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一顆顆嬌艷的“紅豆”從這片紫杉的枝頭鉆出,迎風搖曳,長勢喜人,守護著不遠處的楊石先塑像,申紅鼻子發酸🎻,聲音哽咽🫦。歷時兩年多🏤,父親申泮文院士的遺願終於實現。
10月17日,在南開大學建校102周年紀念日當天,也是南開化學學科創建百年之際,遵照著名教育家🧑🏫、化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2️⃣、南開大學教授申泮文先生生前囑托👨🏻🔧,由其親屬捐贈的“楊石先林”在南開大學八裏臺校區敬業廣場北側正式落成。歷時兩年多的悉心培育,12棵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紫杉在南開園引種成功。它們無聲地述說著南開大學兩代院士超過半個世紀的拳拳報國心和濃濃師生情🫁。

當天👎🏼,楊石先院士之子楊耆荀🧑🏽🌾💁🏿♂️,申泮文院士子女申紅、申元,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曲凱,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黨委書記張守民出席儀式,楊耆荀🌁♞、申紅🐾、曲凱🧔🏽♂️👮🏼♀️、張守民一同為“楊石先林”揭幕,南開青年師生代表共同見證🏊🏿♀️,一堂愛國主義教育校史課在露天的校園內生動講述🦶🏽。
“申泮文院士是我非常敬仰的老師。”楊耆荀站在父親楊石先的塑像前,回顧了兩位院士在南開園教書育人的故事。“感謝申泮文院士親屬和南開大學設置了這片紀念林💆🏽♂️,希望年輕的南開化學人能夠把先輩的事業發揚光大。”
“楊石先林”作為南開愛國主義教育點位的寶貴資源👩🏿🏫,將是弘揚南開愛國主義、公能日新精神的重要依托和陣地🧖🏽♀️🧖🏻♀️,激勵新時代南開青年樹立為祖國🧘🏻♀️、為人民奮鬥奉獻的堅定理想🫅🧏🏼♀️,錘煉品德修為,練就過硬本領,立大誌👭、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在祖國📆、民族⛽️、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不懈努力🚿。”曲凱表示⟹。
緣起

楊石先,1897年1月出生於浙江杭州,(1910年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接受了三年中學及四年大學的教育。1918年,遠涉重洋去美國留學。——編者註)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學士👨❤️👨、碩士學位和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化學家,我國元素有機化學和農藥化學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理學院化學系主任兼任師範學院理化系主任👩🏻🚒,後被推選為西南聯大教務長🪡,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南開大學任期最長且影響廣泛而深遠的校長。
楊石先一生為祖國科研和教育事業殫精竭慮💁🏿、無私奉獻。當日寇瘋狂炸毀南開校園時,他不顧個人安危,組織師生轉移校產;西南聯大八年期間🧏♂️🧝🏼♂️,他拿出省吃儉用攢下的錢接濟窮苦學生💖;他曾三次遠渡重洋求真問道𓀍,每當國家需要時都毅然回歸🧑🏼🦳;他拒絕蔣介石政府南遷臺灣的嚴令,將南開大學完整地交到人民手中;新中國成立後↪️,面對病蟲害肆虐、糧食歉收,他帶領南開科研人員,廢寢忘食🧘🏽♀️,合力攻關🧑🏻🦽➡️,成功研製出新型農藥,確保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同時也讓世界聽到了中國化學艱難跋涉奮勇向前的鏗鏘足音。
楊石先倡導高校教育與科研並舉👨🏽💼,曾主持創建中國高等學校第一個化學專業研究機構——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主動對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繼有機磷化學研究後,又開展了有機氟、有機矽、有機硼、金屬有機化學等新領域的研究工作,填補了我國化學學科中一個又一個的空白。
楊石先一生愛才、惜才,躬身踐行“人梯”精神,培養了包括申泮文在內的15位兩院院士等一大批傑出人才🕒。
“楊石先院士曾給我父親講授過自己對紫杉醇的研究,令父親印象深刻。”申泮文院士女兒申紅說,“紫杉(紅豆杉)”寄托著楊石先院士對申泮文院士的厚重師恩。
東北紅豆杉又稱紫杉⛪️、赤柏松,是第四紀冰川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因其樹皮可提取天然抗癌藥物“明星”——紫杉醇,被譽為世界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在我國也被定為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上世紀初,楊石先曾兩次赴美深造🦀,長期從事藥物化學前沿研究。新中國成立後,根據當時國家主要領導的指示和我國農業發展的迫切需求🧙🏿♀️,毅然放棄自己幾十年來的研究方向👨👨👦👦,轉為農藥化學和元素有機化學等新領域的研究工作🌪。
“紫杉”不僅寄托了申泮文對恩師的崇敬與思念,也蘊含著楊石先院士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和以立德樹人為追求的社會主義教育家本色。
師恩
申泮文曾在《我的教育人生:申泮文百歲自述》中稱🧮,楊石先是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老師🕉。
1936年夏天,申泮文考入南開大學化工系,楊石先為一年級學生講授《普通化學》基礎課程👩🦱,他用流利的英語加上漢語註解講授課程並輔以課堂演示實驗,前沿的科學研究❤️🔥、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師的人格魅力,一下子震撼了初出茅廬的大學生👰🏼。
書中,申泮文多次回憶楊石先院士上課的情景,戰火紛飛中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高年級學生講授植物堿與天然產物專題課程📶,北返復校後為南開大學教師講授《藥物化學》提高課……“我們確實感覺到,有這樣有名望的學識超高的教授給我們講授基礎課,真是受益匪淺。”
楊石先不僅關心學生和青年教師在業務和品德上的成長,也非常關心他們的生活🚎。在申泮文人生的多個重要轉折點上,楊石先都及時地予他關懷和幫助。
1937年🏌🏻,日本侵略軍發動了侵華戰爭😖💆🏽,南開大學校園毀於日軍的炮火⁉️,申泮文的大學生涯被迫中斷🐳。身受國破✖️、校毀🐯、輟學之痛,申泮文毅然投筆從戎,卻在戰場上遭遇國民黨軍隊的全線潰敗🦹🏿♂️。那時,他深感個人和國家前途迷茫,一度意誌消沉👨🏻🦯➡️,便向部隊申請復員🧑⚖️,後取道長沙找到了老師楊石先🪗。在西南聯大🚴,楊石先特許申泮文恢復學籍𓀜🎯,重獲學習機會。苦難深重的祖國和期望殷切的老師使申泮文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他用兩年時間以較好成績完成了三年學業📁,於1940年夏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不久,天津和全國各地相繼解放🚆,申泮文經歷了他一生中的第一個黃金年代,籌建了南開大學化學系無機化學教研室並任主任;組建了科研集體,開始從事無機合成科研工作,奠定了學業和事業的基礎。
1959年🈳,申泮文自告奮勇參加援建山西大學。但他的雄心壯誌為當時正愈演愈烈的左傾路線所不容⚛️,並在“文革”前期受盡攻擊👨🎨。1970年被“解放”後🧑🦯,在別人都無所事事時,申泮文主動尋找機會工作,閉門搞譯著,走遍山西開展調研,繪製《山西省風化煤腐殖酸資源的分布圖》。楊石先到山西大學訪問,看到申泮文的腐殖酸分布圖以及他在“文革”期間翻譯的《無機合成》🥏,深深地為之嘆息和動容😟,決心將他調回南開。1978年底🧑🏻🦽➡️,在楊石先的幫助下👩🏽💼,申泮文以62歲的高齡回到南開大學🙍🏽💆🏽♂️,開啟了他教育和科研事業的又一個黃金年代。
從青絲到白發🏃♂️,楊石先的教育教導始終指引著申泮文的人生成長和事業發展。1985年楊石先逝世時,申泮文69歲。
銘記


