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東生(1918.2.10—2016.9.18),祖籍浙江杭州,我國著名的材料科學家,無機材料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國際無機材料科學界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1935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理學院,1937年轉入燕京大學化學系👨🏽💻,1939年畢業留校任教,1941年獲燕京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49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長期致力於材料科學研究,在高性能無機材料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先後榮獲十余項國家科技獎和省部級獎,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日本陶瓷學會百年國際獎等。
嚴東生一生胸懷祖國,孜孜不倦,為我國材料科學發展和科技事業貢獻了自己的智慧與力量。青年時代,他樹立“科學救國”之誌,在化學領域不斷探索求知🤴🏽🏘,有所成就。歸國以後🩳⚡️,他以國家需求為己任💇🏻♂️,潛心研究材料科學👨🏿🍳,多次參與國家科技戰略規劃,有所建樹。“百裏之行🧑🏽🌾,九十為半。剛過一半,後邊這一半要難一點”,這是他滿90歲時說的話,也是他科學人生奮鬥不止的真實寫照🛩。
沒有理由再留在美國
嚴東生1918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鐵路工程師家庭,1929年入讀教學嚴格的崇德中學,接受正規的學科教育🎞,在校六年成績都是年級第一。身處局勢動蕩的年代,他體會到國家的內憂外患,加上深受學校愛國氣息的熏陶🚶🏻♀️➡️,嚴東生“科學救國”的思想因此萌生。中學畢業時,成績優異的嚴東生沒有選擇直接保送燕京大學的捷徑👨🏼🏫,也沒有選擇將來提供“金飯碗”的稅務學校,因為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才是他心之所向。
1935年🧘🏻,嚴東生如願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後因時局動蕩轉入燕京大學。他先後師從張子高、高崇熙🙍🏼♂️、衛爾遜🙍🏻、蔡鎦生等教授,系統嚴格的理論和實驗教育奠定了他紮實的專業基礎。他在燕京大學時,受衛爾遜、蔡鎦生的影響對無機材料產生了研究興趣🫷🏻,自此進入材料科學的世界。抗戰勝利後,嚴東生獲得燕京大學化學系赴美留學的名額,於1946年夏天赴美,在紐約大學化學系學習一年後轉入伊利諾伊大學😜,學習陶瓷學和無機化學。他在伊利諾伊大學期間發奮讀書👳👇🏽,每一天的固定路線是宿舍、化學樓、圖書館、體育館和餐廳🟤,不到兩年時間就以全A的優異成績獲得陶瓷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從事無機材料理論與應用的博士後研究〽️。
身在異國的嚴東生時刻關註著祖國👩🏿🦳,作為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伊利諾伊大學分會會員👩🏽🦱,他定期和大家一起談論國內時事,閱讀國內的一些進步書籍和刊物。1949年10月,當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嚴東生當即決定提前回國👗,這一決定得到了導師的理解和支持。回國之路非常艱辛,卻無法阻擋嚴東生歸國的腳步。美國移民局以種種理由拒絕他的回國申請,經過幾次申辯才被批準💍。當時,嚴東生只能轉道香港回國👨👦,在香港既要找到當地人士擔保,還要求滯留不超過10天。人生地不熟的他經過多方聯系,才在愛國人士🧕🏼、時任香港大學心理學教師曹日昌的幫助下得到了一張沒有床位的五等船票,經過十幾天航行後終於在天津上岸,從此踏上了為國家建設發展的征程。
當回憶這段歸國往事時,嚴東生說🌿:“周圍的美國朋友當然有不同看法,不少人認為我正在出研究成果的時期🤷🏽♂️,回到大動亂剛結束的中國,自然無法繼續做這類研究工作,犧牲太大。在建立新中國時,我們沒有出什麽力🙍🏿,現在建設新中國的時期已經到來🧑🏿🚀,沒有理由再留在美國🫦。”字字生動體現了他的拳拳愛國心𓀒。
這是一項為中國爭光的工作
嚴東生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幾乎每隔10年都會開拓一個前沿領域🪷,除了20世紀70年代牽頭研發的高性能陶瓷🛣,成功應用於我國第一代戰略洲際導彈🍄,其在新型鍺酸鉍(BGO)閃爍晶體上所取得的成就,也為我國在高能物理和人工晶體領域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譽🧔🏼♀️。上世紀80年代🏦,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打算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正負電子對撞機。當時,丁肇中團隊計劃采用新型BGO閃爍晶體建造探測器L3的核心部件電磁量能器🧍♀️,需要尺寸大★、數量多、具有高能量分辨率和高探測效率、價格低廉的晶體,但國際上還沒有能大批量生產這種BGO晶體的國家。
1982年♔,丁肇中在北京找到嚴東生🚶🏻♀️➡️,問他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嚴東生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認為“此是一項支持華人科學家為中國爭光的工作🥖,而且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又可以在國際競爭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後來的實踐證明了他的這一遠見卓識。
