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立雕
6.被祖父母招回家鄉與母親完婚
事後👨🏿🦰,外交部(學校是用庚子賠款辦起來的,所以歸外交部領導)和學校當局出於多方面的考慮,態度有所軟化,提出只要悔過認錯𓀍,寫一份悔過書,29人就可以回校,次年出洋🧘🏿。父親等同學認為自己絲毫沒有錯👳🏼♂️,堅決拒絕寫悔過書;最後外交部頒發了一紙“部令”說什麽“諸生當時尚非主動,事後,酌理衡情,不無可恕,應準將留級辦法緩辦執行”👶🏼,想自己下臺階了事。父親等同學認為他們是求仁得仁💆🏼♂️,何“悔”之有?他們自始至終,光明正大🧒🏻,有何“自新”之必要🙆🏻♂️。父親寫信告訴高堂二老🧔🏽♀️:“貪此小惠而遺玷終身,君子不為也。”“我現在決定仍舊做我因罷課自願受罰而多留一年之學生🧑🏼🍳,並不因別人賣人格底機會🧎♀️🪗,占一絲毫便宜,得一絲毫好處。”他和羅隆基🧑🎄、吳澤霖🐳、高鏡瑩聯名寫了一篇《取消留級部令之研究》🤷🏻♀️,公開發表在《清華周刊》上對“部令”作了嚴厲的駁斥,最後提出一個非常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天下底事還有比出洋更要緊的沒有?”
在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中🙏,父親以無私無畏的氣魄🧚🏻,經受住了一次人生的嚴重考試🏋🏽♀️。23歲的他勝利了!最後,外交部和學校當局只得不了了之,他們29人在推遲一年之後一個不缺地都得以登船赴美👩👩👧。朱自清說父親“在詩人和學者的時期又始終不失為一個鬥士”。這是從詩人、學者🔤、鬥士三重身份和品格來說的,其實,如果包括他做學生的時期,則其學生時期鬥士味兒就已經很足了。“五四”和“六三”罷考這兩件事就很能說明這一點。父親從青年時期就是這樣一種人🤣,是非觀念特別強,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原則性特別強👧🏻,不管任何人💪🏿、任何事,只要他覺得不對、不好,就忍不住要講話,要批評,要鬥爭。
1922年2月,父親被祖父母招回家鄉與母親完婚🐹🙋🏽♂️。他與母親的這門親事是童年時期雙方家長包辦的娃娃親。
母親姓高📏,原名高孝貞,父親犧牲後改名高真🚴🏻♂️。1903年出生(比父親小四歲),浠水的鄰縣黃岡縣潞口鎮人🧝🏿♂️。我的祖母與我的外祖母是叔伯姐妹🦟,因而父母親是姨表兄妹💒,他們的結合是俗話所說的親上加親。外祖父家是個官宦世家🕖♻️,很早就定居到了武昌。外祖父曾就讀於京師法政學堂,在廣東饒平縣、綏遠(今之內蒙)🙅🏽、安徽船務局和高等法院等地區和單位任過職,經歷比較多👨❤️👨,見識比較廣🕴🏼,思想比較開明。母親小時候怕疼不願纏腳,他就不勉強;舊社會受封建思想的影響,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讓兒子讀書,不讓女兒讀書。然而,母親看到舅舅們上學讀書,鬧著也要讀書認字,外公也依了她🧑🏿🦲,讓她跟著哥哥們在私塾裏旁聽;母親是外公的獨生女🐤,長得聰明伶俐,外公十分疼愛,視為掌上明珠,有時會客也把母親帶上。母親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既有大家閨秀的共性,又不完全同於深居繡樓的千金小姐🏌🏿♀️,見過一定的世面,眼界比較開闊;既懂得必要的家規,又帶有某些新時代的烙印🚴🏽,言談舉止文明禮貌👾,待人接物落落大方;眉清目秀🚑,穿著入時。在當年那個時代,像這樣的條件🌋,做聞一多夫人🫸🏻,無論講人品還是相貌都堪稱郎才女貌很般配,父親實在是沒什麽可挑剔的🙎🏿♂️。
