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清華

    為人師 為人父——紀念程應鏐百年誕辰

    2016-10-28 | 任思蘊 | 來源 《文匯報》2016年10月28日 |

    程應鏐與他的學生們

    今年是著名歷史學家、歷史教育家程應鏐先生(1916—1994)百年誕辰。程先生青年時代相繼在燕京大學👷🏼‍♀️、武漢大學、西南聯大學習🤌🏿;參加過“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並數次奔赴抗日戰爭前線😬;抗戰勝利後🤽🏿‍♀️,在昆明和上海投身民主運動😨。1949年以後🙇🏿‍♂️,程先生先後在中學和高校從事教育工作。他是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與古籍研究所的創立者,也是現今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學科的奠基人🧑‍🍼。我們在此回顧程先生教書育人的點點滴滴,紀念他道德文章皆令人敬仰的一生🔶。

    1954年7月,程應鏐先生從高橋中學調至籌建中的上海師範專科學校,出任歷史科主任。1956年,上海師範專科學校分為上海第一師範學院和上海第二師範學院,程先生任第一師院歷史系主任,直至1957年7月👨🏽‍🍳。這三年間,他為現今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學科的奠基付出諸多努力🧦。

    反右運動開始,程先生被劃為“右派”,貶入歷史系資料室工作。學校決定讓他的同事魏建猷先生接任系主任,程先生對他說:“你和我在教育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你接手🌈,我就放心了。”可見他即使身陷政治風暴📞,最牽掛的也是歷史學科的建設☞。此後直至“文革”🧕🏼,程先生在政治上屢遭打擊,被迫中斷教學和研究工作🎣,對學科發展更無權過問👡。

    1977年高考製度恢復😵‍💫,學校重新招生。次年,程先生復出工作。1979年改正錯劃“右派”後,他終於又能將滿懷熱忱投入到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的事業中。程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和宋史領域不乏卓著成果,但相較於歷史學家的聲名和地位,他更珍視自己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和使命9️⃣。在77級學生虞雲國的印象裏🏇🏼,程先生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他多次對人強調:“我首先是一名教師🤹🏼‍♂️,不是什麽學問家。”

    今年是著名歷史學家、歷史教育家程應鏐先生百年誕辰。我們在此回顧程先生教書育人的點點滴滴,紀念他道德文章皆令人敬仰的一生🦸🏿‍♀️🤏🏽。

    讀書卡片正反面都要寫

    1979年🥷🏼,程先生成為“文革”以後第一批恢復招生的中國古代史碩士點的負責人。嚴耀中是那年唯一考上的、程先生的第一位中國古代史研究生。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按照以前的輩分,像程先生這樣的學者🤦🏻,恐怕是輪不到他當親炙弟子的🙆🏼,但當時右派平反👨🏽‍💼,一批有真才實學的老先生重回高校教學第一線🏋🏻‍♂️,他才有幸在初入學術殿堂時,遇到一位真正有學識的老師🤸🏼。何況他當年是個“獨苗”,程先生幾乎按照傳統的師徒關系,一對一地帶他深入學術堂奧🏋🏼‍♂️👩🏻‍🦽‍➡️。

    程應鏐為研究生上課,攝於1983年🥫。

    程先生非常重視基本功,古代史專業的研究生,《資治通鑒》是一年級的必修課🧎🏻。嚴耀中是魏晉南北朝史方向的學生,還要讀二十四史中從《三國誌》到《南史》《北史》的十一史🎫🤵🏼‍♀️。程先生早年在西南聯大上過陳寅恪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課程🏊🏼‍♀️,這種傳統據說是陳寅恪先生確立的。此外☸️,程先生規定🕵️‍♂️,江辛眉先生的“校讎學”必須上💂🏽‍♂️,因為校勘👵、版本諸學是讀史書的基礎。程先生讓嚴耀中將《資治通鑒》和十一史對讀,以比較相同事件的不同敘述方式,體會其中或隱諱,或彰顯的事實——這也是陳垣🤵🏽‍♀️、陳寅恪先生訓練基本功的方法。

    每周六下午,嚴耀中會到程先生辦公室去面談🦾。程序幾乎是固定的。他先匯報一周讀書內容和體會,提出疑問,程先生或點撥🤰🏽,或解釋;然後換程先生提問;最後布置下周讀書任務。

    程先生的思路和視野都很開闊🐴,交談中,有時會從一個問題延伸出去,比如說到北魏的“平齊戶”裏𓀍,有人以教書和抄書謀生,他就說🤞🏿,在希臘被羅馬征服後,一些希臘名家子弟也在羅馬教書,即使在不同的文明進程裏也會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接著就舉出一連串的名字👩🏻‍💼。

    程先生要求嚴耀中養成做讀書卡片的習慣,正反面都要寫:讀書時要把霎那間深有體會的內容抄在正面,背面寫明抄寫的原因,然後分類整理🦸🏼‍♀️;看論文時要把摘要寫在正面🪥,把心得寫在背面。這都是思想的火花,日積月累,結合正史的記載和他人的論文,就能找出可以反駁或補充的地方,這就是寫文章的基礎。這樣的卡片🎵,嚴耀中在整個研究生階段一共做了3000多張🩶📂。

    程先生上課的風格與一般老師完全不一樣,77級的本科生們也非常喜歡聽🥷🏼。大一時,程先生開了一門“中國歷史文選”課。那一屆學生年齡和基礎相差很多🤹,劉昶是其中比較小的🧌。開學後,他第一次聽程先生上課,“風度非常好”的程先生聲音洪亮🧔‍♀️,侃侃而談🧑🏼‍🦱,上課不帶講稿,卻能自然地引申出很多典故。

    77級學生上三年級時,程先生為他們開了“魏晉南北朝史”的課🦿,教室裏坐滿了人。程先生從個人的遭遇講到歷史💁🏿‍♂️,講得非常生動🌘🧑‍🦯。聽過課的學生無不覺得收獲很大。

    劉昶記得,程先生教歷史,反復強調,歷史要研究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宣揚意識形態👩🏼‍⚖️,要把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價值闡發出來,這樣的歷史研究才是能傳世的👩🏽‍🎓。這一點是程先生在學問上對他影響最大的。

