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教授雷誌棟
洞庭湖西緣的澧縣因澧水蜿蜒穿越縣城而得名🐵,那裏正是雷誌棟的家鄉🧑🏿🦰。1955年🤗,雷誌棟從“水鄉”走入清華,也開始了50多年與水結緣的學術道路。而其具有前瞻性的治學眼光更貫穿了1979年以來近30年的治水生涯。1979年⚀,雷誌棟和水文水資源所的老師們開始將目光投向土壤水及相關問題的研究🥹🚣♀️。在此之前📩,清華水利系在這方面還是空白。而社會經濟發展中,水資源緊缺、節水🌺、環境和生態等問題開始不斷湧現👨👩👧👧,“土壤水”正是與其相關的基礎性研究🤚🏼。
上世紀80年代,雷誌棟和項目組的教師承接了國家重大基金和重點基金項目,作為負責人,雷誌棟與大家一起對國外提出的“非充分灌溉”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初步形成了非充分灌溉的理論和技術框架。
我國水利界曾普遍認同水循環和水資源評價研究中的基本問題是“三水轉化”,即“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相互轉化,但忽視了土壤水在水分運動過程中的參與作用🏄🏻♂️。80年代中後期🥉,雷誌棟和同誌們提出了“大氣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間的“四水轉化”概念1️⃣。應用這一概念🚮,他們結合華北地區的觀測試驗,研究了地下水評價的主要參數,首次論證了地下水深埋下入滲補給的存在及其補給系數,提出了新的潛水蒸發公式,從理論和試驗上對給水度概念做出了正確的解釋⚠️🔞,對地下水資源的評價與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雷誌棟老師之所以能夠獲得今天的成功,是與他從基礎工作做起、執著追求分不開的”與雷誌棟共事多年的老師們這樣評價。
為了能夠研究土壤水的運行規律,大家專門運來土在新水利館夜以繼日地進行試驗。為了能夠出一本讓學生受益的好教材,他和大家十年成一書,完成了我國第一部土壤水動力學方向的專著。該書出版後不但獲得了水利部“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的榮譽稱號👇🏼,而且為該領域在較短時間內達到國外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從1989年到2006年僅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就被引用636次。
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雷誌棟堅持在水利一線工作。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他一直在我國北方幹旱、半幹旱區進行工程實踐。在全國6個灌溉面積超過500萬畝的特大型灌區中,有四個都留下了雷誌棟工作的身影📽,現場監測試驗🔃、參與節水改造規劃🙅🏻♂️、進行用水管理和灌溉信息化建設……為當地水資源合理利用傾盡心力。其中,在新疆塔裏木河流域工作的時間最長,至今已有17年。
新疆的工作從葉爾羌河平原開始⇾。葉爾羌河位於塔裏木盆地西部的喀什地區,流域面積8.57萬平方千米,綠洲面積約1.5萬平方千米🦇。雖然灌溉面積只占綠洲面積的三分之一,但卻是我國西北最大的綠洲🕐、全國第四特大型灌區、塔裏木河四源流之一🍻👮。那是一片年平均降水量不到北京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十分之一的沙漠綠洲🍫𓀜。灌溉用水大多來自冰川融水和降雪,如何合理利用這些水資源🙉★,讓這些“冰山上的來客”更好地服務人民生產生活和生態🚣,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且🤟🏼,水中含有的鹽分會導致土壤鹽堿化,而鹽堿化是影響綠洲灌區農業生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1992年開始,雷誌棟帶著項目小組走進了新疆📀☀️,每年都要去2到4次👨🏽🔧、呆上兩個多月👨🏿🍼。進行現場調查和勘查時,雷誌棟手把手地教給當地工作人員如何監測🌉。七🦊、八月的新疆🤯,白天天氣酷熱,想在樹下躲躲🚝,“就有幾百只蚊子撲上來”。
雷誌棟和項目小組面臨的困難還不止工作條件的艱苦🧜🏼。新疆發生“2號病”,疫情沒有徹底結束前🎍🌿,項目小組就進入了工作區;當地醫療條件差🐻𓀙,一位教師藥物中毒🚶🏻♂️、危在旦夕……這些情況雷誌棟都曾遇到過。作為項目組負責人,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情🧛🏼,除了為大家奔忙🧑🏻🔧,心裏還比別人多了一份壓力🧜♂️。但這些都沒有動搖項目組繼續工作的決心。
六年多的時間裏,項目組不僅建立了綠洲灌區的水鹽監測系統☠️,而且研究了當地水資源消耗的過程和機理、綠洲灌區鹽分的三個去向、建立了幹旱區綠洲灌區“四水轉化”模型。更為重要的是,在《葉爾羌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的編製過程中,原提出要擴大灌溉面積🧑🏽🦰,應用“四水轉化”研究成果,項目組主要對擴大灌溉面積後對生態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據此提出減少開荒140萬畝,既節省了約2.8億元的墾荒投入,又有力維護了自然生態現狀𓀍。
在葉爾羌河地區研究工作接近尾聲的時候👩🏭,雷誌棟又開始對塔裏木河幹流整治及生態環境保護進行研究——將視野從綠洲內部擴大到更宏觀的幹流大系統和生態研究上。
塔裏木河的情況更為嚴重⏏️。作為我國第一☔️、世界第二的內陸河,隨著源流社會經濟發展🙆🏽、用水量增加,幹流來水不斷減少,下遊綠色走廊瀕臨消失🚟,具有戰略意義的218國道受到嚴重威脅。在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的支持下👩🦱,雷誌棟率領項目組對塔裏木河幹流的整治及生態環境保護進行了研究🧦👌,用源流與幹流水量演變的分析方法,分析了1955年到1995年源流和幹流年水量的趨勢變化,提出了幹流河道水均衡🧛🏿、水資源轉化消耗模型和幹流水資源配置方案🚶♂️➡️🐮,成為國務院批準投資的107億元的“塔裏木河近期綜合治理”工程的一項前期性工作。
2002年,《葉爾羌河平原綠洲四水轉化關系研究》和《塔裏木河幹流整治及生態環境保護研究》同時獲得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葉爾羌河平原綠洲四水轉化關系研究》項目結題後😎🦸,雷誌棟並沒有結束對葉爾羌河地區水資源的分析👨🏼🦳,而是將分析從對基本問題的探究推進到如何分配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上🏃🏻♂️➡️😅。這一工作獲得了2007年“大禹”科技進步二等獎👱♂️,成果在西北內陸幹旱區類似綠洲地區可以直接推廣應用。
為了能夠有更多時間搞好科研,雷誌棟的每個暑假幾乎都在新疆度過,每個雙休日都會到辦公室工作👍🏼,春節期間也少有休息。而今,這已經成為雷誌棟的習慣🙇🏼♀️。每天早飯過後🤵♂️,他就會來到辦公室👌🏼,“為我們這個專業做點事情🤚,協助年輕人做點事情”🙍🏿♀️。 (轉自清華新聞網 作者 張莞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