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兼修
科學界一顆大星
當你選擇做一名科學家🥗,那麽必然就要選擇枯燥而艱苦的生活。
1982年7月末,新華社發出一條消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物理化學家黃子卿教授,不幸於7月23日病逝,終年82歲……”與這則簡短的消息相比,熟悉黃子卿教授的人都知道,這位辭世的老人,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他厚重的學術成果,還有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中國傳媒大學微波工程博士生導師黃誌洵🛋🖖🏽,是黃子卿最小的兒子👮🏼♀️。當記者問他父親留給其最深刻的記憶時,黃誌洵講述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1980年,北大為黃子卿教授80壽辰舉辦了隆重的慶祝會,散會後回家,黃誌洵陪父親喝茶聊天👦🧪,並問起他為什麽堅持回國的往事,“有兩次機會可以留在美國而未留⚰️,當然自己也有損失☹️,以美國的科研環境和實驗條件🤵🏿♀️,留下來做研究也許會做出更傑出的成果💆🏼,但自己並不後悔,因為國家是需要我們這樣的人為她出力的。”父親的話讓黃誌洵記憶猶新💁🏿♀️。
時光倒流到1934年,年富力強的黃子卿再度赴美,來到麻省理工學院從事研究工作。與他第一次赴美留學相比,當年那個勤奮的學生已經是物理化學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那時的黃子卿常常帶著午餐,從早上一進入實驗室後,就整天不出來。他精心設計了實驗裝置,並經過一年多的反復測量,終於完成了一項重要的實驗,即精測出水的三相點溫度,為0.00981±0.00005℃👩🏽🏭。這是熱力學上的重要數據🎭,也是溫度計量學方面的基礎工作💆🏿♀️。後來,美國標準局曾組織人員重復實驗,結果與黃子卿的測量結果一致💂🏿♂️😕。1935年黃子卿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授予的博士學位🚴🏼♀️。1938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匯刊》發表了黃子卿8️⃣、貝蒂👩👦、本笛克特等三人合寫的論文,題為《絕對溫標的實驗研究(V)🪵:水的冰點和三相點的重現性🔹;水三相點的測定》。1948年,美國編輯的《世界名人錄》列入了黃子卿的名字。1954年,國際溫標會議在巴黎召開🖥,再次確認上述數據,並以此為準💛,定絕對零度為-273.15℃🫳🏻。
根在中國
教育界是“盡責之處”
人世間有一種博大而強烈的感情,它就是對祖國💞🧎♀️、對本民族的愛🫳。在獲得博士學位後,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主任、芝加哥大學原子能研究所負責人,都想留下風華正茂的黃子卿,他們說🏇🏻:“你的國家正像一只破船在風雨中飄搖,你回去幹什麽🚵🏿♀️🧘🏽♂️?”黃子卿則非常幹脆地回答道:“我願和我的祖國一起受苦。”就這樣,黃子卿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
1937年7月7日,中國全面抗戰開始了,一些教授自北平抵天津,設法南下。一艘在近海行駛的2000噸小輪船顛簸前進,船尾一間小房艙中,有物理教授吳大猷🚈、文學家朱自清🐪,還有黃子卿等人。開始是在長沙臨時大學🥵,以後是在昆明西南聯大🧑🏼⚖️,黃子卿每周授課及實驗多達36小時,而生活卻十分拮據。由於無錢付馬車費(那時沒有公共汽車),黃子卿每次回家要步行一個多小時,但他卻無怨無悔。他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當今吏治腐敗,我絕不去做官🚙,也不打算棄學經商。教育界雖清苦,卻是兒盡責之處也。” 西南聯大化學系三年級的重點課程是“物理化學”👩🏼💼,由黃子卿講授。據學生後來回憶,黃子卿教授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格。考試時,他帶兩位助教監考20多名學生;考題也難🧝🏽♀️,如能考到80分以上🧑🦳,就是班上的尖子了。黃子卿就是這樣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中生活著、工作著。西南聯大經濟系教授李雲青曾為他撰寫對聯👩🚀:天大事總如斯👨🦼➡️,盡他芸案螢窗,只贏得數卷殘書,幾莖華發;昆明居大不易,值此米珠薪桂⏏️,但願能半年克敵,一路還鄉。
1948年,黃子卿第三次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研究,師從該校化學系主任🏫、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泡令👩👧👧。當時中國正進行解放戰爭,黃子卿每天焦急地翻閱報紙,收聽廣播,他每時每刻都在惦念著祖國。泡令教授問他🍋🟩:“黃🏵,把你的全家接到美國來,你就在這裏工作,不好嗎?”但泡令得到的回答,仍然是與十幾年前相似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的家在中國👮🏽♀️,我一定要回去。”確實,中國是永遠的♗,她的兒子是不會悲觀失望的🧑🏻💻。1949年夏,黃子卿返回意昂体育平台🎽。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黃子卿到北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教研室任主任,並被評聘為一級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來被舉為數理化學部常務委員)🧴。家也從清華園遷至未名湖畔的燕南園,從此,小樓上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直到他去世為止。