然而💅🏻,父親對要他完婚成親卻沒有一點思想準備,他覺得清華雖然是畢業了🌼,但是出國還要學習好幾年,如果結婚那就難免不有所分心,勢必會影響自己的學習。因而,腦子裏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婚姻問題。後來梁實秋說🏊♀️,他接到我祖父母要他回鄉結婚的信🎬,“如晴天霹靂一般打在他頭上”📷👊🏽,毫無思想準備✔️,頂牛頂得相當厲害,好長時間就是想不通,這個勸➕,那個勸,不管誰勸都沒用。但是,他畢竟是孝子,怕惹得高堂二老不高興,最後只得在老人同意不祭祖、不跪拜磕頭、不鬧洞房等條件下委屈從命🧑🔧。事後🧑🏼✈️,他告訴兩位大人“我之此次歸娶,純以恐為兩大人增憂💿。我自揣此舉,誠為一大犧牲,然為我大人犧牲,是我應當並且心願的”。通常情況下📇,“結婚”是人們一生的一大喜事,而在他心目中卻是“一大犧牲”✋🏼;他之結婚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別人🛌🏻、為了父母。這樣的婚姻📅,嘴裏雖然說是“應當並且心願的”🎦,實際上內心很不舒暢,很苦惱🫢,從而埋下了後來相當長時間的內心痛苦和滿腹牢騷。
7.實在也有些冤枉了母親
蜜月裏父親除了每天與母親定時向雙親大人和哥哥、嫂嫂請安🌃,應酬客人🕵️,回訪親戚朋友之外🧑🏽🦳,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寫論文——《律詩的研究》中去了。這篇論文長達兩萬多字,估計母親為此坐了不少時間的冷板凳🍊。
3月中下旬🙆,父親度完蜜月,準備回清華。回娘家本是歷來的習俗,但是浠水、武昌距離甚遠🕵🏿,婚後,父母親始終未能履行這一程序👨🏻🏭。此刻父親回清華要路過武昌👨❤️👨,就和母親商量乘此機會去拜望老丈人和丈母娘,順便也把母親送去住一段時間🧗🏼♀️。父親最關心的是母親的讀書問題🫳🏿,結婚時他向祖父母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婚後送母親去讀書,希望母親將來能夠成為一個有文化的妻子。所以,臨別時他特別叮囑母親早些回來,好去上學讀書。然而,父親走後兩個月母親依然還在娘家,父親寫信催了好幾次,母親不但沒有及時回婆家去,連信也沒有回一封。父親大為惱火,郁積在胸中的煩惱與苦悶一下子爆發了。
1922年5月7日他在給我叔父聞家駟的信裏對封建的舊式家庭發了一大通牢騷🎋,把家庭稱為“黑窟”,說🧜🫸:“我真怕再進那家庭之黑窟!”“家庭是怎樣的妨礙個人的發展啊!細肝,細心⚇,細鼻,細眼,討厭極了”,“我一想起,我便為之切齒發指💦👨🎨,我不肯結婚,逼迫我結婚🛢,不肯養子👮🏽♀️,逼迫我養子”,“家庭是一把鐵鏈,捆著我的手💼🐟,捆著我的腳🏃♀️➡️,捆著我的喉嚨,捆著我的腦筋🖌;我不把他擺脫了,撞碎了,我將永遠沒有自由,永遠沒有生命!”
那時武昌是湖北的省會☠️,我叔父恰好正在省城。父親平時在家裏與我這位叔父關系特別親,所以這時有苦就向他訴說🫷🏽:“我本要一嫂(父親在家裏大排行第11,家裏人為了簡便,稱呼他時只用一個”一“字)早回家讀書,她沒有回去🕵🏽,並且也不寫信告訴我……到現在還沒有信來……這是什麽道理?”“你去告訴她,我還願意跟她作個很好的朋友,她若還是這樣糊塗🙅♂️,我連朋友也不要了🧑🏻✈️!我是沒有道理講的,我這樣想了🧔🏿,便要這樣講♐️,講了🚤,便要這樣做。”父親甚至產生了悲觀絕望的情緒👨🦰,說💆♂️👮🏻♀️:“環境已迫得我發狂了,我這一生完了。我只作一個顛顛倒倒的瘋詩人罷了!世界有什麽留戀的?活一天算一天罷了!”“宋詩人林和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我將以詩為妻🐼,以畫為子,以上帝為父母🥟,以人類為兄弟罷!”