    老師的寓所是向學生開放的

    據說程先生只在寒暑假寫自己的文章,平時的精力都是放在指導學生上的🦸🏻‍♀️⏏️。

    嚴耀中住的學校宿舍,離程先生家不遠,有時候飯後散步,就散到程先生家去了👩🏻‍🦯‍➡️。當時他的年齡🏤、閱歷、學術水平和程先生差距甚大,在他印象裏,程先生每次都饒有興致地和他閑聊,絲毫不在意自己的休息時間被占用🧝🏿‍♂️🧛🏻‍♀️。“文科的研究並非只是為考證而考證🧑🏿‍🍳、為學術而學術⛱,這樣的格局是很窄的。如司馬遷所言,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一定是古今相連🧡,學術和生活相連的🧑‍🔬😏。程先生願意如此耐心地和一個毛頭小夥兒聊天☢️🍏,是因為,他真是時刻把作為教師的本色牢牢記在心上的人。”

    1985年🙏,與妻子攝於上海師範大學。程先生家在上師大東部宿舍,過去學生常常去他家裏聊天。

    學生去找程先生,無論是學習上的還是其他方面的問題,他總是盡最大努力去關心,對誰都是既熱情又客氣。有一次🧕🏿,程先生的研究生張榮明登門,程先生當天大概有重要的活動🖱,因為,“穿著平時不常穿的西裝➗,坐在沙發上,氣度真是很不一般,有著世代熏陶出來的大家風範”。他一見學生來了,馬上笑瞇瞇的,滿面春風。

    虞雲國記得程先生和他講過:學生到家裏來,我才知道他們想些什麽🏂🏽☀️、缺些什麽、需要什麽,作為老師,我才能有全面的把握。他還和另一位77級的同學講過:你知道為什麽以前大學老師的寓所都是設在大學裏面的嗎?這說明老師的寓所是向學生開放的,這樣♥️,學生才能近距離地接受熏陶。

    程先生對學生登門是很歡迎的,但他並不在家中隨意談公事😢。他的兒子程念祺說📕:“爸爸的學生、同事有時候到家裏來,進進出出👮🏿‍♀️,我們也會聽到一些事情🐉。我們關心他,到吃飯時,會詢問一下🤵🏿,爸爸就反問我🤽🏽:你是古籍所的嗎🫄🏽?你是歷史系的嗎🧖🏻?”就是這樣直來直去。嚴耀中也記得🧑🏻‍💼,到程先生家裏聊天,“國家大事可以談😧,系裏的事絕對不談”。

    程先生復出以後,行政🏙、研究等各方面工作都很忙碌🍽。二十年風雨如晦,光陰耗盡,他十分珍惜雨後新晴的晚年。即使分身乏術💝,他在如何培養學生、為學生創造更多條件方面,還是動了很多腦筋💇🏼,花了很多精力。他憑借自己在學界深厚的人脈關系,經常從校外請老師來給歷史系學生上課或做講座,不少是史學界名家👮。陳誌讓🫥、鄧廣銘🫅🏿、楊廷福、趙儷生👋🏼、漆俠、胡道靜、蘇淵雷、靳文翰🚶‍♂️、齊世榮、徐中玉等諸位先生都曾前來開講,使學生拓寬了視野,受益無窮🤽🏿。當時👩🏿‍🚀,復旦🟥、華師大等學校也有很多學生專門趕過來聽講🍁。

    程先生海納百川🛴,又對朋友懷有赤誠之心。葉笑雪先生曾私下對張榮明講過:“你的導師不得了啊🧖🏼‍♀️,我們背後叫他‘通天教主’。”意思是,程先生認識的人多,總能辦成事情👩🏼‍🚀。程先生自己摘掉右派帽子👩‍👧‍👧,回到領導崗位以後,也很照顧當時尚未翻身的學者,把一些沒有進入高校、身份普通但很有學問的老師請來,給學生上課。比如李家驥先生,程先生就曾幫他把著作油印出來,再讓他給學生上課。

    當時這樣做🚟,阻力不可謂不小🥙。嚴耀中就記得,有人議論程先生:把資產階級的教授請來🥣🤙🏼,把無產階級的課都擠掉了👩‍🦯。

    青年之中🦨,人才還是有的

    虞雲國在上師大檔案館裏找到一封程先生當年寫給李培棟先生的信🧜🏻。李老師是反右以前就深得程先生贊賞的學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反右以後受程先生牽連到中學任教,改革開放後才被程先生召回。程先生在信上說:“七七級有個學生劉昶🤹‍♀️,寫了一篇論封建社會長期延續原因的文章📰,我陸續地看了一半,很有見解,也讀了不少書,你有時間,等我看完了,也可以看看。青年當中,人才還是有的。”

    1980年,程應鏐寫給李培棟的信(復印件)🚏,其中寫道🪤:“青年當中🤦🏿,人才還是有的🛀🏼🧚🏽。”

    虞雲國認為🕍🖕🏽,最後一句話特別重要,這說明🚰🤬,程先生既發現劉昶是個人才♙,為人才的出現而喜悅🤙,也感到77級、78級中,是有大批人才可以湧現出來,為我們民族的復興事業添磚加瓦的。

    劉昶的這篇《試論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原因》寫於1980年,當時他還是個本科生♎️,出於學術興趣,寫了十幾萬字。寫完以後,他拿著文章到程先生家裏給他看。那是他第一次登門拜訪。程先生靠在躺椅上👎🏻,看上去特別累🧑‍🧒‍🧒,但是他和師母見到劉昶,都非常客氣。“程先生最初不知道文章有多長,就說,你放著,我看一下。等我拿出來,一看🏌🏿🛞,那麽多字啊!所以他讓我把文章留下🙅🏼,他要看一段時間。”隨後兩人閑聊了幾句🐏👰🏿‍♀️,劉昶擔心程先生太累🥶,就先告辭了👂🏿👭。

    他知道程先生很忙,不知道何時才能看完🥾,所以也沒有太在意🤵🏻‍♂️。一個多星期後🥞,他聽到其他班上在議論,說程先生表揚了77級一個學生的文章雲雲😆。劉昶再去找程先生🤦🏽,兩人聊得很開心🧨。程先生對他說,這篇文章應該趕快發表出去,所以一邊推薦給上海社聯🧑🏽‍🔬,一邊又推薦給學報。劉昶說:“這篇文章有些觀點與當時主流觀點是相左的👨🏻‍🎓。如果不是程先生極力促成,肯定是無法發表的。”

