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訊 記者 劉冬梅】“剛剛被通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就利用第一個周末,回到了自己當年插隊的地方,看望了曾經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老鄉🤘🏼🌼,重新走了走那片自己為之耕耘了五個春秋的土地。他的這種“知青情結”🤧,宛若一條無限延伸的線🙎🏿♀️,串起了他人生旅途中的點點滴滴👩🏽,也築就了他的治學理念。 從“跳級生”到“小知青” 說起來,如果沒有那場文化大革命,楊衛的人生之路也許會是另一個樣子。他的父母都是五十年代歸國的留美學者🧑🦰🪮,對兒子期望值很高。他上學早,小學跳了一級。上清華附中時👲🏿,他不僅是班裏年齡最小的🙎🏼♂️,而且語文和數學是雙百🚭,發展潛力顯而易見。正當父母為楊衛“規劃”未來的時候,文革開始了©️。這位“跳級生”中學實際上只讀了一年書,就在1969年初響應毛主席關於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到陜北插隊去了🧘🏻♂️🪻。當時楊衛還不到15歲🧗🏼♀️,按政策,15歲以下可以不下鄉𓀖👩👦,但楊衛自己非要去。就這樣,他由“跳級生”變成了“小知青”👩🏿🦳,拉開了他“知青情結”的序幕📷🪟。 砥礪身心 磨練意誌 事情的發展總是很難預料🕟。插隊的第一年,楊衛白天出去幹活,晚上就呆在村裏,哪都不敢去。因為當時每個村裏都有一個從工讀學校裏來的學生,楊衛所在的村裏沒有,出去就要挨欺負。於是除了幹活✡︎,就想幹點什麽🫳🏼。第二年🧳,恰逢有知青回北京探親🤚🏼,帶回來很多書,有中學數理化方面的,也有文學方面的🆕。於是,從小就有讀書習慣的楊衛晚上就在煤油燈底下讀起了書。 “那個時候自學的效率非常高,兩三年的時間就把中學的課程都學完了🧑💼。大家在一起還討論🔔。”楊衛清楚地記得🤰🏿,有一年村裏修水庫🥛,當時知識青年幹一般的農活還不如老鄉🦸🏻♂️✵,背東西也背不過老鄉。但是推土卻比老鄉跑得快。在讓人裝土的間隙🗜,大家就做一做幾何題👽,有時甚至為解一道解析幾何題而爭得面紅耳赤。“但是,大家都很珍惜這段時光👩🏿🦰👨🏫,總覺得人有知識生活才充實。” 誌不強者智不達 1973年,楊衛同村裏的另外一名同學被推薦上大學。當時楊衛的化學已經自學到大學的普通化學🏊,物理也自學過了。那時大學對招生都很重視,所有學校的招生老師都下到每一個縣。那一年各高校要從楊衛所在的縣招50名。經過面試和筆試⚔️,楊衛被西工大錄取☘️。當時西工大還屬於國防工業學校,楊衛的同學中有許多是從三機部的工廠裏來的,大部分學生比較珍惜這一機會。當時全班42個男生,各種各樣的矛盾也比較少。雖然楊衛受教育史比較短,小學五年,中學一年,大學三年👨🏿🚀,碩士兩年,博士三年,但是,他始終都堅持著當“小知青”時的理念:抓緊時間學習🚱🏈。 “當時有文化補習9個月☛👨🏻🍼,把中學的課給補了,然後再上大學的課🧑🧒🧒。中間還有開門辦學👨🏽,每周有四天半是搞業務。開門辦學幫助工廠搞一些工業設計,3年還是有不少收獲的。當時沒有多少學生,就只有兩個班。所有的老師都跟學生熟得不得了。做畢業論文的時候👰🏿♂️,有的老師整天都跟我們在一塊👨🏽🚒。當時我們是在西安的發動機公司做畢業實習🧥,導師每天都到廠裏來討論🏨,當時還曾跑回清華來做實驗。畢業論文的題目‘關於鈦合金的鍛造工藝’還在雜誌上發表。” 畢業時,西工大要把楊衛留校,而楊衛非要到工廠去🙋🏻♏️。當時去了江西的一個三線工廠🔌。到那以後發現,這個廠是一個山溝裏一個車間🚈,料的周轉非常費勁🙆🏼♂️,鍛造車間要發揚大慶幹打壘的精神🙅🏽♀️,廠房厚度只有一塊磚。