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覺明,1933年4月生,江蘇無錫人。1958年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畢業。196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礦冶史碩士研究生畢業,1978年起,歷任該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1993年離休。現任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局文物科技專家組成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呼籲、奔走多年,中科院自然史所研究員華覺明的辛勞,終於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在不久前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前夕,他受到文化部的表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2003年聯合國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也是在此後,逐漸為人們理解,成為文化熱點。
而華覺明卻已經實實在在地為之努力了30多年。
追蹤正在消失的技藝
1953年,正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受到建設工業化國家的感召,華覺明抱著“一工到底”的決心考進了意昂体育平台。三年苦讀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不是當工程師的料;相反,對文史類的研究,卻充滿興趣。在幾位技術史前輩的鼓勵和幫助下,他轉向了技術史專業。
華覺明第一次對非物質遺產保護的實踐,還是在他的學生時代。1964年,在華覺明研究生即將畢業時,他將論文的主題定在了一種叫“失蠟法”的傳統鑄造工藝上。
失蠟法是一種銅器鑄造工藝,在我國主要用於佛像等藝術品的製作。失蠟法是一種在國際上極有影響的傳統工藝,很多國家都曾用此法進行銅器製作。而特別讓華覺明感興趣的是,這種傳統工藝在20世紀初期,成功地與現代工業結合,用於精密鑄造。德國最早利用這種技術進行義齒的製作,二戰時,美國噴氣式飛機的渦輪葉片,也是用這種方法鑄造的。
為了完成這篇論文,華覺明計劃還原失蠟法的完整工藝流程。為此,他在北京城內尋找掌握該工藝的老師傅,讓他頗感意外的是,這一找就找了3個多月。這段艱難的尋訪歷程,讓他開始意識到,那些在歷史上曾廣為風行的技藝,已經式微到了何種程度。
最終,在一家微電機廠,他找到了一位叫門殿普的老師傅。門師傅當時已經50多歲,早年曾用失蠟法進行佛像製作,在華覺明找到他時,他早已轉行多年。在華覺明的要求下,門師傅同意為他重操舊業,製作一座銅質觀音臥像,華覺明跟蹤了整個製作工程,詳細記錄下完整的工藝流程。這也是他最早實踐的非物質文化的整理工作。
七八年後,也就是1973年,門師傅便離開了人世。這座觀音臥像很有可能是這位老師傅最後的作品。
華覺明和“失蠟法”的觀音像
華覺明至今珍藏著臥像的全套“過程”:佛像的泥芯,佛像的臘模,以及最後的成品——一個失蠟法流程的完整實物展示。1979年,鄧小平訪美時,將一套一模一樣的、完整的觀音臥像及其“過程”,帶到美國作為禮物,那是在華覺明的建議下另外找師傅製作的。
傳統工藝:技術史與非物質遺產的交合點
1964年,華覺明來到了中科院自然史所專業從事技術史研究。由於傳統工藝是技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1976年起,他除了繼續關註失蠟法外,還對泥型鑄造、火鍍金、鍛銅等傳統金屬工藝進行了實地調查、實際操作,並逐漸對工具製作、釀造、染織、陶瓷、造紙、印刷等傳統工藝有所了解。
他深感中國傳統工藝是一座堪與中醫藥學媲美的民族科學寶庫。早年的偶然涉足,加上多年來的專業田野實踐,華覺明更深入地了解了研究的重要性和保護的緊迫性。
1979年,中科院院刊《科學動態》向他約稿時,他有感而發,寫下了第一篇呼籲保護傳統工藝的文章——《我國傳統工藝亟待搶救和利用》。此後,他繼續撰寫一些呼籲保護、研究、立法的文章。
