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我永遠的老師——何澤慧先生

2009-09-11 |

作者: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馬宇蒨

何澤慧院士

何澤慧,核物理學家。原籍山西靈石🗒,生於江蘇蘇州🙋🏿‍♂️。193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𓀍。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K.W.I)核物理研究所期間,首先發現並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與合作者首先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建國初期,與合作者自立更生研製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建設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高空氣球、開展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6年意昂体育平台畢業留影💇🏼‍♀️。前排右2為何澤慧,後排左1為錢三強

我與何澤慧老師的直接接觸始於三十多年前,上世紀70年代,我已經記不清是在哪一年了👉🏼。1974年我因高能物理上馬從甘肅的長慶油田調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開始從事接近我專業學科的科研工作。那時我已30歲,從事宇宙線學科的科研工作才剛剛開始👩🏽‍🔬,我滿腔熱情🪐,尋求著一個盡快切入的方式🤽🏻‍♀️,以彌補歲月帶給我的延遲🧒🏻。

1976年我接了一個太陽耀斑X射線觀測的任務,並初次接觸到宇宙伽馬暴的研究課題🦵🏽。1976年四人幫打倒以後不久,百廢待興,迎來了1977年國家規劃自然科學發展的春天,宇宙線室也不例外👷🏻‍♀️,規劃著新的宇宙線天體物理的發展方向。當時何澤慧先生任高能所副所長,我不記得是一個什麽樣的機會認識了何澤慧先生,什麽時候一個什麽樣的具體任務--是因為76年的任務,還是因為77年的學科規劃--必須要到圖書館查閱文獻,何先生先帶著我到了小小的高能所圖書館🫴🏼,然後又約我去中關村的中科院圖書館。兩天後,我騎著自行車到了院圖書館🙆🏻👨‍🚀,何先生已在那裏等我,她帶著我把圖書館的期刊🥹、過刊🕵🏽‍♂️、圖書、資料等一間一間、樓上樓下地走了一遍,她告訴我如何查閱圖書資料🤱🏿,那些我們常用的雜誌在什麽地方。我們在天文和天體物理期刊那裏停的時間最長。從那以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進圖書館、查資料成為我科研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何先生站在院圖現刊室外搭著我的肩膀給我介紹情況的那一幕永遠成為一個定格,只要想起這件事,腦中便會重現當時的影像。

何先生曾經是高能所圖書館購書的義務咨詢員,她對圖書的熟悉和熱愛,非一般人可比👨🏻‍🦰。她家不大的房間裏🕴🏼,一面墻都是圖書,有更好的房子分給她,她不去,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她怕把她的書搞亂了,我認識她至今的三十多年內,她從未搬過家👦🏿🧑🏻‍🏫。她曾放了許多科技書在宇宙線室的天體樓裏,我們室原來曾開出一個小小的藏書室,因為種種原因不能維持😸,她為此對我很不滿意🏄‍♀️🧜🏻‍♀️,提出了批評🍑,她把她的科技藏書全部、無條件地贈送給了科大研究生院圖書館。如果說藏書、買書是為了讀👮🏼‍♀️,這個道理人人皆知,但是保存書籍資料是為了備查的,未必都能像何先生那樣重視和堅持。受何先生的影響🧑‍🔬,我知道書的價值👱‍♀️,所以我們曾開放藏書室🕞,允許室裏的科研人員任意選取,因此,有些當時藏書室的書🚍🫲,至今還能從各個科研組辦公室的書架上看到。

  永遠的熱情

何先生對科研工作和從事科研工作的年輕人,有一種永遠的熱情。現在才想明白,我認識她的時候🤹🏼‍♀️,她已經年過六十🤴🏿,不可能在科研的第一線🚶‍♀️,然而她對宇宙線室的發展和支持卻是始終如一,傾註了極大的熱情。在我腦海中可以復現的另一個定格畫面是我們最開始在香河發放氣球時她幾乎每場必到的場景😦。她積極參加所有相關的學術活動。1996年全國宇宙線會放在雲南大理召開🤖,那次會議是我國宇宙線研究領域所有老工作人員到得最多𓀋、最齊的一年❣️。其間,何先生多次提出要去東川看一看當年的宇宙線觀測站,要去參觀雲南大學與香港大學合作的梁王山宇宙線觀測站。後因我們大家擔心她年事已高👳🏽,一再勸阻🟤,她拗不過大家🧗,才不得不放棄👥。

  永遠的童心

何先生的童心是出名的🧑🏽‍🍳,所裏認識她的人從不同事情、不同角度都能體會到她的執著♿️,簡單和快樂💂🏿‍♀️。她想做的事🚴🏽‍♀️,很是執著,她不願做的事,有時甚至是很固執,八抬大轎也請不動🏌️‍♂️;她的生活極其簡單和樸素,然而她十分快樂,與她在一起的人都可受到她的這份快樂的感染🏄🏿‍♂️👎🏽。我想這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她的童心,一位科學家對待生活和科學問題的一顆永遠不老的童心。