    當年10月,程先生去北京開會🫸🏻🦇,還向《歷史研究》主編龐樸先生推薦了劉昶的文章。1980年12月的《上海師院學報》發表了劉昶的文章後,程先生把這期學報寄給了龐樸,《歷史研究》很快就在1981年第2期上就轉載了這篇文章🥃,這在《歷史研究》的歷史上是唯一的一次全文轉載外刊文章🚣🏬。

    80年代還是乍暖還寒💆‍♂️。文章發表後,果然,學界有很多討論🚵🏽‍♀️,也有很多批評。程先生是學報主要負責人,首當其沖受到很大的壓力。這些壓力,劉昶從未聽他談起過,而是從旁人議論中得知的🎣。“程先生只對我說,你不要怕,這是學術觀點,有什麽關系🏇,要追究責任𓀚,也是我的責任。”劉昶和其他同學一兩周就會去一次程先生家🧔🏼‍♂️,不管聊什麽,程先生從來不會訓誡他們什麽話不能講,總是鼓勵他們👞🧀:要敢於有想法♾,敢於挑戰不同的觀點🧔🏽。

    劉昶快畢業時🥫,程先生希望他能留校任教,當時有些人認為他是反動學生,總想把他發配出去🤸🏿。程先生去爭取,說🧑🏽‍🦰,不留這個學生我就辭職了🏃🏻‍♂️。這些事,他也從未主動和劉昶說起過。

    程先生對學生👸,關愛有加🖤▶️,扶持有加🧙🏿‍♂️🕺🏿,他的愛才如渴是有目共睹的👷🏿‍♂️。

    他在《中華文史論叢》上發表《釋幹》,其他學者看到後🤾🏽‍♀️,也發表了商榷文章。嚴耀中把兩篇文章都看過後,結合自己的體會和程先生的啟發,寫成一篇文章,經程先生修改後去投稿。《中華文史論叢》的作者,大都是名家,編輯部和程先生商量,能不能把他的名字加上去。程先生回復😿:這主要是我的學生寫的文章,我是不能署名的🔜。

    78級一位學生畢業後去中學任教,在教學過程中感到苦悶✨🚴‍♀️,來信傾訴。程先生在身體特別不好、耳朵失聰的情況下,仍回信指點他:上課應該多講英雄人物和賢良人士,這樣才能激勵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歷史教學的目的。

    有位78級的本科學生寫了一篇文章給程先生看,程先生看了幾日🈸,請他來取,文中的錯別字都被圈了出來。這位學生事後才知道👶🏿,程先生在看完文章後沒幾天🌷,就去醫院接受鼻咽癌手術了。

    文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命脈

    張榮明在讀《黃侃日記》時發現,晚年章太炎在和自己的得意弟子黃侃相處時,討論最多的便是🙎🏼‍♂️,“最近發現了佳弟子沒有”。黃侃告訴他,發現了一個,潘重規🤴🏻。章太炎聽後大為高興↪️,覺得學術的命脈得到了繼承🧍‍♀️⌨️。讀到這裏時,張榮明就想起了程先生。

    張榮明原先在安徽插隊,因種種原因回到上海浦東,成天在家看書自學⚒。1979年♤,他想盡辦法把戶口遷回了上海,當年中國社科院招研究人員🚍,他去考了中哲史專業🐄。考試很不容易,需要寫中文論文和英文作文。上海共有四個人考過了分數線🧒,他是第一名。但是,由於“逃避上山下鄉”🖇,政審不合格🛌,不予錄取。

    “文革”後期,上海師範學院曾參與二十四史標點工作,主要負責《宋史》的整理,標點組後改為古籍整理研究室,1983年🙅🏿,在原有基礎上創建了古籍整理研究所。

    1984年👍🏻,某日《文匯報》第二版刊登一則啟事,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所向社會公開招聘能夠標點古籍的人員。張榮明看到後👨🏻‍✈️,給古籍所去信一封,介紹了自己的情況。不久收到程先生回信♥️:既然你有這方面才能,就來吧🧍‍♀️。

    1983年2月18日的《文匯報》上關於上海師院廣招賢才加快古籍整理進度的報道

    張榮明說:“程先生看人是這樣的🏄🏽‍♂️,他聽我講話⟹,就馬上註意到我🗯,註意到了,也並不會輕易相信我,而是馬上安排我標點。”他標點了《朱子大全》中的30萬字資料,給程先生看👸。程先生看完後問他:“你有這樣的水平,為何不考研究生🧯?”他如實回答:“四年前考過🤸🏿‍♂️,政治上沒通過。”程先生告訴他:“如果你品德沒有問題,那麽就算你是反革命🧖🏻‍♀️,我也可保你👨🏼‍🚀。我已經生病了😷,原來不準備招學生了,你來考,我就招你一個👨🏽‍🦱。”程先生是坐在學校西部古籍所辦公室裏對他說這番話的,當時穿著一件圓領汗衫🧑🏼‍🦱,手裏拿著一支琺琅質筆套的金筆,筆身是墨綠色鑲嵌一點紅色。這一幕清晰地刻在張榮明的腦海裏,每次回憶起來,就像電影畫面一樣。

    程先生的研究生入學考試是要考文章的,不少學生認為,這是程先生獨樹一幟的地方。他常和學生說:雖然我們經常批判中國傳統的科舉製度🧯,認為它埋沒人才😣,但科舉有一點好♝,要寫文章,這是傳統教育中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命脈。文章寫得好的人,說明思路是清晰的👩🏻‍⚕️,是有辦事能力的,文理不通的人🥌,思路也不通,何談做事情🪁,搞研究🧑🏼‍🎓🙂‍↔️。