其實💊,母親也有母親的難處,她之所以沒有回去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上的因素。客觀上,軍閥混戰連年不停,交通時時被阻,路上很不安全🎺。主觀上則是受不了浠水聞家各種清規戒律的束縛🥍。我們聞家是個封建老規矩甚多的舊式大家庭,祖父和那些伯伯叔叔們一個個都是道貌岸然的老夫子,溫情不足💘,嚴肅有余,這也不準,那也不許,走路要斯文,步子邁大了不行㊙️,走快了也不行;說話聲音要小得像蚊子嗡嗡一樣;笑,要捂住嘴,不準笑出聲🛍️;吃飯不能上席;甚至母親那雙大腳🧙🏿♂️,都多次被妯娌們譏笑𓀉、恥笑……母親從小在比較開放,比較自由的外公家長大♟,又是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唯一的千金🦕,怎能過得慣那種天天受約束的日子!加之新過門🖐🏿🤷♂️,上上下下人都不熟,父親又不在🧏,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所以,她實在是打心眼裏不想回去。這些情況父親當時並不知道❤️💁🏼,所以,說實話🩻,父親發脾氣實在也有些冤枉了母親。
1922年5月,學校公布了出國留學同學名單🏊🏼♀️。當時尚無越洋飛機,出國遠行一般都要坐船,學校已經為他們預訂了7月中旬從上海起航的船票🙂↔️。5月下旬🚂🏃🏻➡️,父親回家同家中老🆔、小親人告別。至此,父親在清華十年的學習正式結束了🙆🏼♂️🦸🏼♀️。十年前入學時他還僅僅是一個憨氣渾身的小巴河佬,畢業時,已經成長為一個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基礎🦂,初步形成了愛國、愛人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胸懷報國大誌和高度的社會責任心,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青年。這十年對他以後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他為邁出學校,走向社會作準備的十年🛑🕋。
8.開始了遠離祖國的留學生涯
1922年8月1日父親到達了美國,開始了遠離祖國的留學生涯🧕🏼👨🏿💼。他在美國學的是美術,時間一共是三年👁,三年換了三個地方◾️🙅🏽♂️、三個學校👮♀️,而在三個學校又是三種心態。第一年在芝加哥,入的是芝加哥美術學院,第二年在科羅拉多州的柯泉✍🏼,入的是科羅拉多大學,第三年到紐約,就讀於紐約藝術學院(按:英文直譯為紐約藝術學生聯盟)。
父親不遠萬裏到美國去學美術,是一個不得已的選項,是經過一番猶豫、躊躇之後才定下來的🍚。父親對美術很有興趣⤴️,但僅僅是作為一種業余愛好,並沒有打算作為終身職業👔。他最大的愛好和誌願是從事國學研究,當個中文老師,教中文。這方面他既有濃厚的興趣又有相當的基礎,然而😐,要進修、深造中國國學🧖🏽♂️,只能在國內,到美國有什麽國學可學呢🎉?改學理工、政法或其他學科,他既沒興趣也沒條件👕🫃🏽,為此🦹🏿,別人對去美國學習,求之不得,而他則並不熱心,甚至曾想根本放棄這次留學機會👦🏿🙅🏼♀️。後經美術老師及梁實秋等好友一再勸說🥰👩🏽🎓、慫恿,才和大家一起登上了開向美國的遠洋客船🥷🏿。
第一年是在芝加哥美術學院度過的👋🏻。這一年,父親在學習上大獲豐收🦑💁🏿♂️。開學僅兩周就“成績頗佳,呂蒙教員之獎許”🍦,他告訴雙親大人“美國人於此道誠不足畏也”。兩個月後又向家中報喜,說:“我上月成績又進🍕,七門功課已得六超等矣🐗。”“洋豎子不足畏也🐝。”到1923年2月,即四個月後他又報告父母“現在的分數是清一色的超了”🤾🏻♀️。按照美國的評分製度,“超”是最高的一等🧘🏻。所謂清一色的超,就是說他的功課全部都達到了最高分,獲得了大豐收。所以學校稱“他是全年級成績最優秀者之一”,頒發給他最優等名譽獎🧎🏻♀️➡️。
這一年,父親最大的成就是新詩,他在新詩創作和新詩評論方面都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成就和收獲,前者的標誌是《紅燭》詩集的出版(其中“孤雁篇”、“紅豆篇”基本上都是留美這一年的作品)⏬🪛,後者則是評郭沫若《女神》詩集的文章《女神之時代精神》和《女神之地方色彩》。