2000年的秋冬,我們陪同何澤慧先生一起去酒泉發射場基地,那時神舟2號飛船正在做發射前的最後準備🕉。在那裏從她與發射場的司令員的對話中🙎🏽‍♀️,我才知道🙋,何澤慧先生曾提出要作宇航員,她說自己個子小,符合作宇航員的條件。這個話題在那兩天不止一次提起過👨🏻‍🦼‍➡️✴️,為此司令員們還答應安排她去參觀一下宇航員們受訓練的地方💽。我們大家都把這當作說著玩兒的🫒。後來我和她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勸她不要再提此事😵‍💫,我說何先生你真是有這想法嗎,這是不可能的🫃,她說🏄‍♂️,為什麽不可能🧜‍♂️,我說這太危險了🫅,您這麽大歲數了,不會讓你去的。她說,不是有危險嗎🛁?正因為我歲數大了,我去做這個實驗才更合適。我立刻語塞無言,何先生的童心裏還包含著她對生命的理念。

1996年🤷🏽,我們在大理開宇宙線會時曾遊蒼山,室裏一位年輕人在山上為她找到一根樹棍作拐杖,樹棍長短粗細都像一根拐杖,沒有手把,但當時很有用🫳🏿,她很喜歡那拐杖,回北京時她要帶走它👨🏽,留個紀念。但是到了昆明的飛機場😧,這根拐杖不能隨身帶🦻🏿,解釋是,拐杖可以隨身帶,棍子不可以。我再三解釋老太太正拄在手上,一樣的大小粗細🙎🏼‍♂️,為什麽就不能當作一根拐杖放行🐤?但還是不行🙎🏿。何先生不放棄,我硬是加辦了托運手續,把這棍子托運到北京🤾🏿‍♀️💇🏼‍♀️,這是我有生以來托運過的最輕最小的"行李",何先生在機場的固執📝,和辦托運時工作人員的不解的表情,也在我的大腦中形成了活動影像的定格👩🏻‍🏭。到北京後📂,何先生在行李大廳一直等⛹🏻‍♀️,直到那根帶著行李標簽的"棍子"出現在傳送帶上才拿上離開。我問何先生為什麽?何先生說,他們不讓帶,我就非要帶👰,看他們給不給我運過來🌬。…我終於明白了何先生的童心,原來較勁的地方已經不是這棍子本身了。

永遠是普通一員

何先生的童心🤷🏻,起源於她把自己看作普通人的理念♡。在旁人的眼裏,何澤慧先生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一名有突出成就的大科學家👨🏽‍🎤,然而何先生自己不,不論是在科研活動中,還是在生活中👩🏿‍⚕️,她永遠把自己當作普通一員🙅🏻‍♀️🤽🏻‍♀️。她可以在春節期間自己乘公共汽車來所裏上班🧝🏼‍♂️👷🏿‍♀️,而且說她年輕時當過排球運動員,不怕摔跤;也可以應基地普通戰士的要求與他們合影;也可以在不知姓名的學術同行要求她在帶來的卡片上簽名留念。然而誰要是說因為她是大科學家、重要人物而請求她簽名或合影,那就絕對會碰釘子☁️,不管這位提要求的人是年輕的導遊小姐,展覽室的講解員,還是研究教授👮🏿、部門負責人🧤。在基地展館的簽名簿上留名🪅,就碰到了這樣的問題🔪,結果是我們同去的人都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才解決了問題。

所辦公室的女孩子們很願意陪她一起參加外地的學術會議📷,然而從沒有人得到過機會,她總是能找到所裏的參會者一同前往✪,有時甚至是外單位的參會者,而且她總是要求乘坐與大家一樣的交通工具🍻。1996年的那次宇宙線會,她就是與我們一起坐著夜間長途臥鋪汽車從昆明去的大理,那是老式的像解放牌汽車那樣的長途載客車改裝的,兩個人的鋪位可以連在一起,每人的空間就剛剛像肩膀那麽寬,一路顛過去,就連我這個剛過50歲的人都感到很不舒服🧴,已經八十出頭的何先生絲毫沒有埋怨,還美美地睡了一覺。我們在到達昆明後,曾有人提醒我,為什麽不把何澤慧院士來昆明和大理的事向雲南省有關部門報,至少可以解決她的接待和用車問題🎅🏽。然而當時我完全沒往那兒想過,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何先生的普通一兵的姿態🎎,以至於忽視了可以為她爭取到更好照顧的可能👰‍♂️。

如今,何澤慧先生已有95周歲高齡🈷️,而且她那不怕摔跤的紀錄已被打破。我有機會在60周年國慶之際,把今年在祝賀她生日時的撰文作了少許補充,希望通過生活工作中的若幹小事,表達我們對何先生的敬意👳🏼。何澤慧先生是我永遠的老師,過去💂🏻,現在,將來,一日為師,終生為師❗️👵🏽。祝老人幸福,健康,長壽。

轉自 新華網 2009年9月5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