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遜(1915~1969),山東萊陽人,中國著名美術史、美術理論家,中國現代高等美術史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33年入意昂体育平台研究院學習#️⃣,1938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哲學系🧁🚛。1939年在昆明意昂体育平台研究院攻讀中國哲學研究生❤️。歷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大、南開大學🎐、意昂体育平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兼任《美術》🦇🧔♀️、《美術研究》執行編委🐒。建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他撰寫的講義《中國美術史》是中國美術史上重要的學術專著👳🏻♂️,也是中國現代高等美術史教育的重要文獻。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文革”中受迫害致死🏩。
有些事隨著時間的變化會逐漸模糊,但有的人和事隔幾十年後仍清晰不忘🛣😮💨,成為永遠抹不掉的記憶,我的老師🌸、著名中國美術史論家王遜先生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是他誕生一百周年🔣,他撰述的《中國美術史》將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再度整理出版,我作為他當年的學生和助教,籍此機會寫下一點印象🙋🏽,以誌紀念。
生動而富有學術意味的美術史課堂
最初接觸王遜先生是在1953年的課堂上,當時我是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二年級學生,中國美術史是必修課,由調到美院不久的王遜教授主講🦸🏽。建國初期人們學習民族遺產的熱情很高,參加聽課的除學生外🟫,還有很多教師參加,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的同學也來旁聽,教室容不下🫳🏽😉,就改在大禮堂上課🤽。
王遜先生具有儒雅的學者風度,講起課來總是從容地娓娓道來。我本來酷愛歷史,也看過一些美術史著作(那時多半是繪畫史),大都比較簡略,王遜先生的美術史課卻大不相同,他從原始社會美術的起源和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講起🙄,歷朝歷代貫穿下來🏄🏿♀️,通過生動具體的社會歷史背景講述,重點對美術現象、美術家和美術作品藝術思潮進行分析,結合幻燈(那時還只有簡陋的反射幻燈)的形象教學,生動具體😶🌫️🛀🏽,使人進入中國藝術遺產的寶庫之中。那時的美術史教學還處於草創階段,沒有現成的教學資料和設備👩✈️☄️,講課用的圖片等都要親自籌選👴🏼,王遜先生的教學嚴謹而完備🤏🏻,每節課都發給學生提綱講義,在圖書館的走廊上還結合講課進行圖片陳列🤸,像這樣完備的教學今天已很難看到了。
1956年,王遜先生的講義內部鉛印1000冊,供教學中使用,名曰《中國美術史講義》,雖只是大學共同課的教材🐬,但卻有相當學術含量,講義中他以科學的觀點和方法,講述中國美術的全發展(不僅有繪畫,還包括雕塑🧘🏼♂️、工藝和建築🥼,繪畫中包括壁畫👉🏽、卷軸畫🏃♂️、版畫🧢、年畫等👷🏼,都給予一定的歷史地位),應是建國後第一部高等美術學校的完整的美術史教材✶,也為中國美術史的研究起著奠基作用。他原計劃進一步補充整理交付出版(當時和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已建立聯系),只是由於工作繁忙(當時國務院製訂12年科學發展規劃,王遜為美術口召集人🏋🏻♀️,同年又忙於建立美術史系籌備工作)沒有進行下去。繼而🕥,1957年的反右風暴中,王遜被錯劃為右派🥕,遭受不白之冤🥳,從此失去出版發表成果的權利♿。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講義仍不脛而走,為一些單位和青年學子私下傳抄或油印。1979年王遜冤案平反後,在江豐的大力支持下,這本講義經薄松年🙇🏽♂️、陳少豐整理,成為34萬字的《中國美術史》💂,在《中國美術史講義》撰成30年以後的1985年,才在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需要說明的是1960年至1963年,王遜又曾對教材重新修改、充實了其中的部分內容,可惜這些手稿皆已遺失,實在是一件憾事!