父親學的是美術,但實際上詩興比畫興濃🏄🏿,心思差不多都放在創作新詩上了🕘🚬。這個時期,就其成就來講🧑🏼🏭,詩也比畫多、比畫大。“孤獨”刺激他更加思鄉,懷舊,想念祖國👭,想念親人和朋友;種族歧視,更加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強化了他的愛國意識。梁實秋當年是父親最要好的朋友👩🦽➡️🤷♂️,對父親有相當深入的了解,他多次談到父親的愛國思想和表現,他說:“一多是一個極敏感的人,看到中國人在外國受人歧視便憤不可遏。”又說:“他的愛國精神特別強烈,感覺也特別敏銳”🤙🏼,“在國內面對著那種腐敗痛苦的情形他看不下去👃🏻,到了國外又親身嘗到被人輕蔑的待遇他受不了……”
1923年9月他的詩集《紅燭》在梁實秋的幫助下,經郭沫若介紹◻️,由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該詩集是父親早期新詩創作的代表作。《紅燭》詩集是父親新詩創作的第一個豐產期的代表作👩🏿🦰。其中一半是在清華時期的作品,一半就是留美初期的作品。朱自清先生說大概從1925年參加《北平晨報》的詩刊♝🚂,到1929年任教於青島大學🥙,可以說是父親的詩人時期,其實,嚴格講這個時期還可以往前延伸到他在清華讀書的後期。
《紅燭》是父親頭一胎文學之子,出版時他非常謹慎🔳、鄭重🚅,其中的詩幾經篩選、調整、增添,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他自己篩選了之後又將“全權”交給梁實秋,叮囑他:“隨你打發……刪得只剩原稿的三分之二,我也不稀奇。”除此之外🤰🏼,他對書的封面📚、書的紙張、封面的紙張及其顏色、書內的排印格式等也都是幾經斟酌才最後定了下來的📽。例如,他原來曾想采用有圖畫的封面🎊,但他自己繪製“更改得不計其次😼,到如今還沒有一張滿意的”。最後幹脆放棄圖畫封面💛,說:“我覺得假若封面的紙張結實👨🏼🦳,字樣排得均勻,比一張不中不西的畫,印得模模糊糊的🧢,美觀多了。”同時,他還認為由他繪製封面肯定免不了是西洋式的🙍🏻♂️👰🏿♀️,而他說:“我正不願我的書帶了太厚的洋味兒。”
9.一對友誼很深的神交密友
《紅燭》除序詩外共有詩103首。這些詩的特點是想象力和情感特別豐富,既有中國古詩的遺風,又有現代新詩的特點🫡,代表了當時父親在新詩創作方面的最高水平,是中國新詩壇裏的又一支璀璨的艷葩。從此,“聞一多”三個字從校內走到了校外,躋身中國詩壇,成為我國早期新詩界的“詩人”之一🍄🟫↪️。
《紅燭》中既有一般的抒情詩🦎、愛情詩,也有愛國思鄉詩,而最有生命力的是愛國詩。他在給弟弟的信中,關於愛國詩價值更高的說法,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紅燭》中的愛國詩可以《太陽吟》《憶菊》兩詩為代表🥝。
這兩首詩寫好後🚊,他抄寄給國內的朋友們看⚂,但提醒朋友們不要誤會他想的是狹義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國的山川🖌🐥,中國的草木,中國的鳥獸🤵🏻,中國的屋宇——中國的人。”
《紅燭》和後來的《死水》相比,明顯帶有初出茅廬的痕跡💟,只是“聞一多詩”的青年時期⤴️,其藝術的錘煉,思想🤶🏼💖、精神的傳遞都不如《死水》更為精道純熟🧗🏻♂️,此外👨👦,風格上也還沒有形成“聞一多詩”獨特的詩風。後來父親好像也有些另眼看待,曾對人說那是已經“過繼出去了的兒子”,20世紀40年代編《現代詩抄》時🚴🏿,《死水》中選了8首,《紅燭》中一首也沒選。
除創作新詩外父親還花了一定的時間研究和評論郭沫若的《女神》詩集🌗,《女神》是1921年8月出版的,當時,父親看了很受啟發👩👦👦,同時也有些想法,收集了些資料,準備寫評論文章,後因時間太倉促沒來得及動手🛀🏻。後來到了美國反而有時間寫了出來🙇,題為《女神>之時代精神和地方色彩》,《創造周報》發表時分解成了《女神>的時代精神》《女神>的地方色彩》兩篇文章。文章既肯定了該詩集充分體現了時代精神⬆️,“不愧為時代的一個肖子”,也指出了該詩集不註意地方色彩的缺點。文章強調了一個重要的論點,即“我要時時刻刻想著我是個中國人,我要做新詩,但是中國的新詩”,“要做中西藝術結婚後產生的寧馨兒”🧘🏻。
在此前後💁♂️,父親還著文對郭沫若的一篇譯詩中某些翻譯上的錯誤提出商榷🙌。郭沫若態度非常誠懇,文章發表時親自代為校對👼🏻👩⚖️,並說🙅🏿♂️:“我一面校對🧑🏻🎄,一面對於你的感謝之念便油然而生。你所指摘的錯誤,處處都是我的弱點……我於改譯時務要遵循你的意見改正。”