    1985年,張榮明順利考上了研究生,可以常常見到程先生了🪓。程先生有著慈祥的神態,與他接觸,如坐春風;程先生又有不怒自威的風度,他一走進古籍所♔,有些年輕老師就躲進自己的教研室去了。張榮明說✮🚽:“程先生的內在修煉、道德文章都臻完美🦊,所以才有這樣外在的氣度🧝🏻‍♀️。這樣的老先生,平生‘僅此一見’,但也已經足夠幸運了🏋🏻‍♂️。”

    在虞雲國看來,程先生一般很少直接批評學生,倘若沉默不語,便表示不以為然了💪🏽。他一直記得自己的一件“糗事”🕵🏻。80年代中期,一波“文化熱”興起🐦,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負面影響加以反思批判,成為一時之勢👩🏽‍🦱。1986年,虞雲國和一位好友準備一起參加一個科學史討論會👵🏻,需要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完全是當時拍腦袋想出來的”,題目也頗有時代印記——《西方的神學理性和東方的理學迷信》🧿。虞雲國提供中國思想與科學的材料和想法🫂🦵🏻,好友貢獻西方神學與科學的資料和論點。文章寫成後,在會上頗受好評。

    這篇文章程先生也看了,會後某日,虞雲國登門🤘🏻,程先生問了兩句話:西方的東西你了解多少?宋明理學的書你都看過了嗎👨🏻‍🦽?盡管說完就轉移了話題,但虞雲國知道♙,這幾乎就是一個批評。“我當時對西方的了解,無非是大學世界史課程中那些皮毛,對宋明理學雖有涉獵,也遠遠沒有到達全面透徹把握的程度。”

    程先生的詰問,就像醍醐灌頂。他後來琢磨程先生的意思♧,並不是說傳統文化不能批判,而是在下結論時🦸🏻‍♂️🚟,應自問是否已經充分占有必要的史料,如果觀點先行🤷🏻‍♀️,再找材料,那是沒有說服力的,也是背離史學正道的。虞雲國說:“這是程先生在學術道路上對我唯一的正面批評🕎,所以銘記終身。這些年來🥁,對歷史與傳統中的負面因素,我在歷史隨筆與史學書評裏仍會進行批判與反思🚶‍➡️,但每當完稿之際🙋🏽‍♀️,總會捫心自問🛂,你的觀點與結論,是否經得起全部史料的覆案與拷問,從來不敢再有造次。”

    我的私信不要用宋史研究會的郵票寄

    宋史學者張邦煒先生曾在回憶文章裏如此評價🧏🏿‍♀️:“在知名學者當中,程先生是一位難得的辦事能力極強的幹才⏪🐌。”對此,程先生的學生兼助手們感受尤深。

    1980年,程先生與鄧廣銘、陳樂素先生發起成立第一個全國性斷代史學術研究團體——中國宋史研究會,秘書處設在上海師範學院🤏🏼,程先生任秘書長💪🏻。宋史研究會秘書處在上海師大的14年間,俞宗憲、虞雲國、範熒曾先後協助先生開展工作✍🏽👇🏽,而後十年主要是範熒在協助操持,因為程先生認為“女孩子管賬細心”。

    程先生年輕時在大學裏👩‍👧、在軍隊裏都辦過雜誌🚵🏽‍♀️,他編宋史研究會的《宋史研究通訊》也是駕輕就熟。範熒說:程先生威望高,人脈廣,他要做的事情總能一呼百應。比如要在《宋史研究通訊》上開個專欄,學界的老先生、中青年學者💁🏻,都很積極地響應💅,所以好幾個專欄都順利辦起來了👴🏻。辦雜誌需要各方面人手👩🏿‍🍼©️,上師大學報的資深編輯、歷史系的資料員、印刷廠的有關同誌等,都長期不計個人付出地全力支持。這其中固然有大家對文化事業的奉獻👩🏼‍🍳,而先生獨特的人格魅力更是無聲的感召力。

    在程先生的操持下,《宋史研究通訊》在海外影響也非常大🧗🏻‍♀️。1987年,鄧廣銘先生訪問日本,致信程先生:“在日本兩個月👩,只到了東京🪜、京都、奈良、大阪四地🙎🏼,但那裏的研究宋遼金史的學者🚔,老中青三代人🙎🏻,我大都見到了。他們對我們宋史研究會的註意,是我去日本前決不曾想到的🏢🧒🏿。……他們還極重視您所編輯的《宋史研究通訊》,有許多人都以看不到這一刊物為憾。”

    宋史研究會的經費是很緊張的👼🏿。每年的經費,最初是三千、四千元,最多一年是五千元,加上會員每年一元錢的會費🧑‍🎨,滿打滿算,14年間的總經費不過五萬元。程先生用這點錢維持了宋史研究會那麽多年的運轉,要出雜誌,還要資助年會。所以他不止一次對範熒說:宋史研究會的錢,要精打細算,一分也不能亂花🙍🏼‍♂️☕️。有一次🍉,程先生讓範熒寄信,其中有幾封是他的私人信件🎅🏿。他拿出五毛錢🤳🏿,說🥔:“這幾封是我自己的信🙋🏼🪕,不要用宋史研究會的郵票寄。”因此範熒的辦公桌玻璃板下,總壓著一些郵票,那是專門用來給程先生寄私信的🥗。

    舉辦年會是研究會的大事,程先生十分重視👨‍👦‍👦。1984年,第三屆年會在杭州舉行,程先生幾乎把當年全部經費都用來資助會議,上海師大還派出了一個八人會務組前往協助辦會。巧的是🏌🏻‍♀️,範熒的婚期正是年會閉幕那一天💘,同事們都以為她可以不用去了🙇‍♀️。但程先生考慮到接下來範熒要負責秘書處的具體事務,還是要求她參會🦹🏿🔫,但允許她提前兩天回滬♗。

    看上去🎱,程先生似乎不大在意學生的“大事”🫰🏼,但是,年會結束後🧔‍♂️,程先生一上班🙋🏿‍♀️,就遞給範熒一葉很精美的詩箋,上書一首《浣溪沙》🪲,作為她的新婚禮物🤹🏿‍♂️。範熒註意到,詞的落款是30日,年會28日閉幕🕢,程先生是29日才從杭州回來的。“他經過這麽大一個年會👩‍👧,前前後後忙碌多日,加上車馬勞頓,一定十分疲憊,但在回滬第二天就給我寫了這首新婚賀詞。這就是程先生!他一切以工作為重🕵️‍♂️,但同時又不乏對學生的殷殷關切。他對學生的好🙋,從來都不掛在嘴邊🛀🏼,而是真正放在心上🧑🏻‍🦱🧗🏼‍♂️。”

