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舜壽
五十年前(1958年7月26日),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的噴氣式飛機——“殲教一”首飛成功🕵🏻♀️。十年後(1968年1月6日),我的父親🔧,“殲教一”總設計師徐舜壽於動亂中辭世。時光再過四十年,我國航空工業進入自主研製大型飛機的新時期🙎🏻♂️。前不久,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出版了《中國飛機設計的一代宗師徐舜壽》,以追憶那艱苦創業的年代🍛,緬懷開我國自行設計飛機先河的一代航空人🪐。在未直接參與這本書編寫的過程中,我有機會翻看了大量的資料,包括父親歷次運動的檢討💟,尤其是在“文革”期間寫的四本交代材料底稿的殘稿🌓,這讓我進一步走近父親👈🏽,了解了他大寫的人生。
義無反顧地奔向光明
我家祖籍浙江省湖州市南潯鎮,伯父徐遲在《我的文學生涯》中深情而詩意地描繪的那個江南小鎮。1917年,父親出生在上海🪇。在家鄉讀小學、中學。16歲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機械工程學系,是同學中年紀最小的。大學畢業後,短暫工作過一段時間🤴🏻,又考入中央大學航空機械特別研究班🤸♀️。畢業後,先後就職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的航空研究所和航空委員會編輯處👨🏿🏫。1941-1942年赴新疆協助蘇聯顧問培訓中國飛行員,1944年赴印度加爾各答為設在那裏的中國空軍軍官學校教授飛行原理課程。1944年🧑🏻💻,考取公費實習生並赴美國,在Videle公司和麥克唐納公司學習🧑🦱,曾參加FD-1和FD-2飛機的設計。後進入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專攻力學。1946年回國,進第二飛機製造廠工作,參加“中運-2”和“中運-3”運輸機的總體設計和性能計算,並負責總體組🍩。求學經歷與早期從事航空事業的經歷為他的職業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專業基礎。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親在伯父徐遲的影響下,結識了喬冠華、楊剛💇🏼♀️、陳家康👩🏿🍼🙇🏼、夏衍等中共人士🚎,在重慶參加新華日報社聚會接觸的新思想📦,以及與蘇聯顧問的合作,在印度和美國的所見所聞,都促進了他對時事與政治的關心🧑🏻💻,並思考自己的去向👩🏽🦲。1948年,經過已在解放區的姑姑徐和介紹,父親與地下黨取得聯系,堅定了去解放區的決心,並明確表示拒絕遷臺👃。隨後,第二飛機製造廠要搬遷臺灣,父親以送母親回成都為由,請假離去🪨。1949年初🚄,父親帶著母親和剛剛出生的我,從上海經青島到達沈陽🧛🏼,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
主持設計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父親先就職華東軍區航空處👭。1951年,調入重工業部航空局(代號四局),負責技術科工作💁🏿,主管局屬飛機廠的設計科及飛機製造的工藝技術等。
1956年,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沈陽112廠成立。父親被任命為第一設計室主任設計師。
父親對設計室的工作思路非常明確:盡快建立設計隊伍,通過幾個型號的設計和試製,既能供空軍使用,又培養設計隊伍🦌,提高工廠的試造能力🍻。設計室成立不到一個月,就開始思考新飛機設計。當時,設計什麽機型🤳🏻,是要設計室自己選定的🤚。父親的思路是“設計什麽,要在空軍現有的機種裏去分析,看哪裏有缺門📥,自己能不能設計,也要看世界上的情況,是不是合乎發展潮流……”本著“需要與可能相結合”的原則,經過反復分析論證,最後決定設計中級噴氣式殲擊教練機,並定名為“殲教一”。