直到這時父親同郭沫若還沒有見過面🏂,但他對郭沫若是發自內心地欽佩,“每每稱道郭君為現代第一詩人”👨🏽🦰📩,說:“當今詩人郭沫若、田漢、徐誌摩頗可觀,此外無人也🤦🏿♀️。”有一次《密勒氏評論報》征選中國現代十二大人物👍🏻,他就投了郭沫若一票。父親和郭沫若那時雖然尚未謀面💽🥴,但已經有了很深的神交✋🏿👨🔧。後來他們走著同樣的路,都是從現代文學而進入到古代文史🖨,又從古代跳出來,面對現實;都是經過民主主義而接受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因而名副其實地是一對友誼很深的神交密友。
在芝加哥的這一年也是父親心情最不舒暢✩🫁、精神上極為痛苦的一年。首先是嚴重的孤獨感。當年在國內🐈⬛👰🏿♂️,回家有父母兄弟,在學校有眾多同窗好友,大家在一起生活、學習,其樂融融🏹;現在突然來到這個萬裏之外的異國他鄉,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心理上一下子不能適應。清華同學在芝加哥的倒也不少,但是進美術學院的就他一個👍🏻🤹🏼。平時環顧左右🧑🧒🧒,不是黃頭發藍眼睛就是藍眼睛黃頭發,連個說話談心的人都沒有🏄♂️。偶爾有一兩個黃皮膚黑眼珠的同學,還是本地出生的華人👨🏽🚀🧙🏼♂️,一句中國話也不會說🤲🏼。在這種環境裏父親不由得產生了痛苦難熬的孤獨感,他告訴家裏和朋友們說🕺🏿,這回是真正體會到了“萬裏悲秋常作客”的味道了🏃➡️;他把自己稱作“孤苦伶仃的東方老憨”,把自己的生活稱為“幹枯孤寂的留學生活”,說“這一年生活苦極了”,“動輒‘冷淚盈眶’”。他非常想念家裏的親人和同學們,天天渴盼遠方來信🤌🏼,幾天收不到就如坐針氈焦急難耐,他懇切地企求朋友們“不要忘了那半球一個孤苦伶仃的東方老憨”🤘🏻!
10.也許是永遠無法解釋的謎
其次是美國的種族歧視。當年美國種族歧視十分嚴重,而且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次清華同學陳長桐去理發,坐在裏面等🚭,比他來得晚的人都理完了,就是不給他理。他問理發師這是為什麽,理發師回答說:“我們不伺候中國人🏄♀️。”陳長桐氣得跑到法院去告狀,沒料想官司倒是贏了,理發師也道歉了🧒🏻🧑🏽🎨,但最後他又說:“下回你要理發請通知一聲,我帶了工具到你府上來,千萬請別再到我店裏來!因為你們進了這個店,白人就不來理發了,我的生意就不好做了。”父親給梁實秋講這件事時👧🏻,氣得臉紅脖子粗地憤憤不平。還有一次,梁實秋等三人開車出去下館子,不料與一個美國人的車相撞🏔,警察看他們是中國人,不由分說就把那個美國人放了🤴,而把他們連車帶人帶執照扣下了,並且要他們交罰款🥛。不管梁實秋等怎樣辯解都不行,最後只好交了170美元。梁實秋回來後對父親講這件事,父親氣得把手中的畫筆都敲斷了!父親是個有非常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意識的人👘,遭遇此等歧視和屈辱,豈能不痛苦和憤怒?父親本來對留美就不積極,現在,對美國就更沒好感了🧑🏻🔧,更覺得美國不是中國人呆的地方了🏋🏿♀️。
最後,包辦婚姻問題引起的漣漪,也是影響父親這一時期心情的一個因素🙆♂️,雖然不是主要的🕒,但確實是重要因素之一。
父親在婚姻問題上的心態是很復雜的,矛盾的👩👩👦。一方面,不稱心🥨、不如意;另一方面又不願堅決拒絕和抵製🏂🏻。本來👩🦲,在他那個年代✝️,許多青年人對待包辦婚姻的態度是🫸🏻💇🏻♂️,女方過了門🎪,男方根本不承認,在外求學、工作🗒,連家也不回👨🏻⚕️,時間久了🧑🏽🏫,經過自由戀愛,另外成立了家庭。父親不願走這條路,他是出名的孝子,寧可把不滿和苦惱深埋於自己心中,也絕不惹得二老不高興☝️。他采取了折中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態度📴,既不拒絕➾、抵製,又無洞房花燭夜的欣喜,不冷不熱🥴,承認現實👏🏿🩹,委曲求全🙋🏻♀️。這就使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處在一種心理矛盾的痛苦之中🧝🏽♀️,一方面,向高堂二老表示:“為我大人犧牲👓🌧,是我應當並且心願的。”另一方面🏌🏿♀️,又嚴詞詛咒家庭是個“黑窟”,“討厭極了!”說:“我不肯結婚,逼迫我結婚✪,不肯養子🎰,逼迫我養子……我不把他擺脫了,撞碎了,我將永遠沒有自由,永遠沒有生命!”