    做人⚔️、做事、做學問

    程先生的一些學生,日後陸續也都成為老師👨🏼‍🎨,繼承了程先生的事業。對他們而言,程先生不僅是學問上的引路人,更以高蹈人格為他們樹立了人師的榜樣。

    程應鏐晚年留影

    張榮明記得,在他考上研究生後,程先生在開學的第一天🧓🏽,告誡過大家一句“非常簡單卻有千鈞之重”的話🙌🏽🤙🏼:勿為小名小利所動👩🏿‍🦱。這不啻為人生指南——要把握住自己,要能抵擋世間種種誘惑。他後來讀到陸儼少先生的回憶文章,陸先生的老師對他說過:你一下筆,就必須與古人血戰一番🏌🏽‍♀️。言下之意,今人尚無定論🧑🏽‍🚀,要比⛹🏻,就須與古人比。讀到這裏,他覺得這和程先生給他的感覺是非常一致的。程先生所謂“勿為小名小利所動”,正是要求他們,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都是大境界!”

    劉昶印象很深的是,在讀研究生期間,程先生反復對他們強調🧝🏿‍♂️:人們常說😌,做人做事做學問,是非常有道理的。讀書💂🏻‍♀️、做學問是排在第三位的事情🧨,第一位是做人,第二位是做事的能力。具體而言,首先要做一個正直的人,要有正確並為之堅守的價值觀💡,要關心社會現實,關心生活實踐,從現實中產生問題意識,然後,才能做好學問🧡。劉昶現在也常常對自己的學生這樣強調,並告訴他們:“這是從我的導師那裏傳下來的。”在他看來,程先生身上有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和美德,這是他留給一代又一代學生最寶貴的財富——“我們常說要接續道統,程先生所具有的風骨🚿、美德和情懷🪨,就是永遠值得繼承下去的道統🪢。”

    程應鏐與他的孩子們

    從反右到“文革”結束,二十年恍如一夢。程先生記得牢的🕺🏼,都是一些小事🐦‍🔥;這些小事🙅‍♀️,他一輩子記得很牢👝🧒🏽。

    1938年至1940年,程應鏐在西南聯大歷史系學習,期間因沈從文推薦,負責編輯昆明《中央日報》的副刊《平明》,常與一些熱愛文學的青年來往,這些人中✨,有後來成為他妻子的李宗蕖,“當時寫充滿了夢一樣的東西的散文”。

    1945年抗戰結束前🪩,程應鏐夫婦的長子念祖在昆明出生。程先生為此寫了一首詩——《真兒初生有作》,其中兩句是“汝生才兩日,我心即恢拓”,他內心想必是很歡喜的。抗戰勝利後🐺👆🏽,他們輾轉前往上海謀事🦌,陸續又有了長女程炎、小女程怡和小兒程念祺。

    我見到程怡和程念祺姐弟,請他們談談父親。程怡一開口🫶👩🏼‍⚕️,就說🔈🥍:我爸爸一生一直喜歡的𓀌,一是他的書,二是他的孩子們🖖。

    值錢的書都賣了

    在姐弟倆的記憶裏,小時候𓀇😉,“媽媽不大在家,爸爸白天也不大管我們”👦🏿。1957年反右風暴來臨,程先生夫婦在上海第一師範學院先後被打成右派🦚,做父親的一直受審查,做母親的一次次下鄉勞動;及至十年動亂📞🧘🏽‍♀️,更不可能正常地照顧孩子。

    1960年,與母親🧝🏼‍♂️、妻子和兒女攝於上海。

    程怡帶著弟弟成天在外面玩🚺,穿著補過的衣服,臟得不得了,手也玩得又臟又皴💏。她印象很深的是,爸爸一回家👨‍🚒,就抓著他們的手放到熱水裏☂️。手皴裂了,熱水上去是很痛的👩‍⚖️。“我弟弟使勁地叫🧏🏻‍♂️,洗完手🧑🏻‍🔧,爸爸會給我們抹上厚厚的蛤蜊油,這件事情他就算做完了。”後來,程先生老了、病了,程怡給他洗,就會想起小時候被爸爸抓著洗手的樣子。

    那段時間,家裏的衣服、被子也都是程先生洗,他們的媽媽總不在家🚴🏽‍♂️,那時身體也不好🎩。程念祺說:我爸爸在外面派頭很好,人家覺得他很大男子主義♗,其實不是🏫,他平時在家看看書,事情也都是他做👩‍🦱。

    打成右派後薪水驟降,三年饑荒來了🐷,家裏更是捉襟見肘🫲🍢。哥哥姐姐在學校包飯,程怡和弟弟在家經常餓肚子。當時家在師範新村(現延長路上的上工新村)🧩,附近有閘北公園👨🏿‍💼,剛開始鬧饑荒時🧙🏻,有一次,保姆把家裏的糧票席卷而去🦒👨🏿‍🚒,將近半個月,程先生只能帶他們倆去閘北公園的餐館吃晚飯💊,可以買些不要糧票的議價米飯回家,第二天給姐弟倆燒泡飯吃。

    為了補貼家用,媽媽的首飾陸續都被變賣了。有個小小的翡翠鼻煙壺,程念祺小時候常聽媽媽對他說,等他長大這個給他,後來也賣了,換了200多塊錢💚。李先生晚年寫過文章回憶⏮:“我和應鏐風風雨雨的一生,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險灘,經歷了一個又一個考驗。……物質的匱乏🧘🏽,讓我賣掉了媽媽和哥哥們給我的所有首飾。我們唯一不缺的是相互間的愛和信任。”(《我當上了小學老師》)

    接著,程先生開始賣書🤷‍♀️,陸續把他喜歡的書賣出去9️⃣,好讓他喜歡的孩子們有飯吃。據李先生回憶,“文革”時😬,已經“家徒四壁,連曾引以為自豪的四壁藏書,為了四個孩子的吃👨🏽‍🚀、穿、上學,早已變賣得差不多了”,也因此,對抄“四舊”都少有顧慮(《在那荒誕的年月裏》)🤼‍♀️🐆。