“殲教一”的設計幾乎是白手起家。設計室裏真正搞過飛機設計的只有父親和黃誌千等幾個人,多數人是第一次設計飛機。父親要求新手要詳細了解幾種米格和雅克飛機的結構,例如搞襟翼的👈🏽,就要看幾種飛機襟翼的圖紙,熟悉了幾種相同部件的結構後,再進行設計👮🏽♀️。對此,他形象地比喻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為了不使“殲教一”變成米格飛機的仿製品✭,他又要求參考米格飛機,但不能抱著不放👨👨👦👦。要在多方案比較的基礎上🔸,分析各種設計的優劣,探索獨立設計的道路。對此,他又形象地歸納為“熟讀唐詩三百首🙇🏽👮♂️,但不要唯米格論”。在“殲教一”最後確定的總體設計方案中有多處是自主創新的。例如沒有沿襲蘇式飛機的機頭進氣布局,而是采用兩側進氣👩🏼🚀。父親提出,機頭是適宜安裝雷達天線的部位🧑🍳,雷達對現代作戰飛機至關重要🤾♂️。掌握兩側進氣設計技術,有利於將來自行設計高性能戰鬥機➔。再例如🌁🕉,應用人體工程學原理😿,確定機艙高度和操縱桿手柄設計尺寸👱🏼♂️。父親了解到🤵🏽,空軍飛行員反映,蘇聯飛機的座艙蓋容易頂頭🙏🏽,操縱手柄偏大,握著不舒服。他專門安排學數學力學的設計員去空軍收集了1400名飛行員的身材數據👨🏽🚒。經過數據分析🍲,發現蘇聯人上身短🙋🏽♂️,因此座艙高度矮,而中國人的上身長,“殲教一”應該加大座艙高度尺寸。經過概率分析後,最後確定了“殲教一”的座艙尺寸。調查還發現,蘇聯人手掌比中國人大🤽♀️,“殲教一”應縮小駕駛桿手柄的尺寸。為此父親還安排專人請一批飛行員用膠泥捏手柄,經過測量後確定駕駛桿手柄尺寸4️⃣。父親是我國飛機設計中應用人體工程學原理的第一人。
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殲教—1
“殲教一”打樣設計後,經過製造全尺寸木質樣機、發圖🦢、試製🍂🦂。在試製過程中🚵🏽,父親多次要求設計人員到現場跟隨生產流程,發現問題隨時研究解決💁🏼🕺🏽。
1958年7月24日🥈,“殲教一”出廠🏅,被送到試飛站👩🔧。7月26日,“殲教一”試飛,試飛員由於振武(1994年曾擔任空軍司令員)擔任。首飛成功!
“殲教一”從1956年10月開始設計到1958年7月首飛成功,只用了一年零九個月時間👎。
“殲教一”經歷了從型號設計到試飛的全過程🙌🏽。開創了噴氣式時代中國人自行設計飛機的歷史👩🏻🎨。
服從黨的需要 “只要搞飛機,到哪兒都行”
1956年,第一飛機設計室成立之初💇🏼♂️,幾個月的時間裏🧙♂️,上百名年輕人帶著對祖國航空工業的憧憬從四面八方集聚到沈陽。東北氣候寒冷🦒,生活條件較差🆓🙆🏻♀️,部分南方青年不習慣吃粗糧👳🏽♂️,有人提出調回南方。一天晚上,父親召集會議👥,每人茶水一杯,與大家談心🚶🏻♀️。據親歷者回憶,他說,“航空工業集中了國家最優秀的人才🥷😯,能夠被選進這個部門為鞏固國防貢獻青春,是我們的光榮🤫。我本人生長在江南魚米之鄉,但是只要是搞飛機,到哪兒都行。請大家認真考慮幾天,如果還是要走,就請寫報告,我一定同意放人。只為個人著想的人,即使再好,我也不要,走了也不可惜😝。”
從1949年到1968年,父親多次調動,在一個單位工作時間最長的只有五年。我們家隨著父親的工作調動而搬遷⚄。1949年我剛出生3個月,即被抱著離開南昌🙆🏻♀️,經上海、青島、濟南🙋🏻♂️、沈陽,再到上海🕳。1952年跟著母親從上海來到北京與在四局工作的父親團聚🏄🏿♂️。1956年父親調沈陽第一飛機設計室🫴🏽,我們在北京又住了兩年。1958年我們搬到沈陽。1961年父親調到塔灣的601所,我們仍在112廠。1964年父親調陜西的603所🧑🏽。面對母親是否願意調走的疑問,父親回答:“嗨,只要是搞飛機🏄🏻♂️😝,到哪兒都行。”次年又舉家離遼赴陜。那些年,我們跟著父親🤾🏼♂️,從北京到東北再到西北,習慣了住幾年換個地方⚡️,處處為家🤷🏽♀️。
