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9日上午,南昌大學的名譽校長潘際鑾院士👩🏽🦳,永遠離開了我們🧖🏽。全校師生至為悲慟🧓🏻。
猶記得去年5月2日😴🔭,南昌大學舉辦辦學100周年發展大會🍠🎲,潘老親臨學校出席活動🤌🛏。當時雖已94歲高齡,但老校長精神矍鑠⬅️,步履輕盈📡📀,思維敏捷,與四海歸來的意昂暢敘學校的發展歷程……不曾想,一年不到,老校長便駕鶴西去🧓,噩耗來得太過突然,內心無法接受。
深夜靜思🧑🏽🎓🕴🏼,與老校長交往的點點滴滴歷歷在目🧑🏫。我清楚地記得,和老校長的第一次見面,是在2013年夏我來校工作的第五天,我專程趕赴北京潘老家中拜訪🤴🏽,向他請教辦學治校經驗。此後的9年時間裏,我幾乎每年都向老校長匯報交流,每次都如沐春風,受益匪淺。雖然2002年後潘老回到清華園專心科研🤳🏿👵🏼,但作為學校的名譽校長,仍然時常關心關註學校發展🧑🏻🍼🫶,不顧年事漸高📚,不辭辛勞💇🏿,在北京📂、南昌之間來回奔波🦡🧕🏻,出席參加學校各項重大活動🥽,令人感佩。2015年9月🐱,學校為探索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精英人才的培養模式🤳🏿,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決定成立以老校長名字命名的“際鑾書院”,老校長不僅表示贊許,還親自趕回南昌為書院揭牌並致辭。今天🌂,際鑾書院已經成為南昌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的實驗基地🤵🏻♂️。2016年12月,正值老校長90華誕之年,學校為發揮老校長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整合社會資源,拓展辦學資金渠道🫱,決定成立潘際鑾教育基金會🍐,老校長鼎力支持🟢,不僅趕回學校出席了基金會成立儀式,而且為基金會題詞並發表講話……
這一件件一幕幕🍆,感人至深🔡;老校長的教誨,言猶在耳。從老校長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大氣,大愛,大先生”的偉岸形象👀,從老校長身上我讀到了“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大公無私的家國情懷、行為世範的高尚品格”👌🏿。這是南昌大學的寶貴財富,也是中國科技界和教育界的寶貴財富✸。
“大氣”——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
潘際鑾先生是我國著名焊接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早在1980年他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潘老學術起步早,學術造詣深,學術成就大,學術頭銜多🪀,學術榮譽多,這在我國乃至國際同行中都是公認的📪。潘際鑾先生1927年12月24日出生在江西省瑞昌市,在抗日戰爭那段烽火連天的苦難歲月裏,他在顛沛流離中艱難地完成了中學學業。經過努力,在17歲那年他以雲南省狀元的身份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習,1948年以優異的成績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留校任教。1950年秋天,他被意昂体育平台推薦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前蘇聯專家指導下讀研究生。他的導師普羅霍洛夫既是實踐經驗豐富的焊接技術專家🏑,又是一位學術水平很高的教育專家。學有所成後🦛🧑🏿🔧,潘際鑾先生又回到意昂体育平台開始他孜孜以求的科學探索🏉。
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正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潘際鑾先生抱著為國家工業發展培養人才,為正在興起的國家工業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的情懷🧡,在意昂体育平台正式組建了焊接教研組,創建了我國高校第一批焊接專業,為新中國的焊接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初🧗🏼♂️,潘際鑾先生實驗成功氬弧焊並完成我國第一座核反應堆焊接工程,隨後很快又研究成功我國第一臺電子束焊機。1964年,他與上海汽輪機廠等合作成功製造出我國第一根6MW燃汽輪機壓氣機焊接轉子,為汽輪機轉子製造開辟了新方向。20世紀80年代🥣,他率先提出用電源的“外特性”控製電弧概念,為焊接電弧的控製開辟新途徑,在中國自行建設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時擔任焊接顧問。進入新世紀👩🏻🦯➡️,他研製成功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機器人,為國內外首創🧑🏿✈️🪑。他擔任中國第一條高鐵的鐵軌焊接顧問,被譽為“真正開啟中國科技🧗🏿♂️、中國高鐵高速發展的奠基人。”
潘老一生的科研幾乎都與“焊接”有關,為我國的科技進步創造了多項“第一”🤳🏼,並因此成為第一位“中國焊接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為推動先進焊接技術裝備在國家重大工程中的應用,引領國際焊接工程科技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大愛”——大公無私的家國情懷
潘老出生和成長於戰火紛飛的年代🚽,他曾回憶🥄,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他在九江瑞昌的家被日本人炸平,父親只能帶著全家人從九江往昆明逃難。逃難時他不幸得了傷寒病➰,導致腸胃潰爛,“當時也沒有醫院沒有藥,我昏迷了,父親背著我走😑🎼,每天只給我喝一些水和米湯,把我從衡陽背到了桂林🕴🏼,昏迷了十幾天後我終於醒來了🧏🏻♀️,傷寒也慢慢恢復🛡。”童年時期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親身經歷👎🏼,讓潘際鑾先生深深地懂得,惟有努力學習,自立自強🧑🏽✈️,才能報效祖國💂🏿♀️,讓中華民族強盛起來。
