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歡歡 來源🚒:科學時報 2007-7-19
本期話題:中國建築業的世界水準
雖然我國曾經擁有燦爛的建築文化和歷史,雖然當前我國建築業發達,但是城市中“洋建築”隨處可見、國外設計師受追捧的現象也日益突出🤳🏼。這種看法國外似乎也很流行🧑🏼🦰🌶:今年早些時候,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北京建在外國人的基礎之上》😴🎻,就反映了這一狀況。
馬國馨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設計大師🥷,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曾多次主持和負責國家和北京市重點工程項目💚,獲國家🥻、建設部和北京市一系列獎勵✡︎,以及梁思成建築獎、中國建築學會優秀創作獎等獎勵。
對於中國建築業,什麽叫達到了世界水準🧑🔧?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馬國馨表示:“對我們這樣的國家,不必去和紐約👩👧👧、倫敦、巴黎看齊,把中國自己的問題解決好了就是世界水準!就像袁隆平解決了這麽多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有這麽多千萬人以上的大城市,在能源、資源🍤、土地這麽緊缺的情況下,把環境👨🏿🏭、住房、交通問題解決了👩🦱,宜居了,就是世界水準💁♀️。”
不該怪外國設計師
雖然洋建築的熱潮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但是中國建築吸收外國元素的歷史卻已經很久了👨🏻🦲。早在明末清初之際,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外國傳教士帶到中國的除了算學、天文👲,也有建築,如圓明園中的西洋樓🚣♀️🦸🏻。“這也反映出當時的君主眼界還算開闊。”馬國馨表示📡⛹🏿♂️:“建築學同其他科學技術一樣⚱️,只有在和各國的交流過程中才能豐富發展、更具生命力🤲🏻。但是,建築比單純的科學技術更復雜,因為它本身又是一個文化的載體❇️🧎🏻♀️,是時代的表現,體現了一個時代的價值觀😸、美學取向和時代追求。”
據馬國馨介紹⛹🏻♀️,到了民國以後👨🏿🔧,西洋式建築逐漸進入中國,尤其是上海、天津🫲🏻、武漢🚓、廣州等租界區出現大量以西洋建築為主的房子。而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洋建築在中國達到一個高峰🙋🏿♂️,尤其是上海👩🏼🎓,如國際飯店🕓、百老匯大廈等👨🏿💻,國際飯店的遠東最高高度紀錄保持了多年🥫。不過,這輪熱潮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而結束。
解放後,我國又興起了一段學習蘇聯建築的熱潮,請了很多蘇聯專家來規劃建設,如哈爾濱亞麻廠🤰🏼、洛陽拖拉機廠🏇、蘇聯展覽館、上海中蘇友好大廈等,但時間也不長。馬國馨表示➡️,由於中國長期閉關鎖國,同國外的交流並不是很多🛸☝🏽,規模也不是很大。改革開放以前國內的建築界對外面了解較少,資料也較少,“當時看原版書很困難🤤,看的都是影印版,很多都印得黑乎乎的,看起來很費勁🧑🔧。這一局面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才有了較大改善🌭。我國建築界通過和國外交流,在技術、理念♥️、結構上都有所提高”👨🏿🎓。
“總體來說👨🏿🔬,‘迎進來走出去’的方針是利大於弊的⇾。中國建築界和國際頂尖的水準有距離,需要學習🐿。”同時🧙,馬國馨也表示:“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人埋怨外國設計師把那些怪異的建築給我們👱🏻♀️,其實不該埋怨外國設計師🧚🏻♂️,應該埋怨我們自己。因為設計師是商業操作🍏,他給你提供服務🦸🏼♀️,拿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作出更理性、更科學的選擇👩🏼🚀。”
我們沒有作好準備
既然外國建築師在中國承擔了很多工程,那麽中國建築師是否也打入了國際市場👩?馬國馨表示,我們最終也是要走出去,但現在中國建築想要到國外幹活兒“費勁得很”。馬國馨認為,在洋建築進入中國的過程中,存在幾個層面的問題🤹🏽♀️🏕。
首先是城市化進程快🏌🏻♂️、建築業發展勢頭猛👩🦼➡️,不管城市、村鎮都要蓋大量的房子。“改革開放之初蓋了一大堆賓館👨🏽🦱,解決外國人來中國住的問題。後來慢慢進入公共建築🫄,如辦公樓、劇院、體育建築👱🏼♀️、航空港、醫院等等🙋🏿♀️,然後到居住建築。”馬國馨說:“由於勢頭迅猛,我國建築業在理論🫸🏽、實踐、法規🥁🧏🏽♀️、環境🍷💩、市場各方面都準備不足🤾♂️❎,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市場也不很規範,直到現在仍然在摸索。”