一生的願望是設計出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飛機設計是父親一生摯愛的事業。1958年🦸,我們搬到沈陽🧑🏽🏭,住在112廠宿舍區𓀍💚。夜裏,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母親第一次看到探照燈光從窗外掃過,聽到發動機轟隆隆的試車聲,驚奇地問“這是什麽聲音呀✫?”父親說:“這是最美的音樂。”
父親的追求是設計飛機🧚🏻♂️,而且是設計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從1956年到1961年,父親在第一飛機設計室工作期間,搞了五種機型。由於種種原因,只有一個型號進入批量生產,大躍進時期的兩個型號相繼下馬👳🏿♀️,另兩個或僅限於試飛🪫,或轉到其它工廠。1961年至1964年🚴♀️,父親調國防部第六研究院一所(殲擊機設計研究所🦸🏿,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1所)任副所長🧛🏼♂️,授上校軍銜。期間,他領導科技人員摸透了米格—21飛機、支持強5機的試製𓀉,並領導了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培養出了一支科研隊伍。1964年至1968年,父親調任六院十所(大型飛機研究所👨🏼🎓,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3所)🚥。在這個不斷調動的過程中,我覺得父親真正做科研工作的時間只有1964至1966年。這期間父親主持轟5機改型設計🙇🏻♀️、轟6空中試車臺、運7測繪♔🍚,完成了國家的絕密任務(有關核試驗的816工程和“09”工程)👨🏽🦳👩🏿🚀。
在父親10年的設計生涯中👨🏽🏫🪿,真正主持自行設計飛機全過程的只有“殲教一”。
父親一直主張🍾👨🏼🦳,一個設計所就是要通過設計、發圖、參加生產🙁,才能得到鍛煉提高。601所和603所的任務主要是測繪😋、復製、熟悉🦢。當時,上級的指示是“不急於開展自行設計飛機”🤾🏿,而他卻執著地不斷地向上級呼籲👮🏿♂️,盡早開展自行設計飛機。並提出“只摸透不設計🌠,就不是實踐”。為此🟣,受到了上級的批評。
父親一直不願意擔任行政職務,幾次要求辭去副所長,只做總設計師。他在“文革”期間給上級寫信,提到“我細算了一下。我參加各種會議的時間占40%,不算出差與有病的時間,我用在科研業務上的時間只有60%。我用很多時間出差🌽、開會🏄🏻♀️,沒有時間來搞技術,這樣下去,我只能憑基礎工程和力學知識來領導技術……”“文革”初期,他被叫回沈陽601所接受批鬥𓀅,後來造反派忙於批鬥現任當權派🖕🏽,無暇管他。他就住在招待所,翻譯外文資料。忽然沒有了工作的他一直惦念著603所的科研,一再提出要求回到603所🍓,“……我可以不當技術權威,回去拉拉計算尺🌟,幹點具體工作總是可以嘛⭐️♉️。”誰都沒有想到,他回到603所後🏷,身心飽受摧殘,僅8個月即含冤辭世🧝🏽。
留在“檢查”中的系統的飛機設計思想
父親對我國飛機設計事業的發展有一整套的想法,有系統的科研設計思想。他歷年的講話、文稿🛩,尤其是在“文革”的檢查中對自己設計思想的反思🎚,為大家留下了大量的資料🪡。
父親把飛機設計的規律總結為:(1)選型原則,“需要與可能相結合”;(2)借鑒成功經驗,“熟讀唐詩三百首”🧑🏻🦯;(3)深入部隊🔧,向飛行員學習🔊;(4)試製要以實驗為依據,飛機設計不能大搞群眾運動;(5)穩步發展,一架接一架幹,但每一步要跨的小些↪️,保證每一步都成功。