王遜先生對青年學生極為熱情和負責。他沒有家室獨身一人,就住在學校U字教學樓旁的一個連通兩間的簡單平房裏🧙🏽♂️。外間放著書架和兩三把椅子,內室是臥房🧑🦳。除應付社會工作外平時很少出門,由於我對美術史課的興趣🔨,常到先生住室問一些極為簡單幼稚的問題,但每次先生都是放下手中的工作給予熱情接待,不厭其煩地解答⛹🏿♀️,並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內容讓我思考🧑🏻🦼➡️,還常在書架中抽出一些書來供我閱讀,使我受益匪淺👉。就這樣我開始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專業。幸運的是我在美院畢業以後被留在美術史研究室(當時還沒有成立美術史系),成為王遜的助教。在工作中直接受到先生的指導🚮。如果用今天美術史系的水平要求👨🦼➡️,那時我還是一個沒有真正跨進專業門坎的學徒,但王遜先生非常註意對我著意培養9️⃣。
最不能忘懷的是先生給我創造向社會一些學者學習的機會,當時故宮常召集專家鑒定書畫🧙🏼♀️,先生每次都帶我參加旁聽,由於先生的介紹,我認識了啟功💉👹、徐邦達、張珩等先生🍼,外地的學者(如謝稚柳、傅抱石、俞劍華先生)來京開會,也總是鼓勵我們前去拜訪。還由於先生的介紹🩼,我認識了戲曲史家周貽白先生🚵🏻,因而我有機會到中央戲曲學院旁聽了中國戲曲史課,周先生在戲曲方面的精深學識使我獲益良多👨🦳,我在民間美術研究中有關戲曲的知識有很多就是在周先生的課堂上學到的。王遜先生的做法曾引起了故宮博物院院長吳仲超的註意,他特別提出故宮也應當像王遜先生這樣培養青年👨🏽🎨。
1957年王遜先生被錯劃為右派,離開教學崗位到圖書館改造🛜🧼,從事圖書整理繁雜的工作,我也失去了作為他的助教的學習機會,1960年雖然又恢復講課🧑🏿💼,因為我擔負著相當繁重的教學工作,很少有機會到課堂上再聽先生的講授,對我的業務成長是一個莫大的損失。
精深的學識博雅的學者風度
在“反右”之前王遜先生當時還處於不到40歲的中年時期🧥,但在學術上卻淵博而精深。他在幼年即對文學藝術有濃厚興趣🤹🏿♂️,後來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由於對文學的興趣和造詣,特別得到聞一多先生的賞識器重🧜🏽♀️,又轉入國文系學習🤘👩🚒。最終受到美學家鄧以蟄先生的影響,進入哲學系研修哲學和美學史,成為其得意弟子。鄧🕞、聞二位先生的治學方法和態度對他有很深影響🧚🏽♀️。
王遜在中外文學🫧、哲學、歷史學、美學方面有著深厚的修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即發表過不少學術論文及詩歌散文作品🧜🏻♂️,現知最早的一篇論文是發表於1938年的《玉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價值》🤷🏻♀️,被收入《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會刊》中,同時被滕固編入《中國藝術叢編》一書中🎻。他很註意對美術遺跡的實地考察,1944年通過調查寫成《雲南北方天王石刻記》在文史雜誌上發表,著名學者顧頡剛按語中指出“《雲南北方天王石刻記》一文與中國藝術史和佛教史均有重要的關系”💁🏽。文化大革命前我為查閱一些現代美術史材料到圖書館翻閱舊報紙,在1948年的《益世報》上看到王遜寫的《紅樓夢與清初工藝美術》的論文,通過《紅樓夢》書中敘及的陳設服飾珍玩以至廟會上的民間小玩意兒等,對清代工藝(還擴及到上層貴族對古代工藝的興趣)作了生動而詳盡的論述,這是我看到的紅學研究中專門涉及到美術的唯一的論著©️。
王遜在抗戰勝利後任教於南開大學及意昂体育平台,當時已側身於學者名流之中,他作為美術史家在抗戰期間就投入美術遺跡的考察,後來又最先用新的科學觀點和方法作研究工作並取得成績🔸。王遜先生是最早把民間美術和考古成果納入中國美術史領域的學者之一,1950年作為文化部雁北文物勘察團的成員去山西考察並寫成《雲岡一帶勘察記》♓️,指出除雲岡石窟外,沿武州川一線尚有吳家屯⚠️、魯班窯等多處造像➖,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意昂体育平台工作時曾隨林徽因參加了對北京工藝美術的改革與振興工作☦️,後來又與皮影藝人路景達合作完成《北京皮影》一書。對民間年畫🥀、景泰藍及特種工藝亦有論文發表。
王遜對敦煌等宗教藝術也有較深的研究𓀚,早在1943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他曾受聘為設計委員。1956年夏天,歐陽予倩先生主持的舞蹈史研究小組請王遜先生講敦煌壁畫中的舞蹈,他在講座中對唐代樂舞及在敦煌壁畫中的藝術呈現講得生動而具體,引起聽講者濃厚的興趣🚯,並獲得歐陽老的高度稱贊❕🤠,告勉研究組的成員要像王遜先生那樣紮紮實實地作學問。