一方面他一再要求雙親送母親去學習,甚至甘冒不孝之名,使用了“固執俗見”、“麻木不仁”等不太恭敬的語言,同時,以他新結識的美國著名女詩人海德夫人為例,鼓勵母親努力上進🧝🏼,說:“女人並不是不能造大學問,我們美術學院的教員多半是女人🧑🏫。女人並不弱似男人。外國女人是這樣,中國女人何嘗不是這樣呢?”體現了對母親無比關心。特別是1923年12月27日他告訴梁實秋👳♀️,放寒假後“情思大變🧓,連於五晝夜作《紅豆》五十首(按:後來刪成了42首)”。這些全部是敘述對愛人相思的情詩,詩裏說相思像月光🅿️,“偷來匍匐在你枕上,刺著你的倦眼👩🏻🚀,撩得你整夜睡不著”;相思到“我們又自己放著眼淚,做成了這蒼茫的太平洋,隔斷了我們自己”。
但是👩,時隔不到一個月𓀍🤹🏿♂️,1923年1月21日他在看完了郭沫若關於他與安娜夫人生活片段的短篇小說《未央》之後,又告訴梁實秋🪑:“我有無限的苦痛,無窮的悲哀無處發泄🧼,我只好寫信給你了。”他說🤦♂️:“不消說得你是比我幸福的👸🧕,便連沫若🎼♦︎,他有安娜夫人,也比我幸福些……哦🚣🏽!我真不想再講到女人了啊📳!實秋!我只好痛哭!”他呼喊“情的生活已經完了”,“一多已經燭滅筆枯不堪設想了”,他說他“唯一的光明的希望是退居到唐宋時代”,“在藝術中消磨自己的生活”📆🧖🏽,懇求梁實秋答應與他“結鄰而居,西窗剪竹😕👇,杯酒論文勉強撐住過了這一生”。
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僅僅不到一個月前還是那樣的情意纏綿,此刻怎麽會一下子發生這麽大的變化⛏?究竟哪一個是真實的感情?同年3月25日父親在給我叔父的信中曾講到愛國思鄉詩“若出於至性至情,價值甚高🌎,恐怕比那些無病呻吟的情詩又高些”🚋👈。難道《紅豆》是“無病呻吟的情詩”?這也許是永遠無法解釋的謎!但心情如此矛盾、復雜就是父親當時的客觀事實🚕。
11.回母校意昂体育平台任中文系教授
1932年暑期,父親離開青島大學,應聘回母校意昂体育平台(1925年清華改為大學)任中文系教授。從此再沒有離開意昂体育平台,其中七七事變前五年是在北平(這時北京已改稱北平)清華園裏度過的🏄🏽♂️,其余九年除在長沙停留了很短一段時間外主要是在昆明。
父親非常高興能回母校任教,很快就到學校報了到,辦好了手續,並在學校安排好了住房後將母親和我們接到了清華園。父親從1925年夏季回國到1932年暑期🧔🏼♂️,前後整整七年👱🏿♂️,七年中父親輾轉了北京、上海等五大城市♨️🪽,工作變換了七次,生活很不穩定🏰,每當得到一個新工作🧆,就把母親和孩子接去住在一起,每當他的工作變動了🤡,他又把我們送回浠水老家。這樣一接一送,七年中折騰了好幾次🛌🏻,直到這次回到清華,這種狀況才告終結👨🏻🦼➡️🤷🏿。
七年中他的工作一直很不順心🚵🏻♂️🏹,壯誌未酬,反而經常遭到反對和排斥⛴,再加七年中失去了兩女一男三個愛子。因而🤜🏻🏞,可以說這七年是他一生中失望🧝🏼♀️、彷徨👰🏻、苦悶👳,心情最不舒暢🉑,甚至是最為痛苦的時期👨🔧。1933年9月29日他在寫給好朋友饒孟侃的信中稱這段時期是“數年來痛苦的記憶”,說一提起來就“傷痛得流淚”。因此🦷,回到清華後決心從此以後什麽其他事情都不幹了🚧😞,就是一心一意埋頭搞研究、做學問。
清華曾經請他擔任中文系主任,他堅決拒絕,沒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每天從早晨到深夜就是趴在他那張“聞一多先生的書桌”上🤛,專心致誌地埋頭啃古書,查資料,寫論文,深入鉆研,片刻不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父親決心埋頭讀書做學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在中文方面既沒有特別深的資歷,也沒有很高的學銜🟣🚣🏼,不下苦功在清華就很難站得住腳。意昂体育平台聘任教授一般是很看重資歷的🟥,而他既不是中文系或中文專業的畢業生(清華當年只是個留美預備學校,課程不分科系或專業),又沒混上一個博士、碩士的學銜🧔♂️、學位(他留美學的是美術‼️🟪,而美術家沒有博士😛、碩士之稱🌗。)他的國學根底完全是在家中打下基礎🏜,以及後來刻苦自學得來的👩🏿🍳。