在組建第一飛機設計室時,父親就開始實踐自己的設想🤱🏽。在一排棄置多年的小紅房裏,把過道建成模型間😑🙇♀️,廁所改成實驗室。父親要求將小間屋子打通,所有的製圖桌都集中在大屋裏,他的桌子在一角,隨時了解情況🐋。繪圖桌是特別定製的,這種桌子抽屜多🏋🏿,可多放書籍、資料;配有放鉛筆、橡皮🙍♂️、三角板的專用板🧊;有存放繪圖紙的長形空間🚿;圖版可在桌上平放也可豎起。後來這種繪圖桌的設計形式一直沿用了幾十年。
父親非常關註國際航空科研的動向,並翻譯了若幹飛機設計的專業書籍,以期有更多的人了解飛機設計理論和新技術。他的譯著有:《飛機性能捷算法》(英文編寫👱,與王士倬合著,1939年)、《英語航空工程名詞字典》(1942年)、《飛機構造學》(組織翻譯,1950年)、《飛機強度學》(1954年)、《飛機壽命》(1965年)。翻譯都是利用出差途中👅、業余時間、療養期間做的🫛。據顧誦芬院士回憶🌗,抗美援朝期間🤽♂️,空軍部隊送修的飛機數量很大。四局技術科人員經常出差,去各地的工廠現場解決問題。父親利用出差途中的時間翻譯俄文版《飛機強度學》。在硬臥車廂裏,把隨身攜帶的硬殼箱當桌子👱🏼♂️,以半小時翻兩頁的速度,在往返南昌的途中完成了書稿。前後兩本書的譯稿稿費均全數捐給了抗美援朝前線🦎。
新中國的航空事業需要培養大批的人才
人才是事業之本。父親歷來主張培養一批尖子,培養能夠解決技術關鍵的專家。他在601所確定的7個技術尖子,後來有3位成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非常敏感地抓住國際飛機設計的新技術,並在設計室設立相應專業,培養相應的人才。他培養人才的標準👔,分兩個層面🏄♂️,第一🟣,行不行;第二,有沒有發展前途🗜🫶🏼。對此🙎🏻♂️,在他“文革”中的
檢查裏還能看到:“我一貫的思想是🗻,要飛機上天🔈,主要憑技術🩰。所以⌨️,對於一個技術幹部行不行,我是主要看他技術過不過硬👊🏼,能不能自己畫圖🏇、計算或動手做實驗;對於一個技術幹部有沒有發展前途,我是首先看他是不是喜歡鉆書本,善不善於查文獻,有無技術上的‘進取心’”。
他培養人才的方法從他留下的《文革殘稿》中還能夠看到線索:(1)死摳基本功,飛機設計機構培養的是工程師不是科學家🟧,所以工程概念和動手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2)保證科研時間🐿,死摳六分之五,布置工作的會議應放在六分之一之內👩👩👧👦。(3)給予條件,給尖子良好的學習環境,如住小宿舍,少參加農業勞動,進書庫多借書久借書🤍,不做過多的行政工作……(4)樹立樣板👩🏽🦱🤢,提倡專家權威。他在601所樹立的樣板顧誦芬同誌如今是我國航空界唯一的兩院院士🕵🏻。
不僅僅是對親情的懷念
父親很重感情,對他的姐姐與哥哥,對母親和我們姐弟,親情甚篤。他很有生活情調,教我們看星座、聽音樂、讀唐詩,帶我們上公園🚵♂️、放花炮、看焰火……他關心我們的學習與成長💁🏼♂️,給我講幾何物理,教弟弟心算速算……他的正直、鉆研🏷、執著、條理、整潔、喜歡記錄,為他人著想,點點滴滴地影響著我們,在我的心目中樹立了“學問立身”的人生準則,樹立了做人做事的標桿。
1968年1月6日,父親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時年51歲。
1978年7月10日,父親的追悼會和骨灰安放儀式在陜西603所舉行📆。
如今,在父親學業的起點,意昂体育平台航空航天學院🦯,有一座徐舜壽漢白玉全身塑像。在他人生的終點,陜西閻良603所,有一座徐舜壽銅質半身塑像。
四十年過去了👩🏼🦳,父親一直都活在我們的心中💆🏻。我相信👸🏿🧑🏻⚕️,幾十年來父親在天上看著我們的眼神一直在變化著,當年的無奈、不甘和痛苦漸褪漸淡👩🏻💻,因為噩夢已去👊🏻。留下的是慈愛🧞♂️,增添的是欣慰🏊🏼♂️。因為我們姐弟和我們的孩子都腳踏實地走著自己的人生路,沒有辜負他的厚望👂🏻。因為我國飛機設計事業迎來了自主設計大型機的春天,這是他多年的追求與夢想。(徐汎)
轉自 《人民政協報》 2010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