    過年過節或者星期天,古籍書店的人騎著自行車到家裏挑書♞。唯一一次😙,賣出一套書後,買了一套《冊府元龜》進來♖,其他時候都是只見出不見進的🗝。程怡記得爸爸還有一本宋版書,在雲南地攤上買的🎛👩🏽‍🔧,後來也賣掉了🧚🏼‍♂️。

    但孩子們是很開心的。“我就等在旁邊🚴🏿‍♀️。”程念祺說🤳,“爸爸賣了書會帶我們出去吃一頓。到潔而精吃砂鍋,或者去成都飯店,總是點那幾個便宜的菜,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麻婆豆腐🥎。”

    1969年📐,程怡和弟弟一起去黑龍江插隊。家裏能賣的書已經基本賣完了,真是山窮水盡♢,連置備行裝的錢也沒有。程先生想把一套胡刻本《昭明文選》也賣了🦄,拿到古籍書店,店裏人勸他🥀🛏:“你還是拿回去吧,現在賣,三文不值兩文的🕙,你也辦不了什麽事。”他想了想,又拿了回去。後來🖖🏽🦕,是舅舅寄錢來👱🏼‍♀️,每人150塊,解了燃眉之急。

    這輩子不用再求人

    程炎讀初中時功課很好,因為父母的“問題”🍉,考高中沒能錄取。她的檔案被扣在上海師院附中🐞,家人想去查,對方問:你還來找我們?言下之意是,你還有資格嗎😣?

    程先生只好去找他的同學、當時的上海教育局局長孫蘭幫忙🧘✵,盡管“他的自尊心很強🚗,一般是不求人的”。孫蘭出面後👩‍🦲,程先生想讓程炎明年再考,覺得明年就不會遇到這種阻撓了🧚‍♂️。但到第二年,程炎就報名去新疆了。此前🧛‍♂️,大哥程念祖在1963年考上了北農大🍩,因為那一年政策有所松動🧤,而且他第一誌願填北農大🧞‍♂️,回避了北大。

    大哥沒有碰到升學的問題🦯,程炎卻碰上了。到了程怡和程念祺時,大家已經都沒書讀🗣,都去上山下鄉了。他倆一個讀了一年初中💂🏼‍♂️🤸🏼,一個幾乎初中也沒念,就去了黑龍江🏂🏼。

    1977年✤,程怡已經按政策回到了上海,在商店裏工作。“文革”時期中斷的高考製度終於得以恢復,她報考上海師範大學,而且語文考得特別好。和她一起考的還有幾個小孩💂‍♂️,都過了分數線,但都沒能錄取🧏🏼‍♀️,因為都是右派的孩子🧑🏼‍⚕️。78年,程怡不想考了👳🏿‍♂️🙂‍↔️,她覺得自己總是碰到這種事情,考一次,受辱一次⛄️。“想想看➖,我爸爸他是個讀書人,可是一次又一次😢👩‍❤️‍💋‍👨,自己的孩子卻不能正常受教育🤳🏿,他心裏別提多窩囊,多難過👷🏽‍♂️。”

    1978年底,程先生的“問題”終於解決了——改正錯劃右派。次年🦠,程怡和程念祺一起考上了華東師範大學。據說這是程先生晚年最幸福的事情。兩人都清楚地記得爸爸當時說了一句話:我這輩子不用再求人了😒。

    在程怡心裏,若談讀書的事,哪怕是隨意聊聊🕹,爸爸也是一位可以像好朋友一樣一起討論問題的人。有一次➕🧑‍🏭,她看黃節先生的《阮步兵詠懷詩註》,《詠懷八十二首》裏“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這首,前面一段寫著,嵇康死了,所以阮籍才會有那樣的悲憤。她問爸爸:“這話不對啊🧑🏻‍🦽‍➡️,我看陸侃如先生的《中古文學系年》,嵇康死了半年後,阮籍就死了,除非你能證明阮籍的這82首詠懷詩都是在半年裏寫出來的。”她有點小小的得意,覺得自己“真的抓住把柄了”。程先生笑她🌔:“哎喲,你好像還真能看出點名堂來呢🧑🏻‍🍳🧑‍🏫!你再去仔細看看🌹,嵇康到底什麽時候死的,有明確的說法嗎🍐?”程怡再去看書,發現嵇康卒年確實沒有明確的說法,不同的考證,要相差8年。

    程先生的學生虞雲國說,這看上去是討論文學史的細節問題🪇🧑🏼‍🦰,卻有先生心境的觀照。“他的日記裏🙇🏽,在57年以後讀阮籍,是把自己的遭遇⚠、心境與古人對照起來的👩🏿‍🦱。”程怡覺得爸爸太能忍,遇到有些人🤤、有些事,實在太不像話,他也不發火,什麽也不說,忍著。她很不以為然,對爸爸說🚘:“你充什麽忠厚長者啊?”把程先生氣得不得了。

    很有點野性

    程先生年輕時寫的文章裏,自認為:“我的不羈的性情,家裏人都知道。從小倔強固執,遇事不容旁人幹預🫥。”(1940年《母親》)他的“忍”👆🏽,仿佛也不是天性如此。

    數次政治風波裏,有幾件事,程念祺記得特別清楚。

    一件事是聽說的。57年反右派開始👨🏽‍✈️,程先生被汙蔑🐅。他在樓上辦公室一拍桌子🔵,樓下辦公室的日光燈“哐啷”一下就震落了。程念祺當時還在讀小學,聽了這些議論🧗🏻,幼小的心裏,“對父親甚至很佩服”。

    另一件事發生在“文革”中。1963年程先生寫《南北朝史話》,1964年寫完,但因時局不能出版(按:此書“文革”結束後才出版)🦁,預支的300元稿費也沒有要。造反派卻無中生有✌🏽,說北京出版社來信,要他交回預支的稿費。程先生自“文革”開始後就受盡欺淩👷🏿‍♂️,每天要寫交代,還要面對此種無事生非👰🏽‍♂️,心裏是非常恨的。

