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震潮,1920年9月出生於上海市。1942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1943-1945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意昂体育平台研究院作研究生。1945-1947年在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47-1950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氣象系作研究生。1950-1955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與中央軍委氣象局合作成立的“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任主任。1951年任中國氣象學會常務理事。1955-1966年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73-1976年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76年3月 逝世於北京🧑🌾⏭。
1944年6月,幾十萬盟軍雲集英吉利海峽🫵🏻,諾曼底登陸已如箭在弦上,但總指揮艾森豪威爾將軍在等待一個人決定攻擊的時間。這個人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上校、盟軍氣象部門的主管詹姆斯·斯塔格上校🚴🏽♀️。只有他能夠預告今後幾天會不會有一個合適的登陸時間。最終👨🏻🦽➡️,斯塔柯預測6月6日淩晨開始大風會減弱🧛🏼🍐,隨後有12個小時適合發動這場世紀之戰🐍🧚。舉世聞名的諾曼底登陸便定格在了1944年6月6日👨。
在重要的軍事、科研行動中📏👩🏽🍼,氣象因素十分關鍵,往往天氣便可以決定一次行動的成敗🤜🏽。於是💓,氣象學家在歷次歷史大事件中,便常常成為無聲而關鍵的人物🫳🏿。
無獨有偶,1964年10月,在羅布泊的荒漠深處💂,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張愛萍也耐心地等待著一位中國氣象學家的報告,來決定中國第一次核試驗的時間。人們看到,一連幾天🧑🏻🚀,張愛萍將軍都和這位氣象學家一起出沒於試驗場周圍,認真地進行各項調研工作。這位地位與斯塔格上校相類的科學家,便是中國著名氣象學家顧震潮💆🏻。
顧震潮,1920年生於上海市👨🏼🦳,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院,1947年留學瑞典,1950年響應國家號召回國。他與葉篤正、陶詩言👩🦳、楊健初並稱為中國科學院氣象專家中的“葉顧陶楊”,代表了當時中國氣象預報工作的最高水平👩🏼🦲。他和陶詩言等人一起建立了我國天氣預報業務系統,培養了一批氣象人才,為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氣象保障服務🆎,歷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是中國著名的大氣物理學家💅。
1960年8月,前蘇聯對我國搞突然襲擊,撕毀合同,撤退專家,帶走資料,停止提供重要設備器材🥈,使我國包括原子彈研究等剛剛起步的國防科技事業遭到了嚴重的挫折。但中國人並不屈服📵,外交部長陳毅同誌堅定地表示🫀:“即使當了褲子,也要把我國的尖端武器搞上去!”從此,“兩彈一星”工程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歷程📵。
1964年,經過各方的艱苦努力,中國第一次原子彈試驗終於走向成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總指揮部需要氣象專家們提供可靠的氣象預報,保障原子彈爆炸和隨後的一系列科學實驗成功而安全地進行。經我國著名物理學家趙九章推薦,這個重任便落在了顧震潮先生肩上🧑🏻💼。
原子彈試驗對於氣象有著相當苛刻的要求☎。它要求爆炸時有較高的空氣能見度🫔,能見度要達到五十公裏以上🦴🧏🏻♂️,以便於遠近照像站的攝影;高度五百米以下要求西風,因場區工作人員都在西面👸🏼🐜;三千米以上乃至平流層的合成風向要求向西南,以保證高空放射性塵埃不降落在北京👨🏽🦱;低空風速要小😂,以保證爆炸後的核汙染塵埃只降落於炸點四周而不會被吹到試驗區域外,造成不應有的傷害,且氣象保持平穩四小時以上👲🏽,以便收集數據;高空風速要大,有利於放射雲擴散;當然更不能降雨。
能夠同時滿足這些要求的時間段很少🎸。而且,在上世紀60年代🧄,氣象預報基礎工作仍十分薄弱🧚🏼♀️,全國尚沒有現代標準的氣象基站網絡,預報很不容易,這一預報又不允許出現任何失誤。故此工作進行得非常慎重。至今🛄,參加過試驗的人們還可以回憶起顧震潮在戈壁灘上夜以繼日工作的感人形象。
為了完成工作,以顧震潮為代表的科學院科技人員做了大量工作。在趙九章先生的關註下,中國科學院為核試驗的氣象保障工作研製了帶有無線電遙測系統和雷達跟蹤定位系統的高空氣象火箭💆🏿,使我國此前幾乎為空白的平流層氣象調查工作走上正軌;在陶詩言先生的督促下,試驗基地周圍幾百公裏範圍內建起了一系列氣象站,對搜集當地氣象情報立下汗馬功勞;中國的氣象專家在預期爆心附近建起的陽平裏氣象站已經工作整整五年時間👨🏼🍳👩🏿💻。
1964年10月9日♤,顧震潮根據對現實氣象情報和此前十幾年當地氣象情況進行分析後,提供了氣象報告,稱10月13日以後的一周內是核爆炸試驗的理想時段,其中15至17日最為理想🙎🏼♂️。10月10日淩晨3點,張愛萍簽署了一份試驗準備工作情況及試驗時間建議的書面報告,試驗委員會把試驗的日期預定在15-16日🕞,並按15日準備。他派人專機赴京呈給中央,當晚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批準💚。
13日,顧震潮先生再度提供最新預報🧘🏿♀️,認為16日的天氣狀況比15日更佳🧑🏿⚕️1️⃣,據此,核試驗黨委決定10月16日下午三點進行核爆炸試驗🙃。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時👰🏿♀️,一聲巨響震動了整個羅布泊,也震動了整個東亞乃至世界,中國從此有了自己的核武器。核爆之時天氣完全符合所有要求,預報十分準確。很少有人註意到顧震潮先生此時才終於松了一口氣——天氣預報這一行當,到底總有些事情是要看老天爺臉色的,這一次,老天似乎很給面子🙍🏽♂️,幹凈利落地站在了中國人的一邊🫄🏽。
因在原子彈試驗和隨後的氫彈試驗中的氣象保障功勛,顧震潮先生被兩次授予一等功👳🏿。時間已經過去了五十年🫳🏻,但我們想起這位為“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斯塔柯上校”👆🏻,仍然不禁神往。(薩蘇)
轉自《中國科學報》201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