嚴東生和同事們在詳細調研和仔細分析BGO晶體的基礎上🧙🏻♀️,攻克一些關鍵技術👷,進行試驗研究,不斷探索改進,做出了符合要求的BGO晶體。1983年3月,在與美、日🧔♂️、法等國的國際評比中🌳,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晶體“尺寸世界第一🦛,質量世界第一”。1984年10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與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正式簽訂了研製12000根BGO優質大單晶的合同。之後,嚴東生帶領科研人員🤦🏼,克服缺乏技術人員🧋、擴大試驗後工藝技術不穩定、外國公司提供的原材料均勻性差等困難👴🏿,不斷地試驗研究和改進成品,使晶體成品率達到90%以上,提前完成了合同。
這一項目的完成為我國在國際上贏得了極高贊譽👨🎨,丁肇中逢人就說:“要BGO晶體,就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去😽。”在榮譽面前,嚴東生想得更為長遠,“我們要改變我們中國在國際上競爭的地位🥊,怎麽能夠真正建立一個有經濟規模的高技術的產業”。經過不斷發展,BGO晶體應用領域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推進中國科學院全面改革
嚴東生在《我的科學人生》中曾提及中國科學院的工作🙏🏿,其中第三件事是“擬定改革、面向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措施🤸🏽。……於1984年提出了第一份中國科學院進行全面改革的匯報提綱,經國務院批準在全院試行🥋,邁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全面的改革調動了中國科學院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使中國科學院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
1984年🤢,嚴東生擔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第一要務就是策劃和推行進一步改革的思路和應對措施🛀🏽。他親自調研,深入中國科學院的每一個所考察情況。他每到一個所,會待上幾天👩❤️👨,和大家開會、談心,溝通交流各自的想法,在此基礎上提出發展方向和工作思路。嚴東生通過實地細致調研,推行了一系列適合中國科學院的改革措施,成效卓著。
嚴東生在改革中尤其重視人才培養🤴🏼,指出人才問題不僅是重要戰略問題,也是關系到中國科學院興衰存亡的重大問題。積極推動建立博士後製度試點,培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中國科學院博士後出站時有一半以上留在站點單位工作,充實了科研人才隊伍。他撰文呼籲造就大批青年科學家,在中國科學院選拔優秀中青年科技人員,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國內外平臺。他與其他學部委員一起聯名給中央寫信🤰🏽,建議國家設立中國科學院科學基金,用來資助面向全國的基礎研究。1982年中國第一個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科學基金誕生,成為科研管理體製改革的首創之舉🙋🏻♂️。
中國科技事業的“鋪路石”
嚴東生對人才的重視同樣體現在他對學生的教育上,他深知人才對於科技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重要性與長遠性,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教書育人。嚴東生曾說:“我們老一代人是我國科技事業的過橋板、鋪路石↔️,一定要帶好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他是學生們科研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積極為他們創造學習深造的機會👩🏼🔬,為他們提供成長壯大的平臺。他派出去留學的學生基本上都歸國了,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為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嚴東生在教學中十分註重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引導啟發培養他們對科學的探索精神👚、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他親自指導學生看一些參考書,並梳理摘編國際上的最新資料,讓學生們學習了解國際上有關本學科最新的學術前沿問題。嚴東生不僅嚴謹治學,認真教學,還如同家長般對學生關懷備至⏏️,無論工作多麽忙碌🚵🏿♂️🦐,他總是隔一段時間和每一個研究生談話,交流科研、學習心得體會、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等⬆️。“先生其言近而指遠👨🏻💼,聽先生教誨💆🏻♀️,如沐春風,一切疑難蔭翳,遇風而化。”這是他的一位學生的肺腑之言🤽🏽♂️,言辭懇切,表達了對嚴東生先生的敬仰之情。
80歲時,嚴東生設立了“嚴東生助學獎學基金”𓀂,幫助才學兼備的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使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在前行的路上不斷進步。之後🛀,淡泊名利的他又多次拿出獎金作為追加基金,“雖然基金數目甚微,但體現了我畢生心血所凝結的心意。但願全國有誌的青年都能完成他們的學業,用所掌握的知識和自己的智慧為祖國的繁榮貢獻力量”。這份基金飽含著他對青年學子無限的希望,受到幫助的學生們也沒有讓他失望,在工作崗位上默默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回顧自己的科研生涯,嚴東生說:“從(20世紀)30年代的‘科學救國’到90年代的‘科教興國’🧖🏿♂️,期間盡管有不少起伏,但覺得有一條主線🙇🏼♀️,即為國民經濟的發展,為國家的強盛服務🙅🏼♀️,是我畢生的責任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