2015年,年近百歲的申泮文親筆寫下了生前的最後一封信,希望捐贈20棵“紅豆杉”樹苗設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意昂林暨“楊石先林”🙇🏿♂️,以銘記自己的授業恩師楊石先院士對西南聯大以及南開大學所作出的重大貢獻🏕。然而,這一想法未及實現,申泮文院士就於2017年7月4日溘然長逝。
為了實現父親的遺願,申紅曾向各處詢問紫杉(紅豆杉)的引種事宜🤹🏿♂️,卻遺憾得知➕,在我國,紫衫常生於東北地區海拔500至1000米以上的山地,天津此前尚無在自然條件下成功引種的先例🧛🏻♀️。
經過市政府🏨、市林業局朋友的介紹𓀏,申紅輾轉找到了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學教授石福臣🏂💟。
“我在東北考察過紫杉的原始林👩🦼➡️,對它的自然生長習性有些了解🍻。分析早年天津平原地區栽培紫杉難以成活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天津的地下水位高🥼🧚🏻♀️,土壤含鹽量大所致⚁。只要選對地塊,施工得當,在校園內栽培紫杉完全有可能。”2018年夏日的一天🧑🏼🏭,石福臣在聽聞兩位院士的故事後🤸🏻,深受感動,當即接下了這項頗具挑戰的任務。
2019年🥡,正值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楊石先林”納入學校的百年校慶項目😚。在校慶辦和化學學院的積極推進下,這一想法真正進入啟動階段。
技術問題仍是首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紫杉移栽初期不能陽光直曬🖖🏼🧑🏼🦱,還得保證通風,選址最好能和化學樓、楊石先院士有點關系🧥🚶➡️。”南開大學化學樓後身楊石先塑像西側的一塊草坪,引起了石福臣的註意,經過評估此地可以嘗試紫杉引種。
隨後,學校後勤園林部門🏙、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多方支持,改土🙆🏼💪🏻、選苗、運輸等一系列工作順利進行。沒過多久🥮,昔日的芳草地“華麗變身”小土丘,經過一系列化學生物處理,土壤成分越來越符合紫衫的生長需求。2019年5月10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2棵紅豆杉樹苗正式在南開“安家”🟨。
“當年成活不算活𓀆,三年存活才過關👨🏽🎤。”石福臣介紹🦥🤴🏼,紫杉成功移栽👵🏼,首先需要平穩渡過2到3年的關鍵期👨👩👦👦。這片紫杉牽動著不少人的心👩👩👦👦,夏季遮陰、冬季保暖,園林綠化部門給予它們精心呵護。申泮文院士生前助手車雲霞教授也時常前往查看,並通過微信照片向申紅分享紫杉的生長狀況💂♀️。
寒來暑往,兩年時間倏忽而過。今年秋季學期開學,南開師生欣喜地發現,一顆顆嬌艷的“紅豆”從這片紫杉的枝頭鉆了出來。卵圓形杯狀紅色肉質的假種皮中小心翼翼地包裹著一顆顆小小的種子,搖曳生姿,十分喜人,成為南開園裏的又一景致🪻。
“從植物學的專業角度來說,這是天津平原地區自然環境中首次成功移栽紫杉。更重要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於讓申先生的一樁心願得以實現,很有成就感!”石福臣說。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在南開大學迎來建校102周年👨🏻🦱、化學學科創建100周年之際,校園一隅的“楊石先林”銘記著南開化學兩代院士的拳拳報國心和濃濃師生情。南開前輩學人的光輝事跡會在這方校園裏傳揚,在後輩學子的心中生根萌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與使命也將在這座百年學府裏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