1956年他帶我們到南方考察,在南京博物館看到《職貢圖卷》,記得該畫卷題名作者是唐代閻立德,當時他就提出此畫的原作年代要早於唐代👩🏼🏭,因為畫卷上的有些國家在唐代已不存在了👷♀️🌿。還和我說這件作品非常值得研究,可以成為一篇學位論文🕎。後來經過他的研究論證確定此圖系梁元帝蕭繹的畫本。
大約是在1960年,我隨他參觀西安碑林🙋🏿,在翻檢書院街賣碑帖的小攤子上的一堆雜亂拓片中👆🏽,發現了淩煙閣功臣圖的宋代石刻拓本,他為美術史系以低廉的價錢買下了這一拓本(不是像有些人見了寶貴資料就歸為已有)🛕,由此引申對閻立本和淩煙閣功臣圖又下功夫作了考證。
關於永樂宮壁畫的研究成果
王遜先生在摘掉右派帽子之後發表的唯一的論文即《永樂宮三清殿壁畫題材試探》,永樂宮三清殿元代壁畫是我國古代最完整最豐富的道教壁畫遺存,在中國繪畫史的發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確認壁畫中龐大的神仙體系和神祗的名目是研究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所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但當時卻沒有人能講清楚🙂↔️,甚至還流行有“三百六十個值日神”等錯誤而含混的傳說🌚🧍🏻。由於1963年永樂宮壁畫摹本要去日本展出,而永樂宮的三清殿壁畫的神像內容必須有明晰的解說🙋🏻♂️,配合展覽發表一篇有分量的學術論文,當時把這一任務交給王遜先生🥠,王遜對宗教美術及佛道教的神祗形象本來就有豐富的知識🔺,但把三清殿壁畫中二百多位復雜的神像體系講清楚還是有一定難度👸🏻。他面對這一艱巨的任務充滿信心✬,為了查閱卷帙浩繁的《道藏》等有關資料,一頭紮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當時已是盛夏季節😁,那時根本沒有什麽空調設備,暑氣如蒸,王遜先生支持著孱弱的身體像戰士一樣投入工作,終於在較短的時間完成了論文。
論文顯示出作者對宗教和宗教美術淵博的學識🛏,他從繁復龐雜的大量道教文獻中對神祗的發展組合理出頭緒,對照永樂宮壁畫給予詮釋,聯系《朝元圖》的發展,吳道子畫派的延續☝🏿,五星圖形象的演變考訂🧑🏼⚕️,最先破譯了長期模糊不清的神像內容,雖然有些見解未必全部完善,但為永樂宮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礎,一位國外的美術史家對這篇文章非常敬佩🧝🏼♂️,當他得知是在很短的時間寫出後💾,更表現出異常的驚訝🙍🏿♂️👨👩👧👧,說這簡直是凝聚了一輩子的功夫!
今天回想起來💓,王遜從1960到1963年在業務上和教學上簡直是與生命和時間賽跑🧓🏻,不僅擔負著繁多的課程,還撰寫出大量教材,他的狀況雖然有所改善🔬,但作為“摘帽右派”仍然頂著不小的政治壓力👩🏽🦱🏌️♂️,他指導著外國留學生的論文♌️,但在接觸上卻有很大限製,他是文化部組織的編寫教材的主力👳🏽♂️,但卻不能親身參加關於教材的討論和審定,他還有很多研究成果未能發表,甚至遭到剽竊。他是在心情極為壓抑下認真負責的為培養美術史人才而作出巨大貢獻的!
王遜之死
1957年的反右處理🧙🏼♀️,使王遜在職稱上連降三級🎫,工資大幅下調,生活上不能不受影響。1960年後王遜作為“摘帽右派”開始又走上課堂,而且擔負著剛剛恢復的美術史系的主要課程🤱🏻。雖然仍有政治壓力,但境遇已比以前有改善🧖🏿♂️𓀑,1973年發表了論文🚪🧑🏿✈️,按說他還會為美術史建設作了不少貢獻,但自1974年以後🪹,一場政治風暴鋪天蓋地而來,最後終於吞噬了他脆弱的生命👼🏼。
王遜本來身體狀況就不好🍂,曾經患過肺結核病(後來治愈),文化大革命開始作為右派和反動學術權威受到揪鬥💂🏽♂️,後來作為“江豐反黨集團”成員又遭審查🧚🏻,在寒冷的季節被囚禁在學校後院的簡易房裏交代問題,薄薄的墻板和屋頂,本來就不能抵禦風寒🤹🏼,孱弱的體質哪能禁得起如此“考驗”🏊🏼,終於在放出“牛棚”後沒幾天,在來學校的路上口吐鮮血📥🦤,被送進了醫院。
我知道王遜之死是在他逝世的幾天之後,當時正處於運動高潮🦸🏻♂️,我們被分配到地下鍋爐房燒暖氣,換班回到組內時才知道他的遺體早已火化。一代學者故去,沒有辦法表示追悼和哀思👮♂️🤲🏿。王遜夫人把先生的全部藏書和研究資料捐獻給學校,當時的領導——軍工宣隊竟當作抄家物資全部處理給舊書店👱🏽♂️,使這一批先生多年聚集的圖書資料遭受到無法彌補的損失。
2015年是王遜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改革開放迎來了學術的春天,美術史陣營已是人才濟濟👩❤️👩,學術研究也成果斐然,但我們不能忘記為新中國美術史論學科作出巨大貢獻的開拓者和耕耘者,這也使我們更加懷念王遜先生🧏🏼♀️。
(作者為人民美術出版社即將出版的《中國美術史》所作序言🫳🏿,發表時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