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
著名物理學家何祚庥🛃、周光召等出自他的門下
他從事教學工作60余年📍,桃李滿天下🤾🏼♀️。他為把一生獻給教育事業感到欣慰,常常自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他畢生從事物理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為國家培養了30多名研究生,包括著名的物理學家何祚庥、周光召等🧑🏿💼👮。他不僅是我國老一輩著名物理學家,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結晶學學者”。1992年10月♾,國家人事部授予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他就是——撫州宜黃人余瑞璜。
余瑞璜👉🏿🏗,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曾任吉林大學物理系教授、第一系主任、名譽系主任,兼任校自然科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吉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和民盟吉林省委副主任等職🫒。
余瑞璜1906年出生於宜黃縣一個鄉村農民家庭,父親以教私塾為業🈴,母親出自名門閨秀。他一歲時喪父🚭,母親挑起了全家生活和教養子女的重擔,同時也是余瑞璜的啟蒙老師🏟。從余瑞璜四五歲時開始,母親教他背誦古詩🧖🏽♂️,給他講述歷史故事,在他幼小的心靈裏播灑了求知和愛國的種子。在小學裏,數學老師給他打下了良好的數學基礎,並培養了他刻苦鉆研的精神👰♀️,為他以後從事科學事業墊下了第一塊基石🧑🏻🦯。12歲🤞🏿,余瑞璜考取省立第三師範,該校物理老師的生動教學🧑🍼↖️,深深吸引了他📵。1925年考入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前身)物理系後,原來一直名列前茅的他,一下子變為成績平平的普通生。可他卻不甘居中遊,采取“笨鳥先飛”的辦法,利用暑假“加油”,終於在192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學士學位🪙。
1930年,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推薦余瑞璜到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任教。他在清華邁出了教育和科研的第一步🪗,試製了一臺二象靜電儀🧚🏿♀️,其靈敏度可測出3個電子;接著製作了中國第一臺蓋革計數器,用以做鐳的鉛吸收率實驗🙇🏻🎱。1932年發表了第一篇學術論文《關於氬的X射線的吸收與散射》,不久即被康普頓教授在《X射線的理論與實驗》一文中所引用🍘。1934年,他本想在核物理方面進行深入學習♏️,但當時正值日本侵略軍占領我國東北三省🤰🏿,為了抗日救國,他決定改學X光晶體學🦶☝️,以適應發展國家急需的科技領域的需要🚵🏻♀️。
1935年🤦🏻,余瑞璜考取公費留英,經吳有訓介紹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系。在諾貝爾獎獲得者、X光晶體結構創始人布拉格教授的指導下,余瑞璜改進了擺動晶體X射線譜儀的擺輪設計,並創造性地用從晶體的傅氏(裏葉)綜合圖減速去溴原子的衍射消除“鬼影”來確定溴原子坐標的新方法,完成了博士論文和答辯,受到導師布拉格和歐文教授的贊賞。1937年獲理學博士學位後⏭,他於次年在英國北威爾士大學物理系和伯明翰大學冶金系學習和從事科研。1939年,不顧個人安危👩🏿✈️,余瑞璜毅然攜妻兒返回祖國🫣,在西南聯大籌建意昂体育平台金屬研究所和從事教學。1942年,提出了“晶體分析X光數據的新綜合法”和一種“由相對X光強度資料確定絕對強度”而不需實驗工作的方法,引起國際晶體學界極大反響。美國芝加哥大學李普森教授稱他“開辟了強度統計學整個科學項目”➡️,麻省理工學院伯爾吉教授在《晶體結構分析》經典著作中♻,全文引用了他的“新綜合法”⏏️。1946年,余瑞璜隨意昂体育平台返回北京任物理系教授❇️。1948年8月,他接受美國國務院福爾布瑞特基金中美交換教授講座的邀請,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講學和研究。途經加州理工學院時,他接受了美國著名化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加州理工學院教授L·鮑林的建議👨🦼,留下進行短期研究工作。1949年7月🧑🏻🎓,輾轉回到了解放後的北京,任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教授。
新中國建立後👨🏻🦱,他與冶金部副部長陸達一起籌建中國金屬學會,建議在各大工廠建立X光化學分析和金相實驗室,並將自己最優秀的學生陳篪🤵🏽♀️、胡玉和、姚衛薰等人推薦到鞍鋼工作🐆。1952年🥢,全國院校調整🔰🦄,他抱著為新中國東北重工業基地培養人才的願望,主動要求到長春🏙🌰,創建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物理系和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在這裏,余瑞璜建立了國內一流的實驗室👩🏻🦼➡️、資料室和物理系的機械加工廠😀,廣泛為科研👩🏻🎨、教學和生產服務,這也是他的一個獨創🚂。他試製成功醫用X光管,填補了國內空白🦕,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慰問。正是在他和霍秉權🧗🏻♀️🪪、鄭建宣、朱光亞、吳式樞🕺🏼、苟清泉等以及全系師生員工的努力下,使吉林大學物理系在國內頗有聲望💮。
1955年,余瑞璜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60年,他創建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與X射線晶體學研究室🫓,著手“固體與分子經驗電子理論”研究。1964年,在他指導下製成中國第一臺細聚焦X光機。1978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固體與分子經驗電子理論》♢,提出“四個假定和一個健距差(BLD)分析法”🏐,並在1984年德國召開的“金屬與合金國際會議”上列為第一篇報告🙋🏻♀️。這一理論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關心和進一步探索,成為固體理論一個新的有希望的方向。
1997年5月19日🧝🏿,余瑞璜與世長辭,享年91歲⛓️💥。(段紹鎰 整理)
轉自 撫州日報 2009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