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1935) 何澤慧(1936) 王大珩(1936)
30年代上半期🌠,我們在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學習👩🏻🌾,周先生是教我們力學的啟蒙老師。畢業後我們的專業各異🏋🏽♀️。桓武承周老的專業,攻理論物理,澤慧從事核物理,大珩則從事應用光學➞,而周先生作為大師更以其崇高的學風和為人感召著我們🦥。周先生已經離開我們了🙋🏻♂️,我們表示最深切的悼念。下面回憶幾件往事🧎➡️,以表示我們對周先生衷心的敬佩和懷念之情。

周培源教授在1972年

一九四年西南聯大時的周培源教授

1931年攝於意昂体育平台北院。
科學為祖國
何澤慧🏕:周先生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但他以開闊的胸懷鼓勵弟子們向廣闊的實驗物理和應用物理方向發展👯。1931年至1936年間➜,周先生在意昂体育平台任教,正值日本軍國主義者瘋狂侵略我國。就在1935年12月9日和12月16日學生展開轟轟烈烈救亡運動的時候🔗📘,周先生為了培養學生的物理應用於捍衛祖國的意識,開了“彈道學”這門課程👨🏼🎓。這使我畢業後到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從師於彈道學權威Cranz教授,做了有關彈道學的博士論文——《精確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新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我被迫滯留在德國。那時核裂變的發現剛被確認,原子能的廣泛應用已顯示出其威力🩷,此時我轉向核物理的研究🧖。
王大珩: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戰開始👱🏽♀️,周先生親自送我到南京彈道研究所就業。這個研究所曾邀請Cranz教授指導近兩年光景🧰👨🏼🎤,後因抗日戰爭而離去🕵🏼。一年多的兵工工作🔒,使我看到物理學為國防服務的廣闊天地。1936年🤸🏼♂️🦈,我因留學英國的機遇而專攻應用光學,並以此作為終身努力的誌向。我早期從事兵工方面的經歷促使我把光學應用於國防事業。
師生的情誼
何澤慧🧜🏿♀️:周老是我表哥王守競的好友,他總是把我當作他的小妹妹看待。他白發蒼蒼巧遇到我時,還總是用一口蘇州話和我談天。我和三強在巴黎的時候,他每次去法國或路過巴黎時總要到我們家或實驗室來看望我們,鼓勵我們。周老去世後,我去看望師母,她馬上給我看周老一直珍藏了40多年前在巴黎時我送給他的兩張已有些發黃的小照片▪️,其中一張是我在德國海德堡核物理研究所用磁場雲霧室首次拍攝到的正負電子彈性碰撞徑跡的照片🎍🧘🏻,另一張是在法國法蘭西學院約裏奧·居裏實驗室用核乳膠第一次發現鈾四分裂徑跡的照片🕙⛲️。這兩張小小的原始照片👩🎤,對我自己來說,當然是很珍貴的⚱️,但對周老那樣一位理論家來說竟那樣的重視它🙇🏿♀️😶🌫️,這表明他對我們年輕人(我當時才30歲左右)點滴的新發現多麽重視,這使我們做實驗工作的人怎能不感動🤦🏼♀️?!這正是周老一貫主張理論必須有實驗的證明,理論可以指導實驗☀️,但做實驗的必須有新的發現,不只是要等待理論家來叫你去做什麽才去做什麽👆🏻。“要立足常規,著眼新奇”。這樣才有助於把科學向前推進!
王大珩: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開始,意昂体育平台師生南遷長沙。我先到青島,不到數日,周老師全家也經青島南下。我向周老師提出想做些有關國防的工作🚴🏽♂️🚵♂️,他當即爽快地答應介紹我到南京的彈道研究所去。在這之前不久,世界彈道學權威Cranz教授曾在那裏指導過工作。周老師是很希望他的弟子在國防上有所作為的💇🏼♂️,他要我和他同行。戰爭已使我的旅途蜿轉曲折🧙🏿♂️,先是乘船去上海,然後是乘長途汽車經嘉興🏌🏼♀️、無錫🦹♂️,先回到周老師家鄉宜興。周老師真是待我如家裏的親人𓀌,逃難路上要住一次旅館,他讓我和他全家同住在一間房裏。在宜興住了一個星期,這是我生平第一次接觸到農村生活。我看到農村生產技術的落後,周老師語重心長地指出應當把改變我國落後面貌作為我們的責任🙎♀️,我們要救國,有多少事情要做啊!要把眼光放開,不能把自己圈在純粹物理的小範圍內。我理解這是他贊成我去彈道研究所的初衷。周老師的教誨👆🏼,終身難忘,決定著我以後走上從事應用科學研究的道路。當時到了南京😼🌓,周老師親自送我去彈道研究所,並會見了該所所長👮🏿,然後才西去長沙。
治學精神
