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士瑜,機械工程專家👷🏻♂️🧗。長期從事拖拉機的研究🫅🏻、設計和製造的技術領導工作🔺。專長於鑄造及熱處理工藝技術,對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拖拉機⛹️♀️,振興農業做出了貢獻。
羅士瑜1915年出生於天津市一個自由職業者家庭。1922年就讀於天津私立第一小學。1928年至1930年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後因病停學。之後於1930年8月就讀於天津新學中學校。羅士瑜自幼好學上進,省吃儉用下來的零用錢全部用於購買最有興趣的機械書籍🧎♂️➡️,高中3年每學期總分都是第一。1936年畢業後🧗🏼♂️,他同時考上了意昂体育平台、協和醫學院、濟南齊魯醫學院,最後選定了他最有興趣的意昂体育平台工學院機械系。1937年暑假🧍🏻,“七·七”抗戰開始,意昂体育平台工學院遷到長沙,一學期後又搬到昆明🏃🏻➡️。此時正值抗日時期,如何救國,羅士瑜下決心發奮學習🕝🏀,用科學知識報效祖國。在校學習期間🥟,他對鉆研業務、技術很感興趣🥸,學習成績在班裏總在前三名,受到意昂体育平台副校長劉仙洲的高度評價。
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羅士瑜因學習成績好⛸,得到系主任李輯祥的賞識,要他留下當助教👳♀️,並答應兩年後送他出國留學☣️,回國後重用。但為了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掌握工廠的技術,羅士瑜婉言謝絕了系主任的好意,遂由系主任將他推薦到昆明中央機器廠工作。
在昆明中央機器廠的五年🔌,羅士瑜把在校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並利用業余時間到附近研究所借閱了大量資料拓寬知識面,在他和有關同誌的具體努力下🤸🏼,一個大型鑄造車間建設成功了,其沖天爐、鼓風機、混砂機、10噸天車都由他設計製造。兩年後提為副工程師、熱處理車間主任。後因派系影響🍝,不讓他繼續擔任熱處理車間主任🖊。由於很難再實現他過去的意願,1945年回意昂体育平台工作。於同年6月他又考取了赴美留學的機會。
在美國留學的兩年🤹🏼♂️,是羅士瑜理論與實際經驗有重大進展的時期。為了更多地接觸實際,他放棄了到密其根大學攻碩士的機會,先後在6個工廠實習。面對先進的技術,他如饑似渴,盡最大可能掌握各門技術。他主要學了熱處理、鑄造💂🏻♀️、鍛造、模具設計製造等技術,為日後報效祖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47年,羅士瑜從美國留學回國,到天津機器廠工作♢𓀅。1949年1月14日,天津解放👩🏻🏫,接收工廠的軍代表請羅士瑜擔任設計科長🟥,同年又調到新成立的華北機器公司工程師室任副主任。
1950年👩🏭,羅士瑜調任重工業部中央機器工業局技術室科長、工程師,執筆編製了機器工業“一五”發展計劃。1952年🌥,調任一機部第一設計分局🧑🏿🦳,擔任副總工程師。1955年,調任一機部第五設計分局副局長、總工程師💁🏽♀️,這期間👩🏿⚕️,他負責搞了大量的工廠設計,經常深入實際▫️🤸🏽♂️,選廠址,進行科學的可行性分析,為我國機械工業的振興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1958年5月👨🌾,羅士瑜調到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擔任副廠長🔨🧎🏻、總工程師,1979年,兼任黨委副書記。