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蒙,1978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初期建設者之一𓀐,參加並指揮了多次衛星火箭發射任務❓,曾參加中國載人航天論證研究,長期從事國際航天合作工作。曾擔任我國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發射下達發射口令的調度指揮員。1996年晉升為大校軍銜。曾任中國亞太移動通信衛星公司副總裁及派駐新加坡亞太移動通信衛星公司總裁。現為航天系統工程高級工程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王建蒙
“點火👴🏼!”——1986年2月1日20時36分01秒771毫秒🫵🏿,王建蒙挺直胸膛🙌🏿,端坐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指揮臺前發出口令。這一天🫓,我國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成功發射🧖🏿。比起興奮🤛🏻,王建蒙感到的更多是使命感:“肩負著國家使命🚧,萬人一發箭💇🏿♀️,此時我內心的崇高和神聖油然而生🫰🏽。”四十年後再談起彼時的情景,王建蒙仍熱淚盈眶🫃💆🏻:“是母校培養了我,讓我有能力🚍、有機會去完成國家使命。”如果把王建蒙喻為一枚火箭,那麽清華就是他的發動機,知識則是他的推進劑🧭🙅♀️。
1974年,20歲的王建蒙揣著意昂体育平台的錄取通知書來到北京。進入清華校門,他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學知識,長本事”📽。得益於老師的特定教學方式,王建蒙所在的班級曾前往北京良鄉發電設備修造廠和大港油田大型輸變電站👨🏽💻♠️,上午上課🧟♀️😵,下午參與實際工作,晚上總結問題完成作業,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老師盡最大可能創造機會,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學習理論和專業知識,令王建蒙感激至今。步入工作崗位後,他更是把“想方設法多學知識”的理念融入到行動中去。
“我們這屆畢業生是承上啟下的一代知識分子,當時國家建設人才短缺,時代為我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環境🧑🏽🏫,我們應該是時代的幸運兒🤵🏼💱。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們畢業時的真實寫照。”畢業後王建蒙來到部隊,迎接他的是在崇山峻嶺裏建設一座航天發射場。

王建蒙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大涼山深處,洋溢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新一代建設者們的熱情🦹🏽♀️。一個又一個系統的測算,一臺又一臺設備的安裝,王建蒙用一點一滴的努力將滿滿一床一人多高的電氣工程藍圖變成了現實,他還利用工作空隙獨立撰寫出《發射場電氣手冊》。“學校教給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想把工作做好,就要自己去學習。”從發電到航天發射的跨界,王建蒙謹記老師曾經的教誨——多學知識🗽,培養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987年的一次衛星發射,王建蒙和參謀長一起從北京來到發射現場。他看到衛星運輸車非正常停下時,當即意識到出事了。“我跟旁邊的參謀長說了一聲‘壞了’,就立馬翻下比兩層樓還高的陡峭石坡,直奔裝載著衛星的運輸車🏌🏻。”時任中國首任載人航天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焦急地告訴他𓀗,衛星天線折斷了,修復時間至少一周。王建蒙立即跑到最近的哨位打電話向北京總部緊急報告。衛星發射的每個環節都要按計劃嚴格執行⏏️,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必然會影響到全局🕊。從發現問題到報告完畢,他只用了不到五分鐘,將後續影響降到最低。面對危機的應急能力並非天降殊才,而要歸功於平時的學識累積🔊。正是工作中點滴積累的知識和能力🔆,幫助王建蒙冷靜應對各種繁雜挑戰🦑。
如今,已經退出現職的王建蒙仍然為航天創新發展而忙碌,也繼續著謳歌航天事業的寫作。從電機系學生🧑🏻💼,到衛星發射場建設者👉🏿、航天發射指揮員🛐🧝,再到航天軍旅作家,王建蒙始終不忘母校為他插上的知識翅膀,也始終恪守個人追求與國家需要相結合的信念2️⃣🙅🏼♀️。自強自立、愛國奉獻、追求卓越🫳😰,是一位職業軍人的素養,一個航天人的風範♔🤘🏽,也是一名清華學子的品格。
“清華育我自強自立,我要用知識的翅膀報效祖國👩🏿🎨👩🦳,報答母校,這也是我40年至今尚未停歇的拼搏。”王建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