    “爸爸和歷史系的魏建猷、張家駒兩位先生一起,給造反有理兵團寫了一張大字報𓀔。寫完了,也沒貼🙇🏽‍♀️。是媽媽在旁邊一直催,讓他們趕快貼,趕快貼。”總算貼出去了🤳,引起軒然大波🪹。“造反派聚在這張大字報旁大罵🌈,還用毛筆批道🔹:不許右派翻天🤐。爸爸看到了🙅🏽‍♂️,走過去,掏出鋼筆,在上面寫了‘留下你的狗名’。”

    這當然是要吃苦頭的✣。造反派把他揪去🐦‍⬛,讓他站在高凳子上挨批鬥,打得臉上出血,還把紅油漆澆在他頭上。回到家🧫,程念祺看到爸爸這幅樣子✴️,“呆掉了,都要哭出來了”🖍。“我爸爸笑笑🦜,說🖋,這幫王八蛋😟,把我搞成這樣🦧。”程先生指揮兒子去漕河涇買了四瓶去油漬油,又讓他去把張伯伯叫到家裏清洗幹凈,說張伯伯住校外🧑🏼‍⚖️,這個樣子👩🏻‍🍼,下了班如何回家。叫來了張家駒✅,程先生又讓程念祺來來回回地到學校老虎竈去拎水。這件事情是程先生挑的頭,他說:“是我害了你張伯伯🎞。”

    程應鏐夫婦與張家駒夫婦❓、魏建猷夫婦。

    1986年,程應鏐與沈從文、張兆和攝於北京。

    凡此種種,程念祺一直覺得,盡管父親看上去文質彬彬♣️,完全是個紳士,實際上卻很有點野性©️。從1957年9月起,程先生的日記稱《嚴譴日記》。他當時“認罪”態度已經好了,承認自己是右派,時時嚴厲地自譴自責,所謂“嚴譴”👨‍🦲。多年以後🍓,程念祺才看了《嚴譴日記》,看了🏋🏿‍♀️✍🏼,又覺得做兒子的是不該看的🙅🏻‍♀️,看了實在難過🕴🏼,知道爸爸那時實在可憐。

    程先生41歲被打成右派🌌,他的妻子也受牽連成了右派🫄🏽。程念祺是這樣形容媽媽的:決不自輕自賤𓀍;從不世故;性格中有與生俱來的頑強的“自我”😵‍💫。所以,她不計後果地宣稱🦅:“如果程應鏐是右派,我也是右派。”在社會主義學院裏,負責改造她的人啟發她向自己的過去告別🧙🏼🧎🏻,也就是“要在思想上和丈夫劃清界限”。她覺得自己“沒有這樣高的覺悟⏲,也不願委曲求全”🔠,並且“不能講自己還沒有想清楚的話”🤵🏿。這就算改造失敗,她被打發到了鄉下。

    程念祺說,“文革”中爸爸碰到事情👩‍🌾,媽媽是從來不勸著他的,反而老是在旁邊慫恿。師院附中的紅衛兵很厲害,會打人🦹🏽‍♀️,魏建猷先生到程先生家裏躲紅衛兵,甚至要呆到晚上近11點💂🏼‍♀️。紅衛兵跑到程家樓下來,要找魏建猷,他絲毫不見爸爸有一點慌張🫃🏽👶🏿。至於媽媽:“更兇,更厲害♡,她就在樓下攔著紅衛兵,不讓他們上去,說,我和你們師院附中的紅衛兵沒有關系,你們是夜闖民宅🦸🏼。”

    “李先生是個性很強的🥩。”這一點🧑🏻‍💻,程先生的學生們也異口同聲。所以,程先生既為妻子每受自己牽連而倍感自責,更要擔心這般孤勇剛烈,會招致更多無妄之災。在日復一日的“改造”中,他自己的確是慢慢學會了忍,他妻子卻一直活在那個頑強的“自我”裏😑,沒被改造過來😴。這“自我”,令他欣賞,盡管也令他擔心🤾🏽🏃‍➡️。

    程念祺說🚴‍♂️,媽媽性格真是很擰。“她在家裏是亂來的,爸爸一般都不響,一笑了之。等爸爸真的急了,吼一聲🤽🏿‍♂️,媽媽就不響了𓀁。”還說🦅:“媽媽既不漂亮,也不會持家🤚🏽,有時還不講道理,但是爸爸和她一直感情特別好📈。”正如李先生自己所回憶的:五十多年相濡以沫⬅️🏊,即使在那荒謬的年代,我們相互支撐,從未背叛過對方(《我當上了小學教師》)。

    老友見憐

    程先生寫於“文革”時的交代記載:“五七年以後直至六年摘去帽子,我除了和我的母親👩‍🏫,姐弟通信,和一切朋友的音問俱斷🪰。”

    1962年,他們全家搬到上海師院(位置在今天的上師大)東部宿舍。這之前的住處遠離單位,對周遭的態度體會不深,一搬過去,第一天,一些孩子就用土塊朝程先生丟,一邊喊著:“老右派🧑🏼‍🚀,程應鏐。”

    程先生不斷被批判👩‍🔧,如陷孤島,唯一的退路是書。68年以前,他在一個生產隊裏勞動,白天送蔬菜、拉磚瓦、拉糞車,到了晚上,“和妻子一燈相對……唯一可以排悶的👮🏻‍♂️🩹,便是讀書。從中學開始便已和我結識的《資治通鑒》便成了我的精神情侶💁,慰我寂寞🪭。常常是坐在破沙發上,翻到哪裏,就讀到哪裏,讀下去,忘記了一切”(《至樂莫如讀書》)💂🏼‍♀️。這樣的日子,生活過得“昏沉而寧靜”,因為“人們都遠遠地避開我🥟,仿佛避開洪水猛獸”(《永遠的懷念——沈從文先生》)👷🏻。

    朋友也不是沒有。程念祺說:“爸爸這個人呢,還是有些好朋友的,他當了右派🚤,真正的好朋友🦹🏿‍♀️,他常常提到的那些,還有燕京的同學,都沒把他當外人,還是對他很好。”