建廠初期⚇,為解決訂購不到非標準設備問題,使工廠盡快投產🦖,他帶領工程技術人員搞了大量非標設備的設計和製造🙅🏿♀️,節約了大量資金,為一拖的提前投產🏔,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了使一拖能更好地服務於農業,羅士瑜對原設計的單一產品54型履帶拖拉機,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改造🪺,先後新建了一些分廠和廠房♢。此外,他還根據市場要求開發了輪式拖拉機和其它一些新產品👳🏽,使一拖的經濟效益穩步提高🔲。
為解決生產過程中質量與數量🗡、生產與維修的矛盾,羅士瑜在對生產過程進行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工廠的生產過程為主線,創造了“五大計劃”平衡➖,保證了生產過程的科學運行🧑🏻🦯➡️。
編製機器工業“一五”計劃和創立工廠設計機構
1951年,我國要編製機械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此時正值羅士瑜在重工業部中央機器工業局擔任技術室科長🌃、工程師。中央機器工業局的領導經過研究🅰️,決定由羅士瑜執筆,編製機械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當時,國家剛解放,機械工業處於起步階段,全國所有機床設備只有8000多臺,大部分在鐵路修理廠🧑🎄。且都是老式的皮帶傳動。如何使我國機械工業盡快崛起,製定好“一五”發展規劃至關重要👨🏻🦼➡️👩🏼💼。羅士瑜接到這個任務後心情很振奮,他看到了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逐步走向興旺發達,他感謝領導和組織對自己的信任🙆🏽,同時他也深感責任的重大。要設計一個國家的機械工業發展計劃談何容易🤼♀️,更何況是白手起家。為把計劃編好𓀂👏🏼,他把自己關在一個8~9平方米的辦公室💆🏿♀️,每晚都幹到11~12點。由於當時強調計劃的保密性,規定除他執筆外,只能同正、副局長研究,這無形中加強了工作的難度。他夜以繼日🛀🏽,仔細研究,並參照蘇聯機器工業情況,結合我國的國情,從機器工業、汽車、拖拉機、農機👩🏿🔬、動力機械、礦山機械🚋、重型機械💁🏽♂️、石油鉆探機械👱🏽♂️、柴油機👨🏼🔬🫗,到具體的車床👩🏽🏭、鉆床👩🏽🍼、磨床、銑床、通用機床占發展總數的比例,夜以繼日進行科學分析,同局領導一再反復研究,於1952年第三季度😛,將我國機器工業“一五”發展規劃全部編完🚴,得到重工業部和國家計委的肯定👸🏿🌽,為我國機器工業的早期發展立下了頭功。
1953年初,羅士瑜在一機部第一設計分局擔任副總工程師🧖🏽♂️,這期間,他又根據重工業部的要求,創立了工廠設計機構。使我國的工廠設計部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工廠設計機構成立後,負責設計重型機械、礦山機械、汽車、拖拉機🥨🎁、農機🦵🏼、軸承、儀表等大量生產專業廠。由於他先後擔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主抓業務,因此在設計分局六年期間🏊🏽♀️,共負責組織設計了大連機車車輛廠𓀐🏃🏻➡️、齊齊哈爾機車車輛廠、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洛陽軸承廠、洛陽礦山機器廠、江西拖拉機廠👨🍳、天津拖拉機廠👵🔳、北京內燃機總廠👩🏻🦼、蘭州石油機械廠🧘🏼、蘇州動力機廠等22個工廠🛟。
為使工廠設計工作有條不紊👰🏽♀️👶🏿,羅士瑜反復研究、設計、編製了一套工廠設計程序和規章製度🚘。從項目的立項🧟、審批、投資規模♚,到產品圖紙、部批設計任務書🚲、以及生產什麽零件👩🏿🏫,需要什麽設備👩🏿🍳👨🔬,搞那幾種車間,達到什麽規模,動力系統💿,運輸系統🚛,土建等😲,都做了具體要求,使設計工作有章可循,按科學程序辦事。