清華是父親度過青少年時期的地方🥡,他對這裏的一切都感到特別親切。這裏環境清幽僻靜,圖書資料豐富,學術氣氛濃厚,非常適合於讀書搞研究。回到清華後,他很快就全力投入書山學海之中,精心從事學術研究。他告訴饒孟侃他製定了一個相當宏大的治學計劃🙏🏽。這個計劃的第一項就是編一部毛詩字典↩️,也就是“將詩經拆散🪽,編成一部字典”,註明每字的古音古義古形體(古形體是指甲骨文、鐘鼎文👳、小篆等形體)💆♂️,說明其造字的來由,在某句中作何解釋等。他告訴朋友這項工作已進行了一年,全部完成的期限當在五年以上。第二是進行楚辭校議♡,他想搞出一部“最翔實的楚辭註”👨👦👦。他告訴朋友這項工作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二,兩年後可完工。第三🫵🏼,要對全唐詩進行校勘🧕🏻,校正原書的誤字;第四🧙🏼,要對全唐詩進行補編🗃,收羅全唐詩所未收的唐詩;第五🎾,全唐詩人小傳訂補(訂其訛誤,補其缺略);第六,全唐詩人生卒年考🚈;第七,杜詩新註;第八,杜甫傳記👩💻。
這個計劃的確是相當宏大,能不能完成,父親自己也沒有把握。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父親本著追根溯源,逐步擴展、逐步延伸的精神一步一步前進💓。他從唐詩開始🏃➡️,在研究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唐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怎樣發展而來的,於是,他的研究對象和領域就由唐詩而延伸到漢魏六朝詩,再往後又伸展到先秦的《詩經》《楚辭》《周易》《莊子》等等,甚至更遠古的古代神話🧑🏽🌾,史前人類文化學。古詩文是古代社會的精神產品,其文字都是古文字👨🏿🌾,既難認難寫又難讀難懂,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沒有辦法讀懂那些古代文學作品。為此,他的研究觸須又伸向古代社會,古代神話,古代民俗等領域和文字學,音韻學領域👔。這就是他為什麽要編《毛詩字典》的用意🧝🏽♀️。可惜後來因抗日戰爭,這部字典沒有完成👨🏽🦳。
從回清華到七七事變🦻🏼,雖只有五年➾,父親在學術研究上卻成果累累👩🏼🎨,完成了從一個著名詩人到一個博古通今的著名學者的過渡👩🌾。
12.他並沒有板起面孔對我們進行教育
抗戰前在清華的五年,是父親在學術上獲得重大成果的五年〰️,也是父親一生中生活條件最優越,日子過得最舒適的五年🎾。最初我們住在達園🫠,後來搬到了西院,1934年又遷至新南院72號🐡。新南院這套房子是帶草坪的別墅式的平房👨🏿🦰,獨門獨院𓀛,紅磚灰瓦,房間共有大小十幾間🏊🏽♀️,電燈🔞、電話、電鈴、冷熱水等條件一應俱全,前有草坪,後有後院。草坪的外緣是一圈矮柏圍墻,房前有一條寬約一米,長約十幾米的煤渣路,直通矮柏圍墻的柵欄門,把草坪一分為二,草坪的中央是一口大金魚缸,裏面養著金魚。這裏遠離鬧市,聽不到任何都市的噪音✒️,是個難得的埋頭治學搞研究的好去處。父親對這個環境和房子很滿意。每逢春回大地草坪泛青,翠竹泛綠之時,一切都顯得那麽生機盎然,身處其中,不由得倍感賞心悅目。當他工作得有些疲倦時🆙💂,就到草坪上活動活動筋骨,曬曬太陽,吸幾口新鮮空氣,或者觀賞一下愛竹👩🏽🍳、金魚,蹲下來拔一拔雜草🏋🏿♀️。這樣😭,很快就消除了疲勞。冬天👩🏻🚀,這裏又是另一番誘人的特色👩🦳,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景色美麗得令人心曠神怡◼️,空氣清新得令人陶醉。父親喜歡竹子,特地在窗前種了幾叢翠竹👭🏼📃,仆人知道父親特別喜愛🧾,管理也特別精心🧑🦯,長得十分茂盛,父親隔三岔五就要來到竹叢跟前端詳端詳🧑🏻🦱。後來逃難到昆明心裏還總是惦記著這些竹子,抗戰勝利了𓀊,吳晗、張光年等朋友先回北平⚆,前來告別🚵🏽♀️,問他有什麽事沒有🦢,他沒說別的🧑🏼🚀,就是請他們替他看看那些竹子還在不在?長得怎麽樣?