1987年,他和同事爭取到一個2萬元的課題,利用這難得的經費,他與同行專家們奔赴貴州、四川等傳統工藝較集中的地區,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隨後又走訪了費孝通、錢臨照、王世襄等著名學者,在此基礎上,製定了《祖國傳統工藝保護開發實施方案》。這個方案與此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核心理念基本相符,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華覺明說,傳統工藝盡管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擠壓下,處於邊緣與弱勢地位,然而它所包含的人類“技術基因”卻是技術進步、技術傳承的重要因素。這種重要性,從失蠟法與現代工業技術的結合中,就可見一斑。從這個意義上說,保護與研究傳統工藝,不僅僅是保護一種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文明,而是有著更多的現實意義。
1996年,中國科學院啟動《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簡稱《全集》)的編撰工作,由院長路甬祥親任主編,華覺明是兩位常務副主編之一。經過6年的時間,到2002年,全集的第一輯完成了編撰工作。2003年,文化部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全集》當即顯示出重要價值,在宣紙、蒸餾酒等項目編寫申報文本時,《全集》中的相關論述,成為其寫作的重要依據。
如今,華覺明已年過七旬,他依然主持著《全集》的編撰工作。按計劃,《全集》於2012年完成後,將覆蓋我國傳統工藝的全部14大類。
一條漫長的道路
2007年,在雲南發現的一種傳統工藝,震動了日本學界,這就是石範(一種石製模具)鑄造的鐵犁鏵(一種耕地的農具)。這種傳統工藝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最早用來鑄銅的技術。隨著技術的進步,石頭模具逐漸被陶範等所取代。上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就在雲南發現了這種用石範鑄鐵犁鏵的技術,然而一直苦於缺少經費,無法進行深入研究。
2007年,消息傳到日本,日本學者便興沖沖地趕到雲南,依靠強大的經費支持,請人將這種已經退出生產生活的古老技藝,從石範製作,到犁鏵鑄造,進行了完整的重復演示,並帶走了豐富的資料片和文字記錄。
外國學者又趕在了我們前面。
然而,這件本來讓華覺明等中國學者扼腕嘆息的事,在2009年峰回路轉。幾個月前,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到華覺明那裏。這個中外學者都以為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工藝,居然還“存活”在一些角落裏,在現實生活中被使用著。
於是,華覺明即刻約請有關專家奔赴川滇邊境的會澤縣,在這裏,這種新石器時代的古老技術居然還在一些作坊中,正規地、有條不紊地用於農具的生產。同類作坊中最大的,有8個人的規模,平均每4天開一爐,出產鐵器。
作坊的從業者,對自己手藝的重要意義,全然無知。於是,華覺明積極聯系當地機關,為他們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準備錄像、文本等材料所需要的幾萬元經費,卻讓當地文化部門頗感為難。無奈之下,華覺明聯絡同行專家,組織人力和經費,“義務”為這種技藝製作申報材料。
說起這次“義務勞動”的經歷,華覺明顯得非常平談,因為這早已不是第一次了,多年與傳統工藝打交道,這樣的“義務勞動”,華覺明做了很多年。他說,這些年從事這樣的工作已經算是相對容易些了,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被人們了解前,專家們更要費盡唇舌地進行解釋,以得到人們的理解。
在幾十年“義務勞動”之後,華覺明如今最大的願望就是成立一個專業的傳統工藝的研究部門。他說,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醫學、戲劇、曲藝等都有專職的研究機構,唯獨傳統工藝的研究部門至今空缺,我們一邊研究一邊“義務勞動”不要緊,但傳統工藝的體製歸屬不明、學科建設不健全,整個學科的未來建設和人才培養都無從談起,對地方具體實踐工作,也沒有系統的學術指導,這對傳統工藝保護的長遠發展非常不利。
我國是傳統工藝的大國,又正處在現代化的過渡期,正是傳統工藝存亡斷續未蔔的節點。華覺明說:“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這件事我已經呼籲了多年,也碰了不少釘子,今後我仍將繼續努力,以實現這個願望。”(洪蔚)
轉自 《科學時報》 2009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