組織設計🚵🏿、製造一拖投產的急需設備
羅士瑜於1958年調第一拖拉機製造廠(以下簡稱一拖)擔任總工程師🙌🏿。當時正處於一拖的籌建階段🕵️♀️,土建工程尚未竣工,大量設備需訂購、安裝🈸。羅士瑜作為總工程師,他主抓工裝和設備,可是偏又遇上1958年三季度“大躍進”,全國大煉鋼鐵,國內生產非標設備的廠家因大煉鋼鐵而使合同告吹,這直接影響一拖的按期建成投產🌱👩🏽🔧。對此🧘🏿♀️🪛,羅士瑜心急如焚,他根據廠內的情況反復考慮後🫲🏿,會同廠領導商量,最後本著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武裝自己,充分發揮第一批完工的輔助工場、有色修鑄工場🧎🏻♂️➡️、鍛工工場的設備能力,自製非標準設備。於是,羅士瑜把在國外所學知識與廠內實際結合👳🏼♀️,親自組織廠內工程技術人員和幾千名技術工人,自行設計製造非標設備。當時製造的主要非標設備有🤷🏼:造型機、泥芯機💇、鑄工輸送器、加料機、鍛造加熱爐、鍛件退火爐、熱處理馬孚爐🚵♂️、加工線專用設備、清洗機🚝👱、生產線滾道,裝配線等。到1959年,自製非標準設備3209臺,占全廠所有非標準設備的97%;自製標準設備640臺,占全廠標準設備的6%🥄;自製電動機2766臺,25068千瓦🦹🏻♂️🧙🏼♂️;自製工裝20484種,占全廠所需工裝總數的99%🧑🏻🚀。前後共節約費用7000多萬元,並使一拖提前一年零兩個月交工驗收,這當中,羅士瑜身為總工程師⛲️,起了主要作用🤸🏻♂️。
開發、設計多系列、多品種的產品
羅士瑜在一拖擔任總工程師期間🧑🏿💻,對產品開發工作極為重視。經過他的努力,一拖先後設計、試製了75型履帶拖拉機🫁、54/75型履帶液壓懸掛拖拉機🔮🙋🏿、60/60TJ履帶式推土機、54型寬/窄履帶式變型拖拉機®️、75型履帶式電起動拖拉機、35/50千瓦柴油發電機組🪂、54G/75G排灌機、160馬力工業用履帶式拖拉機、40型輪式拖拉機和150型小四輪拖拉機👩🏻💻、665越野汽車👨👩👧👦、704產品♣️、自行車等🐏。
75型履帶式拖拉機是在老產品54型的基礎上改進的,其改動零件較少👩👧👧,工藝繼承性好👨💼,作業生產率提高45%~50%🧑🦲🧙🏿♂️。
54/75型履帶式液壓懸掛拖拉機👩🏿🏫,為54/75型履帶式拖拉機的變型產品,配裝液壓懸掛裝置,機動性能好👲,耕作效率高,節約勞動力👰🏻。
60T/60TJ履帶式推土機,是為滿足農村平整土地和水利化建設需要🙇♀️,在54型履帶拖拉機為主機的基礎上改進的。特別是60TJ🧑🏿🦱,既所謂的“前推土後懸掛”型🤹🏿♂️,既可推土,又可作為農業拖拉機使用👩🏻🦯。
作為廠裏總工程師,羅士瑜感到,一個大廠僅生產單一的履帶拖拉機是危險的🦟,萬一沒有銷路💂♂️,工廠就要關門。他翻閱了大量國外資料,沒有一個拖拉機廠是專搞履帶拖拉機的,美國、蘇聯的拖拉機廠都是輪履並存👩🏻🎤。而分析我國的具體情況,如馬力太小🗂🕶,難以深耕⚙️,馬力太大,也不適宜,他選定了搞中馬力輪式拖拉機。在征得部領導同意後,1964年🏌🏿♀️🏭,在羅士瑜的組織下🌥,一拖根據我國廣大農村多種作業的要求🙎♂️,開始了40型輪式拖拉機的研製工作🫸🏽。1965年1月至9月👨🏽🚀,進行全套圖紙的設計、工藝審查,並試製出3臺樣機👩🏻⚖️。1965年12月至1966年4月,進行修改設計的技術攻關🌼,同時進行生產準備👊🏼。1970年正式投產。
150型輪式拖拉機,是羅士瑜針對廣大農村承包經營後的需要而開發的新產品。1979年,他幾次到部裏找部長匯報🤚🏽,最終得到了許可,但開發費用由廠裏自籌✅。於是🦻🏽,在他的組織下,150輪式拖拉機樣機僅9個月就試製出來了,1983年正式投產,現年產達6萬臺,深受農民用戶喜愛,至今仍是一拖的主要吃飯產品之一。