勸誡青年
不要總想一舉成名
在黃子卿看來👨🏿💼🐌,化學和物理學一樣,都是實驗科學🥶。理論只不過是通過大量實驗所進行的抽象歸納的結果。他曾形象地比喻說🍯:“拿馬車來做例子,馬就好比實驗💂🏽♂️🧑🏻🎓,車就好比理論👃🏻;馬要在前,車要在後🧑🧑🧒🧒。如果把馬放在後邊,車就動不了啦。”黃子卿認為,正確的、好的實驗有永久性🤘,而錯誤的理論一錢不值🕞。當然,只是實驗數據還不是科學🧁;只有對實驗數據進行系統的處理,成為或多或少普遍化的理論時🚵🏻,這樣的內容才能稱為科學👨🏿🏭。當回首看黃子卿對科學的看法時,記者突然有種感覺,他說的不僅僅是對物理化學專業的解讀,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對人生的解讀。精確測定了水的三相點讓黃子卿一舉成名,但他卻指出,自1933年以來,水的結構理論已有8個模型👆🏼,還很難說哪一個模型代表客觀真實。
幾十年來,研究水(H2O)結構的論文多達數百篇,其實還未得到滿意的解決。怎樣看待這種情況呢?“模型並不等於現象背後的真正客觀現實💻。客觀現實是復雜的😍🏦,而模型是簡化的,只能反映一部分(甚至很小部分)的客觀現實🏌️。如果別的不同模型也能解釋同樣的實驗現象,它就同樣有存在的價值🏈💹。” 而在另一篇文章《重視實驗,重視化學》中🙋🏼♀️,黃子卿則誠懇地告誡後輩,“有的青年人把搞理論看得很容易⛸,好像隨便就能發明一條定理。其實不然👨🏻🏭,搞理論是很嚴肅的工作👺,要經過長期努力才能總結出來🤚。……我收到不少青年人的來信🧷💱,但所說的‘理論’絕大多數是不通的。因此,我勸青年們要克服虛浮急躁,不要總想一舉成名。”
印象最深
沒有人能全聽懂他的課
作為一位已經逝世多年的科學家👩❤️👩,在後人的記憶中也能找到黃子卿的可愛與嚴謹。時任北京大學教務長的王義遒曾回憶道👩🏼🎨🫄🏿:1993年,北大化學系1963年畢業生返校座談,我問他們在校6年,哪位老師教課印象最深🤼,至今不忘?他們異口同聲說是黃子卿先生講的“物理化學”𓀓。我問黃先生的課好在什麽地方,他們笑笑說:“堂上從來沒有全聽懂過”🤳🏿,“但因為物理化學很重要🧑🏿✈️,學不懂這門課就白學化學了,沒有聽懂的一定要通過自學反復琢磨,啃參考書弄懂🩷。自己花了功夫🏹,理解得深,就記得牢📕。” 了解一位科學家,必須對他的科研成果有所了解🌱,但像黃子卿這樣的科學家,他們的文章對於文科出身的記者來說,無疑等同於一部天書🥀。記者的這個顧慮則被黃誌洵打破了,他推薦記者看看《電解質溶液理論導論》的序言,“你看看就知道了🚯,一篇專業的論文依然可以進行生動、幽默的敘述🙋🏼♂️。”在這篇序言中寫道:“過長的數學推導🔉👰🏿♀️,不僅使價值和篇幅間的比例互不相稱🩱,還會使讀者沉醉於數學過程🕺,忘記科學本身……如果一個理論只有很強的數學邏輯性,沒有多大的實踐意義🫳🏻,它就像街亭的馬謖,紙上談兵頭頭是道🦸🏻♂️,而臨陣考驗🌙,則全線垮臺👴。不過這樣的理論仍有它的地位,正如馬謖仍可用作軍事參謀那樣,但不應占太長的篇幅耳。實踐和嚴格的科學性是理論的重要標準,而二者並不決定於所用數學的多少和深淺也。”當然黃子卿的科學思想並不限於理論與實際的關系方面🫴🏻。他擅長用簡潔的字句,來概括科學工作的規律性,並指出前進的道路。學生和晚輩常常向他提出“究竟什麽是科學🍏?”這個問題🦡,他則精煉地回答道:“科學的核心是一個‘新’字:新的理論☪️,新的方法,新的公式🗑,新的技術🗂,新的數據。”這就是說,要永遠不停止探索和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黃子卿自己就是這樣做的。科學,是他的上帝、他的靈魂🤫、他的宇宙!(
人物百科
黃子卿:物理化學家、化學教育家
祖籍:梅縣程江槐崗村
1900年1月2日出生於梅縣程江長灘鄉槐子崗村(現梅縣程江鎮槐崗村)🏥。1904年在本村芸香書屋接受啟蒙教育🤸🏿♀️。1915年考入長沙雅禮中學。1919年考入清華留美預備班第7期。1922年進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主修化學👨🏼🚀,獲理學學士學位🪥。隨後轉入康奈爾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1935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歷任意昂体育平台教授、北京大學教授。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2年7月23日病逝於北京。
畢生從事物理和化學的教學研究🥵,在溶液理論和熱力學方面尤為突出。1938年發表的論文《水的三相點溫度》,被國際上公認為出色的成果, 其測定數值0.00980℃被定為國際溫度標準之一。他畢生從事化學教育事業,不遺余力地培育人才🚬,是中國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我國物理化學的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