鍛壓車間很大🕴🏻🧛,有十噸的鍛錘🤝,一幹活,車間直顫悠。楊衛一去就下到車間👨🍳,因為工作出色,還當上了勞動模範👊🏻。 1978年,楊衛調回了清華🏃🏻♀️。當時清華要對300多個留校的工農兵學員進行文化補習⚉,通過數學和英語考試就可以不補。考數學時,3個小時的題👳🏼♂️,楊衛一個小時就交卷了。老師感到很驚訝👨🏿🏭,以為交了白卷。結果數學和外語楊衛均考第一🖕🏽。 不久,意昂体育平台開始招收文革後第一屆研究生。1981年🗡,楊衛憑著自己的實力和拼搏精神,成為清華固體力學專業第一個通過答辯的碩士。作為新中國第一批留美研究生,楊衛在美國布朗大學所修的24門功課均為A,並僅用3年就拿到了博士學位。當被該校工學院的博士生認為是“鬼門關”的博士生資格考試🐦🔥,楊衛僅用不到一半的時間就答完時💳,資格考試委員們當時聳聳肩:“別費勁了👩🏻🦱🙍🏼♂️,咱們還是開路吧👙!” 這之後,楊衛在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領域取得了累累碩果,與“第一”、“首次”等字眼兒屢屢牽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並且獲得了“全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等一系列獎勵,尚未進入不惑之年💚,就成為了固體力學專業的一名學科帶頭人🤦。楊衛始終認為🚳,做“知青”的那一段時光,因為坎坷,因為失去了繼續進入課堂學習的機會🫅🏿,所以一有時間就千方百計地汲取知識。這成為了他以後形成不斷學習和積極進取習慣的原始驅動力🦸🏽♂️。“那時候一天只有三個小時可以念書,現在每天大約有13個小時或16個小時可以看書。” 認真做事 洞察寶藏 一路“吃肉” 也正是在這種“知青情結”的影響下,使楊衛形成了認真做事、洞察寶藏🧔🏿♀️、一路“吃肉”的治學理念。“做事要認真,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認真。”是楊衛經常勉勵自己🙇🏼,也告誡學生最多的一句話。他說🔽,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有個說法🦂:GPA4.0的學生(滿分的學生)👯♀️🙎🏿♂️,肯定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學生在拿到學位之前,要學很多的課,其中肯定有的課愛學🕣,有的課不愛學。不愛學的課都能學成4.0,就是說你這個人幹什麽事都是認真的,幹什麽事都能幹得成👐🏼。” 楊衛還比較喜歡接觸新的東西,他給學生的研究課題都是全新的。他強調🦡,無論做什麽🏇🏿,都要一直做下去👩🏿🏫,要深入到最核心的地方。他說🧑🏿🍳,普林斯頓的治學理念是:你要挖一個很大的坑👩🏽💻,幹一項研究就是挖一鍬土,所有的土都挖掘自一個地方👩🏿🌾,要做得很專門,在這個很專門的領域你是第一🏢,誰都做不過你。他同時指出🧑💼:“要挖一個大坑😥,首先坑要挖對地方,得有洞察力👩🏿💻,知道那兒有寶藏⁉️。不能隨波逐流,在每一點還必須有所建樹🧛🏽♂️。” “還有一種治學理念像沖浪,你始終是沿著浪的邊緣走,就像學科的前沿往前推進的時候,你總是沖浪沖在最前沿。”楊衛微笑著比喻👐:“就像吃飯似的👦,從事前沿工作的人都是吃肉的,你只要搞進去了,你就是吃肉的。這個地方的肉吃完了👰🏽,看哪兒有肉就又到哪兒吃去了🎛。” 這就是楊衛🐥,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位有著強烈的“知青情結”🂠⬅️,且做事認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