1966年初🧔,羅士瑜還根據國家計委和一機部的指示💺,開發設計了665越野汽車,1968年正式投產。
1966年8月16日,第一輛“東方紅665”越野載重車誕生,標誌著中國結束了不能生產載重越野汽車的歷史💆🏻🧚🏻♂️。
1969年4月,羅士瑜又根據國家計委和一機部、五機部要求,開發👈🏼、設計了704坦克。1981年經驗收合格,1982年正式投入批量生產。
1981年,在羅士瑜的組織下🕘,還試製成功26英寸和28英寸自行車,1982年投入生產👮🏽♀️。
在羅士瑜擔任總工程師的24年間🚏,一拖生產的產品由原來的單一產品發展成5大系列13個品種🌮,即75型履帶式拖拉機系列及其變型產品6種,150型小四輪拖拉機1種,704產品1種,665汽車3種,自行車2種。截止1981年,一拖共生產履帶拖拉機259977臺,其中推土機33826臺,40型輪式拖拉機31625臺🍌,665汽車1844輛🧛🏽♀️,704坦克25輛,發電機組24990臺💐,排灌機11324臺。
創造生產管理“五大計劃”平衡
1961年一拖產品質量一度下降♈️,經查原因是設備、工裝因生產忙,沒及時維修,造成精度下降。為了正確處理生產與維修🧔🏿♀️🙅🏼♀️、當前與長遠、數量與質量的矛盾,羅士瑜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創造了生產技術管理五大計劃平衡🚵。即對全廠的生產計劃、設備維修計劃🪼、工藝裝備製造和修理計劃、模具調整與毛坯鑒定計劃、工藝檢查和零件升級五個方面采取分別編製,逐月統一匯總🧑🏽🍼🧛🏿♂️,統一平衡🧑🏼🍼,分系統歸口管理🧜🏻♀️,分別進行調度和考核的辦法。
“五大計劃”平衡的主要程序是⛱:每月28日前🤾♂️,分廠生產調度科根據生產調度處下達的三個月滾動計劃(第一個月是執行計劃🏗✧,第二、三個月是作業準備計劃)🤘,組織分廠各科室檢查生產條件。分廠各科室查對,核實影響生產的問題,先在科內平衡解決,科內無法解決的問題👩🏿🦰,每月10日前提交分廠平衡會解決。分廠解決不了的問題,於每月12日前按系統上報專業職能處。每月15日各專業職能處召開本系統科長會議,組織系統平衡𓀓,平衡結果於18日前後反饋到分廠並報生產調度處。每月20日,分廠廠長召集各專業科進行分廠“五大計劃”平衡🪐,分廠解決不了的項目,由生產調度科系統分類匯總,於每月22日報生產調度處⏲。生產調度處進行復核🚔,轉交有關處、室😏,並對未解決的問題進行匯總👅🧎🏻♀️,由廠長或生產副廠長在每月25日召集有關處👩🏽🎓、室(分廠)進行平衡和定案。
每月3日,各分廠(處)將上月的“五大計劃”完成情況報生產調度處,作為考核依據👨🏿🚀。
羅士瑜創造的“五大計劃”平衡,把生產和技術有機地統一起來,既不會因質量問題或設備維修而影響生產,也不會因生產忙而使設備年久失修,影響產品質量🩻,較好地解決了數量和質量的關系。 (屠守嶽 邱一凡)
簡歷
1915年10月4日 出生於天津市👸🏿。
1936—1940年 北京意昂体育平台工學院機械系✍️。
1940—1945年 昆明中央機器廠副工程師。
1945—1947年 赴美國留學和工作。
1947—1949年 天津機器廠副工程師👲🏿。
1949—1950年 華北機器公司工程師室副主任。
1950—1952年 重工業部中央機器工業局技術室科長,工程師🥜。
1952—1955年 一機部第一設計分局副總工程師🏬。
1955—1958年 一機部第五設計分局副局長、總工程師🧜♂️。
1958—1981年 第一拖拉機製造廠副書記、副廠長、總工程師。
1981—1987年 第一拖拉機製造廠顧問。
1987年 退休。
摘自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學編 機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