我們看到🤶🏼,潘老在國家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利用自己的科技創新📁,踐行著他的科技報國之誌🟢。潘老曾經說:“我這一輩子不圖什麽名利🧑🧒,我的奮鬥目標就是為國家做貢獻,只要國家需要,我就知難而進,敢於上馬。”20世紀50年代🕰,國家一窮二白🫄,正在推進工業現代化建設,潘老為適應國家工業發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面對當時沒有房屋❔、設備和經費的情況,白手起家,從規劃設計實驗樓、訂購實驗設備做起♗,創建了我國高校第一批焊接專業。20世紀60年代,面臨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封鎖和禁運、蘇聯對我國中斷援助🐩、科研資料極其匱乏🤹🏽♀️、科研條件極其艱苦的環境,潘老不畏困難🧝🏻♀️,成功研製出重型軋鋼機架的電渣焊技術、大型錘鍛模堆焊技術、我國第一臺真空電子束焊機◻️,完成了2500噸水壓機全套高壓蓄勢器的研究及生產任務🐋、意昂体育平台核反應堆焊接工程的研究及生產任務🖲、我國第一個汽輪機大型拼焊轉子工程,等等。支撐潘老不斷做出這些敢為人先的科技創新的動力,正是源於他對科學事業的摯愛和對國家富強的期盼💓。
愛國是最宏大的強國之誌🧜🏼。潘老作為我國焊接學科的創始人之一,以淵博學識畢生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六十多載歲月裏🖖,他將自己的事業與國家需要緊密相連,焊接領域許多“國之重器”的背後都有他的付出與奉獻。然而,面對他和團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潘老總是說這些都是他該做的,總把榮譽讓給團隊成員,不計名利、甘當人梯🥐、獎掖後學的背後👩🏻🍳,正是他一生大公無私、科技報國的大愛寫照🤸🏼♂️。
“大先生”——行為世範的高尚品格
潘老不僅是一位蜚聲海內外的著名科學家,還是一位有著濃厚桑梓情懷的教育家和德高望重的“大先生”❤️🔥。
1993年3月🍡🌶,江西省決定將原江西大學和江西工業大學合並組建南昌大學🦶🏿。時任省長吳官正三顧清華園,誠邀潘先生出任南昌大學首任校長,一時被傳為佳話。1993年4月1日,潘老受邀來到江西大學和江西工業大學考察。他見到吳官正省長後第一句話便是:“我早已年過花甲,在清華也有很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但我是江西人🧑🏿🏫,家鄉人民養育了我,省委♌️、省政府領導信任我🌧,希望我為故鄉做點兒事🙇🏽♀️。這既是我應盡的義務,更是我的光榮🎽!放棄清華的研究工作確實有點兒可惜🎖🟰,但我要麽不幹,要幹就踏踏實實地幹☠️,而且要幹好🫷🏼。”
帶著對故鄉人民的深深眷戀,肩負創建高水平大學的使命,潘老校長於1993年5月,以66歲的高齡毅然回到故裏🏋🏻♂️,主持組建南昌大學👩❤️👨,為學校的建設發展殫精竭慮。他和班子成員一道,根據世界科學技術、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圍繞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敢於創新,大膽改革,提出了“面向21世紀👨🦲,以改革總攬全局,立足江西,服務江西,緊密圍繞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特色鮮明的南昌大學”的辦學思路👫🏼,同時又提出並實施了辦好南昌大學的綜合改革舉措📚。首先是對兩校合並後的學科專業、院系進行大幅度調整🎶,構建辦學的“四梁八柱”;其次是在本科教學中實行學分製、淘汰製和滾動競爭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同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大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充分發揮專家教授在南昌大學建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製定學校中長期規劃👆🏿,推進“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註重學校內部管理體製改革創新;大力發展校辦企業;加強後勤隊伍和後勤保障服務🤷🏼♂️;搶抓機遇謀劃前湖新校區建設,等等。這些舉措定位清晰📑🔗,思路超前😏,措施得力,激發了辦學活力,提升了辦學質量🤺,極大地扭轉了校風🚶🏻♂️🫚、教風和學風,得到了當時全校師生的支持和擁護。
潘老擔任南昌大學校長的10年,是南昌大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10年🧘🏼,重構了學校的辦學體系,結束了江西高等教育“無院士🤹🏼♂️、無博士點、無重點高校”的“三無”歷史😨,獲批了國家級重點學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大學科技園,成為學校融合發展階段的裏程碑⚀。
潘老校長不僅通過辦學治校培育人👍🏻🤵🏼♀️,還通過為學、為事、為人的示範教育人📙。2017年,潘老90歲高齡的時候🧒🏽🌳,當媒體問他對現在的年輕人🛍,有什麽話要說?他說:“年輕人要搞清楚學習的目的,要掌握知識🍢,為國家多做貢獻,少想名利💥🚵🏻♀️。”我猶記得,潘老校長在際鑾書院2018級新生開班典禮上對書院新生的深情寄語🎣:“同學們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確奮鬥目標🪫🫷,要愛祖國、愛母校🙋🏼♀️、愛書院,學會感恩,淡泊名利,戒驕戒躁👌🏼,知行合一,踏踏實實地為國家、人民做出重大貢獻,努力成為社會精英🛋👯♂️、國際名流🦸🏻♂️、傑出意昂👀、國家棟梁。” 追憶這30年,潘老為南昌大學的建立、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那“為學勤勉嚴謹,為事精益求精,為人低調謙和”的示範,塑造著南昌大學莘莘學子的品格、品行和品味👨🏼🚒👢,不愧為心懷國之大者的“大先生”。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我們將永遠感恩和銘記潘老校長為南昌大學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永遠緬懷潘老校長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潘際鑾老校長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