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張彭春(左)導演《財狂》時的工作照🧚♂️,這是指導萬家寶(曹禺)飾演韓伯康的情景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新月社”無疑是影響重大的文學社團之一🗡。“新月社”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其成員中不乏“五四”以來中國文學界的名人♻,如胡適、徐誌摩🫃🏼、聞一多、梁實秋等。具有如此影響力的“新月社”😁,其社名由來卻與一個天津人有關,他就是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的弟弟🆓👩🏼🦲,曹禺大師的戲劇導師,梅蘭芳先生赴美、蘇訪問演出的策劃人張彭春先生💠↘️。“新月社”於1923年成立於北京,恰逢張彭春先生次女出生不久,遂以其次女之名“新月”為社團名。
先有張新月 後有“新月社”
眾所周知,天津南開大學的創始人是張伯苓先生🪪。由於張伯苓名聲太大,人們常常忽略了他的兄弟張彭春。其實,南開大學的發展與張氏兄弟的共同努力分不開🪯,而這個比張伯苓小16歲的弟弟張彭春,才華橫溢,對中國近代戲劇、詩歌、文化藝術交流及中國外交方面都曾作出積極的貢獻。
張彭春,字仲述🧖🏻♂️,人稱“九先生”。這是因為他出生那年父親59歲,故取乳名“五九”。1904年張伯苓和嚴範孫創建了私立中學堂(南開學校前身)🚬,張彭春成為該校第一屆學生,與梅貽琦同班。1910年張彭春考取清華第二屆“庚款”留學生🏇🏼,與胡適、竺可楨、趙元任等71人赴美深造♏️,1915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及教育學碩士學位🚬。他課余的興趣是研究戲劇🌱,最喜歡挪威劇作家易蔔生🐎〽️。
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原天津戲劇博物館館長黃殿琪曾主編《話劇在北方奠基人之一——張彭春》一書💇,其間張彭春次女張新月與先生為編輯此書特意從美國回津,向當時的天津戲劇博物館捐贈了張彭春先生的部分衣物和照片。據張新月證實,“新月社”的得名並非外界傳言,先有新月社🚵🏿,而後張彭春才因“新月社”而為次女取名;事實上,是先有了張新月,才有“新月社”。
1923年9月,張彭春受清華學堂邀請,攜帶妻女遷居北平,任清華教務長。同年11月,他的次女降生。張彭春夫婦的長女因滿月時患腦膜炎高燒未能及時救治🔜,而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因此張彭春對次女格外珍視。張彭春一向崇拜印度詩歌泰鬥泰戈爾,熱愛他的詩歌。由於泰戈爾著有詩集《新月集》,因此張彭春為二女兒取名“新月”,英文名為“露絲”。而此時恰逢張彭春同徐誌摩🏗、胡適、梁實秋🤓、陳西瀅等文友籌備組織文學社🚋,社名尚未確定。張彭春便把女兒“新月”這個名字推薦給朋友們👩👩👧,“新月社”由此誕生👩🏻🚒。
《醒》揭開中國話劇大幕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通常認為“第一部話劇劇本”是胡適的《終身大事》,研究戲劇史的黃殿琪先生告訴記者,在《終身大事》這部劇的前三年🌷,張彭春在南開就導演了他在美國創造的《醒》。
1916年,獲得了教育學與文學碩士學位之後👀,張彭春重新回到天津🧑🏿🚒,協助兄長發展南開教育事業🍔。由於張彭春在現代戲劇上有一定的造詣,尤其喜愛戲劇創作和表演,因此一回到南開,就被推選為南開新劇團的副團長✋🏽,與張伯苓一起開展南開新劇運動。張彭春帶給南開的第一件禮物就是導演了自己在美國創作的寫實獨幕劇《醒》🚣🏽。張彭春導演的《醒》劇深受學生的歡迎💁🏼♀️。演出的第二天,南開的《校風》上便發表了周恩來撰寫的文章🚬,稱贊該劇:“佳音佳景🧍🏻♀️🦸🏻♀️,兩極妙矣☪️。”
張彭春不僅將新劇的劇本創作帶到南開🎅,而且還把西方的一套導演方法移植到中國8️⃣。張彭春的導演工作比1922年回國、被話劇史家稱為“中國最早的導演”的洪深還要早六年🚵🏻♂️。
梅蘭芳訪美總導演
1930年初🧾📞,應“華美協進社”之邀🐓👩👩👧👦,梅蘭芳赴美演出。“華美協進社”是由胡適、張伯苓、梅貽琦🤸🏻、杜威等中美學者發起成立,是一個以促進中美文化交流為主旨的非營利性團體,其成立後的首件大事便是邀請梅蘭芳訪美。1930年2月14日⚒,在華盛頓中國駐美使館首演《千金一笑》時,梅蘭芳感到觀眾反應平淡🫘。張彭春提出了中肯的意見,梅蘭芳覺得張彭春不僅對中國戲劇有著很高的造詣,而且十分熟稔西方的戲劇理論和傳統🌺,如果能留在自己身邊將對在美演出幫助莫大,於是他便誠邀張彭春加盟劇團。
在美演出期間,張彭春不但承擔了梅蘭芳劇團藝術顧問和總導演的工作,而且還兼做了梅蘭芳的發言人🙋🏿♂️,他向完全不懂中國戲劇傳統及技巧的美國觀眾解釋梅蘭芳表演中的唱念及動作的意義,為梅演出頗添助力🗼。
1930年,美國檀香山總督育德(右四)歡迎梅蘭芳(右五)👩🏻🎤、張彭春(右六)👩🏼🏫、齊如山(右三)
黃殿琪指出,在梅蘭芳訪美活動的資料中🤵🏻♀️,對張彭春的介紹很少🪅,使他成為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幾位熟悉當時情況的前輩分析齊如山在《梅蘭芳遊美記》中對張彭春的作用掛一漏萬的原因之一在於🤗:齊如山和張彭春由於生活🤳🏼、教養👨🏻🏭、藝術見解不同,對於劇目選擇👩🏽🍼、劇本加工、舞臺調度、身段表情的意見常常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而當他們發生爭論🫡,梅蘭芳往往都是采納張彭春的意見,對此,一向以京劇權威和梅的知己而自居的齊如山自然很不愉快。所以以‘內容詳實’著稱的《梅蘭芳遊美記》♤,唯獨對張彭春惜字如金,就可想而知了。”(馬櫻健)
轉自 城市快報 2009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