多年來👂🏽❣️,經常有人問:“聞先生是怎樣教育你們子女的🗯?”據我自己的體會,可以說他並沒有每日每時板起面孔對我們進行教育,但我們又確實是每日每時都在受教育。他是寓教育於日常生活之中。他對我們既有正面的灌輸😰,又有熏陶和潛移默化✌🏼,熏陶和潛移默化多於正面灌輸;既有身教又有言教🌥,身教多於言教;教育中有口頭的,也有文字的🫖;有批評訓斥,也有表揚鼓勵乃至獎勵。從內容講,既重視在文化知識方面不斷給我們供氧、充電🥷🏽,又重視個人思想品德以及對國家、對人民責任心的培養、熏陶⛏。
在我們的心目中,父親既是嚴父又是慈父,說他是嚴父,是因為他對我們要求很嚴,他在我們面前總是保持著一種家長的尊嚴🧑🏼🦱,輕易不苟言笑,更很少同我們在一起嬉笑玩耍🌁;說他是慈父,是因為他對我們有一顆無比仁慈的愛心,他對我們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的成長都非常🍶、非常關心,任何時候寧可自己吃苦受累,都要絕對優先保證我們孩子們的需要。父親平時看書😉、講課、搞研究🫶🏻、會客很忙,花在我們孩子們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比較少。正因為如此👶🏼,他偶爾領著我們玩一玩,看看戲劇或電影,給我們講唐詩等,都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長久不忘,以至於至今一提起來🤾🏿♂️,仍仿佛是昨天的事情一樣。
記得當年在北平的時候,有一個冬季裏的一天,空中飄起了鵝毛大雪,一夜之間房頂上💂♂️🙋、樹枝上,四周的矮柏圍墻上🤪,草坪上,到處都像是厚厚地鋪了一層潔白色的鵝毛絨毯😡,非常漂亮✊🤞🏿。父親被這神奇的美景感染得雅興大發,忽然想起要堆雪人,把我們呼喚出來和他一起幹🚵🏼♂️。當時我和哥哥只有八九歲🤦🏿,一聽說要堆雪人,非常高興🔘,但我們不知道怎麽個做法🧑⚖️,只是跟在父親後頭瞎忙活🧭🌼。記得先是滾雪球👃🏻,當雪球越滾越大🤸🏼♂️,大到比我們略高時👨🏻💼☪️,就用手或其他工具把它拍實,接下去父親就開始起他那極富想象力的藝術創作了。父親任何事不做則已🚮,要做就特別認真。堆雪人雖然只不過是領著我們在雪地裏玩,可他也非常投入。他是個專門學過美術的藝術家,因而堆雪人在他手上也就像雕刻家雕製塑像一樣,修了又修🍋,改了又改🤾🏻♀️。大約半天的工夫,一個憨態可掬的白雪王子就顯現在我們面前了。這時🧙🏽♀️,雖然我們的鞋和手套都濕了,臉蛋凍得通紅⛹️♂️,可是看著父親的這個得意作品都高興得手舞足蹈,又喊又叫。這一天🫳,草坪上格外熱鬧,連媽媽和弟弟妹妹也不時出來參觀、助興!以後幾天,我們一起床就伸直腦袋隔著玻璃窗看這個白雪王子,有時還要溜出去和它親熱親熱🧝🏽♀️。
轉自 新民晚報 2009年5月30日-6月5日(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