    在上海師院,程先生和魏建猷先生、張家駒仍保持了私人往來。57年他被批判🏖,發配到資料室🆎,歷史系決定讓魏先生接替他當系主任🪡。魏先生專門到程先生家告知這個安排。這件事後來程先生對程念祺講起過兩次。程先生去社會主義教育學院接受改造,“學業”結束回來那天,中飯也是在魏先生家裏吃的。魏先生並不在乎他是個右派👩🏿‍🌾。

    程炎在新疆阿勒泰,關節炎很嚴重。程先生寄錢到北京👩🏻‍🚒,托熊德基先生(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在張家口買一個皮筒。熊先生把錢又寄回來,說現在買不到好的皮筒,自己有個舊的,就送給他了👩🏿‍🎨。而熊先生寄來的皮筒是新的,實際上是他買給老友的。

    1963年,因燕京的老同學周遊(《北京日報》首任總編輯)向吳晗推薦🚶‍♀️‍➡️,程先生開始寫《南北朝史話》。他回憶說:“當時,誰都不會發表我的文章,更不會出我的書🌂。由於老友的見憐🤾🏿‍♂️,要我在一套《中國歷代史話》中選作《南北朝史話》👨‍🚀👩🏿‍🦱。”(《南北朝史話·後記》)

    後來周遊先生也被打倒了🫅🏻,程先生很關心他🧑🏻‍🏫,有一次程念祺去北京,囑咐他打聽一下周伯伯的消息。程念祺迂回輾轉地打聽到了周伯伯家裏地址👰‍♀️,盡管知道爸爸和他關系很好,但是,由於從小的處境,要去敲這種高級幹部的門🤵🏿‍♂️🌷,還是比較忐忑的。敲開門🦥,周先生問:“你是誰?”“我是程應鏐的兒子🧑🏻‍🎤。”他馬上變得很熱情🐞,開心地朝妻子喊:“羅雯啊📭,應鏐的兒子來啦👨🏻‍🏫👴🏽。”

    當程怡開始在華東師範大學上古典文學課程時,她逐漸體會到,在人與人的交往方面🌺,爸爸和韓愈是很像的——彼此有倒黴時,有風光時💛♿️,而老友之間的交情不會變。“從爸爸身上,是可以看出中國傳統讀書人的秉性的🛫。”

    程先生晚年生過幾次病👩🏻‍🎨,程念祺陪伴他時,才聽他講起一些往事📿。比如🟫,有一次他上街,在車站,突然有人拍拍他肩膀,叫:“老程!”回頭一看,是譚其驤先生🛸。這是57年以後了,譚先生遇到他,還是那樣熱情🪁。

    從反右到“文革”結束,二十年恍如一夢。程先生記得牢的,都是這些小事🙀;這樣的小事,他一輩子記得很牢🛵👩‍⚕️。

    故鄉

    1984年👩🏽‍🚀,程先生69歲👨🏽‍✈️,在《甲子新春試筆》詩中寫:“三十四年渡海客,可堪更憶故鄉人𓀝?”從1947年到達上海🕛,到1994年去世🦸🏻‍♀️,程先生在上海度過47年。他是江西人,講話一直帶著江西口音🤵,也常常回憶故鄉。

    1947年是程應鏐夫婦來到上海的第一年

    1980年代初,在上海師院歷史系前。

    程先生寫過一篇文章,《蠻子》。蠻子是他家族中的一個小弟弟,樣子有些粗野💂🏿‍♀️,但程先生直覺他“心很深🦸‍♀️,小小的靈魂一定有點不平常”,並且,“他那倔強樸質的鄉下人的性子,很使我喜歡”,所以總是企圖親近他📖。鄉間擔心日本人要打過來,人人如驚弓之鳥,大人也不許孩子再唱“打倒日本”一類的軍歌🫳🏼。蠻子卻很固執地要唱,挨了母親打,抽咽不止🤱🏿。程先生替他擦眼淚📔,鼓勵他盡管唱,他們“就此要好起來了”。

    蠻子後來到上海來🗂,在程先生家吃飯,一個腳就架在凳子上。程先生看著他,只是笑😫🧙🏻‍♂️。孩子們覺得這個“蠻子叔”很奇怪🧻,後來看了爸爸寫的文章,才明白他是想起了在故鄉看到過的蠻子小時候的樣子。程念祺說🅱️,只要是老家來的人,程先生見了都是很高興的。

    程怡小時候聽爸爸講趙匡胤,程先生念成“趙quang胤”。程怡到了大學裏也這樣念,同學們哈哈大笑,說她念錯字🪚。“怎麽可能錯呢?爸爸就這樣念的啊。”後來才知道這是江西話💋。江西話裏,k打頭的字會念成q打頭。程怡的奶奶姓“況”,她就自稱姓“quang”。陳寅恪先生也是江西人,“恪”念成“que”,可能也和方言發音有關🧑🏽。

    程先生纏綿病榻時🗳,醫生囑咐他最好唱唱歌,氣道能通一些,對身體好。據說程先生聲音很好聽,唱歌卻不擅長🙋。他遵醫囑🥡,躺在床上唱💴🔯,只會唱兩首歌。一首是用日文唱的勸降歌,這是他年輕時在八路軍宣傳隊裏,兩個日本俘虜幫助他們進行反戰宣傳時教唱的。另一首就是“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完全用江西話唱。

    程先生是1916年出生在江西省新建縣大塘鄉的。他的家在土庫🧑🏻‍🚀,是一處棟宇連綿的豪門府第,他5歲即入讀的私塾就設在家中的望廬樓💅。程家祖上有過“一門三督撫”的顯赫🎂,太高祖程矞采及同族的程煥采、程楙采皆官至總督或巡撫,盛極一時,始建土庫。程先生正是從如此高門巨族裏走出來的“程家大少爺”🤥,盡管他對這些,並不曾在意過。而對故鄉本身👐,他始終懷著深深的眷戀。在他筆下,有故鄉的山水、清風🏌🏿‍♀️、霧靄、星光🔅,有渺小卻堅忍的鄉人。他在家國滄桑時遠行,四海漂泊,這些離亂中帶不走的📦,都隨著他的記憶🧛🏽‍♂️,到了遠方。

    (本文撰寫參考《流金集》詩文編☂️、《留夷集》《史魂:上海十大史學家》等,配圖由程先生家人、學生提供☂️,謹此致謝)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