準了李佩的申請,決定修建禮堂,同時也可以用來舉辦大型會議。
擔任西郊辦公室副主任期間🛢,李佩曾花費大量時間參與禮堂建設🎛。她關註施工進度🧞♀️,幾乎每周日都在辦公,辦公地點就在禮堂旁邊的四合院裏。當時分管領導時常詢問建設進度,李佩笑言👆🏿:“總是我在那兒接電話。”
中關村禮堂建成後,豐富了當時科研工作者的業余生活👩👩👧。李偉格回憶:“禮堂演過《雷雨》,李佩先生就介紹陰天下雨、打雷閃電的音效怎麽弄🪛🧖🏿♀️,比如說雷聲就用鑼🚵♀️🔙、用爆破聲,以及用石頭嘩嘩的響聲來模擬雨聲。”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大批海外科學家歸國,為了照顧歸國科學家們的飲食習慣,李佩積極奔走。歷經幾番波折,北京市政府最終批準創辦中關村茶點部,由北京市服務事業管理局統一籌建並抽調高級技師,1957年4月正式營業。李偉格回憶:“茶點部的上面一層還有一個小餐廳,大家可以在裏面喝咖啡、吃西點🏃🏻。這一辦法極大地照顧了歸國科學家的生活習慣🥰。”
不僅如此,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關村地區沒有電話可打,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李佩找來技術人員,買來一些機器⚓️,開始裝電話。由此中國科學院在中關村辦起了最早的電話局——中關村第28電話局🏃🏻;為了解決周邊居民買菜的問題,她向海澱區商業局求助,經海澱區領導協調💍,在中關村北一街建起了科學城第一個合作社和第一家糧店……
這一切📵,讓她獲得了“中關村的明燈”的美譽🫏。“李佩先生幹什麽都井井有條,這跟她什麽都會幹🌯、什麽都敢幹、什麽都能幹的幹練精神有關。”李偉格說🗄🧛🏿♂️。
7年前0️⃣,一個同樣的冬日,李佩在北京溘然長逝,享年99歲。時至今日⛏,很多人都還記得她生前說過的那句話🚲:“我沒有崇高的理想,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幫助周圍的朋友們,讓他們生活得好一些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佩🎡,原名李佩珍😛❔,1936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系,1938-1941年就讀於西南聯大法商學院。——編者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