在國外,行業協會對行業資源的壟斷在發展本國產業方面起了很大的保護作用。因此,中國建築師在國外很難拿到許可證👷🏼。馬國馨說:“我們很多設計師出去工作時,與國外同行相比,水平並不差,但在國外卻只能當個畫圖的👒。加入WTO是政府對世貿的承諾,但這些行業協會是非政府的,可以設立一個門檻🐦🔥。看起來市場開放🙎♂️👨🏽🚒,其實有個標準🙅🏽,達不到標準都不要🥶。我們進入他們的市場很難。但是我們中國卻相反🖥🤽🏽♂️,來一個外國建築師都搶著要、搶著給錢🏷,其實有一些水平也不見得高。”
馬國馨表示⏬,中國建築市場本身並不成熟,比較脆弱,需要政府有益的扶持。“過去國內很多大工程的國際招標,事先就定好了要找美國兩家🥾、歐洲兩家👩🏻🎓、日本一家,把中國排除在外,根本不給中國建築師競爭的機會。這方面,我國橋梁界做得就較好🏊♂️。”
其次👨🏼🎓,形象工程、權力和利益的介入🏺,使得建築帶入很多建築以外的色彩,負擔了比建築本身更多的內容⏰👨🏻🍳。馬國馨說:“很多人在國外看別人的建築如何標新立異👏,以為國外都是這樣⛹🏽♂️,其實不然,國外商業建築和用納稅人的錢建的政府建築明顯不同📒。比如曼哈頓島上那些摩天大樓大都是私人投資蓋的,而華盛頓所有的政府辦公樓都樸素得很🦤,因為那是花納稅人的錢建起來的👍🏿🏊🏻♂️。國內很多人搞建築就追求叫得響,要找有名的人👩🏿🍼、洋人來做。其實洋人🫲🏿、中國人都分水平高低,很多進入中國的設計師並不見得是最好的,最先進來的好多都是在本國找不到活兒的👨。”
“現在因為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也有名家來了。但是現在來的外國人不是‘白求恩’🗞,不是來無償奉獻的🤗,大部分是來賺錢的。只要你願意要,花多少錢👵🏽、好不好用、後續問題他可不管。”馬國馨說⛪️🙅🏻:“本來中國設計師又便宜又好使,但有些人偏不用,非要設計一個多少年不‘落後’👸🏽🏙、奇形怪狀的房子。房地產開發商不掛一個威尼斯、華爾街、香榭麗舍👧🏿,好像房子就賣不出去。這都說明有些人的價值觀被扭曲了🤝。”
混亂的價值觀需要統一
“我們這樣的國家到底應有什麽價值觀做指導?怎樣叫美?我們需要什麽樣的建築?這裏面有一個價值觀、評價標準的問題。我們國家過去特別講自力更生啊!怎麽到這個時候突然就跳到另一頭,在一些人頭腦裏什麽都是外國好📑?”馬國馨表示,在科學發展觀提出以前💆🏻♀️,很多人價值觀混亂🦸🏼,選擇標準就是獨一無二🌛、世界上沒有。而現在應該是一個統一混亂價值觀的時候了🙍🏿🤡,應該考慮中國人的評價標準問題了。
馬國馨認為,過去一段時間,中國人總用西方的語境來評價本國的東西🧕🏻,只要西方人說好就覺得好,但是西方人有他們自己的價值觀🧤、文化觀和美學觀。而在中國🎬,要考慮人口,要考慮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國外先進的建築公司技術水平非常高🤽🏻,只要出得起錢🙆🏼♂️,能想出來的建築它就能做出來。但那樣的建築是否適合中國📳?科學發展觀對於這個行業來說太關鍵了,因為總量太大了🦀。我國提出建築要經濟、實用、美觀,但這也必須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之下,是有條件的,並不是有錢就能建👩🏻🦳,想多美觀就多美觀🙎。”
“外國人雖然有很好的理念⚉,但是否適合中國的國情🥗?比如我們請國外規劃專家來進行城市規劃🚟,解決中國的問題🧑🏻🦽➡️,但他們不可能有規劃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的大中城市應該如何發展的經驗。最了解中國國情的還是我們自己🏤🏵。”馬國馨表示🐨,中國建築師在抗震等方面技術較高,因為國外很多國家沒有這樣的需求。因此,在承建中國的工程時,國外建築企業要同中國企業合作👨🏻🍼,完成一些它們完成不了的後續工作↩️。
“中國人做了很多‘二傳手’的工作,但是外國人不承認,他認為你就是打下手的,我才是主創👍🏿,中國人有很好的修改想法他也不改。所以說中國建築師幹的活兒多🏃🏻♂️,拿的錢少,還沒有‘名分’。”馬國馨表示:“現在中外建築師的費率是雙重標準,外國設計師要比中國設計師高很多🌳。他們設計費高🥂,就可以請各種咨詢公司,將不同環節由不同公司來完成。但是📭,中國設計師設計費低🗻,就做不到這些🤞🏽,限製了設計專業水準的提高。”
馬國馨希望將來大工程的國際競賽中能夠增加中國建築師表現的機會。他說🤽🏿♀️:“中國人不是不行啊!建築沒有原子彈、航天飛機那麽復雜,何況我們的水平和服務也在交流中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