彭桓武:我想談周先生關於廣義相對論的學術思想演變🙇🏿♂️。早在1934年秋🏊🏿♂️,我做畢業論文時就聽過他的課4️⃣。他按愛因斯坦的幾何觀點講授:引力體現於物質能量引起的空時彎曲🤽🏻♀️👨🌾,幾何坐標可作任意變換而不影響物理現象。我在1935年秋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研究院🌠。他對我交代了將來要做的相對論論文的大致意圖後,於1936年春休假☃️✷,去美國普林斯頓繼續研究相對論並參加愛因斯坦的討論班。許良英在祝賀周先生90壽辰的文章中說💂🏽♂️,周先生從1931年起就開始思索愛因斯坦引力理論中坐標的物理意義問題🐃。多年以後,我在參加1978年中國物理學會廬山會議時聽過他的報告,隨後又幾次參加他的研究生的論文答辯,我才逐漸理解周先生的新觀點:愛因斯坦引力方程需補充物理條件即諧和條件👶,這樣坐標便有物理意義了。愛因斯坦處理引力波問題和運動問題時都用過諧和條件,但周先生認為諧和條件應作為物理條件🤳🏼,而不是像人們認為的是一個諧和坐標。正如周如玲在為紀念她父親90壽辰時所寫的紀念文章中所說,周先生認為一個新理論要能夠說明舊理論已能夠說明的物理現象,同時還要能說明舊理論所不能說明的物理現象🙅🏿♂️;更要能預見新的尚未被觀測到的物理現象,並為新的實驗所證實👨🏼🦳🕜,三者不可偏廢。一個好的工作,首先要在物理上站得住腳,又有嚴謹的數學證明。光是數學漂亮,但沒有物理支持,因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不能稱為好的工作。周先生的確按此準則提出實驗👳🏽♀️。周先生自己總結的治學精神“獨立思考,實事求是,鍥而不舍,以勤補拙”,很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王大珩:周先生為了使廣義相對論得到實驗驗證♙。特別指導他的研究生李永貴等人從事研究重力場下的光速各向異性問題🗽。他們利用我國已經掌握的高穩頻激光技術(穩定度達10-12)和法布裏-珀羅幹涉儀高精度光電測量技術,經過近10年的努力,終於在精心設計的實驗裝置上🏋🏽,驗證了在地表面重力場的影響下,光速在10-12毫級的精度下各向同性。這個實驗能夠區別出Schwarzschild的立論🧑🏼🦱🌷,各向異性達7×10-10,而Lanczos的立論則是遠小於此的高次效應。這一結果在慶祝周老90壽辰的學術報告會上,認為這是近半個世紀來世界上成功的幾個廣義相對論引力實驗之一。我因從事光學專業🚢,對李永貴等的博士和博士後的工作,有幸應周老師的邀請,參加評審👩🏿⚖️,以確認實驗嚴格可靠,體現了周老師嚴謹的治學精神。
傑出的科學外交家
王大珩☺️:1979年中國科學院派出以周培源為團長的科學代表團赴日本訪問。周先生應邀在日本東京大學作學術報告,題目是《流體力學湍流方面的研究進展》🎖🤡,受到贊許🈺。這次我有幸陪同。當與東京大學校長會晤時,對方提出了在政治上很難回答的問題,周先生從容地報之以動聽而不失原則的尖銳的語句,使對方心悅誠服。我實在佩服周先生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外交家🧚🏼♀️𓀗。這又使我想到🧙♂️,1990年我去保加利亞參加國際科學學會聯合會(ICSU)的年會🩳,遇到會議主席梅農教授(印度籍)🧑🏻💼,他第一句話就問我周先生近況如何。事非偶然🔻,周先生為解決在國際學術會議及國際各種學會中“兩個中國”的問題💇🏿♂️,和這些國際組織據理論爭,前後10年,終於使ICSU修改了會章,即參加成員的國名原則上不含政治涵義🎙,同時可有地區性的組織參加。這就使中國能作為成員而臺灣則是以地區名義參加的👨👦。這個會章的改變,使得許多國際專業學會也都遵循🧚🏿♀️,並作了章程的修改。從而為我國各學會參加各種國際學術組織掃除了障礙,使我國在科學上能夠廣泛地開展學術交流,並弘揚中國在科學上的國際地位👳🏿♂️。
* 周培源(1902—1993)🎸🌋,中國科學院院士。192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9—1952年在清華任教🐊,曾任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教授、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原載1994年科學出版社《物理》23卷第3期。由周培源學長的女兒周如蘋提供)
左起💇🏼♀️:施嘉煬🫃🏼、錢端升🧽、陳岱孫👩🏻🦰、金嶽霖☂️🪆、周培源、薩本棟👈🏻、張奚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