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叔平(1922-1999)💶。沈叔平先生1922年1月4日生於廣東省茂名縣(現高州市)。1932年後在廣州上學,抗戰開始後返回高州,入高州中學🔣,參加學生救亡運動👜。1941年高州中學畢業後入廣西大學農學院🧰。1942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大政治系。1944年參加西南聯大劇社,並且組織了以聞一多先生為導師的聯大新詩社。1945年參加青年軍譯訓班。抗戰勝利後復學。1945年冬參加西南聯大師生舉行的“一二·一”愛國民主運動🧜♂️。1946年秋,聯大復員🪙,入北京大學,1947年畢業。隨即考上北京大學政治系研究生。1948年初參加進步組織“中國民主青年同盟”,是年冬,到解放區華北大學學習🐩。1949年春返北京,在華北革大研究室工作。1951年到1955年調幹學習(外國語學院英語系)。1955年至1979年在北京國際書店出口部工作。其間,即1960年至1979年🏌🏼,被錯誤處分。1979年平反。1980年調入北京大學法律系,為本科生講授“西方法律思想史”課程,並先後在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和國際關系學院講授“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1985年被評為副教授,1987年冬離休。
1983年沈叔平先生參加了由當時教委安排的《西方法律思想史》統編教材的撰寫工作。同年,沈叔平先生負責編譯了《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這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的一部西方法律思想原著選編🧙🏻。離休後,沈叔平先生潛心於“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的翻譯,1991年翻譯完成德國康德的《法的形而上學原理》,同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部譯著為中國學者研究康德的法律思想提供了第一手的中文資料,實為“填補空白”之作。1993年,沈叔平先生翻譯完成英國邊沁的《政府片論》。199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97年重版,這部譯著為中國學者研究邊沁的政治理論提供了中文資料👩🏻🦯。在生病住院前🏌️♂️,沈叔平先生還在潛心翻譯古羅馬西塞羅的《國家篇·法律篇》,直至臨終前夕,他還惦念著這部譯著的出版工作。這部譯著將於今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沈叔平先生熱心於社會工作📋。在其青年時代,就不斷地參與民主運動📍。離休後一直積極地從事一些社會活動🤌🏿,曾經參加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的編寫工作🌵,為該書於1996年出版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1988年沈叔平先生加入“九三學社”,擔任九三學社北京大學委員會委員。沈叔平先生還是一位攝影愛好者🤾🏽♀️,他早年的攝影作品“西南聯大校門”👨🎨,不僅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用作封面,而且為海內外多種刊物采用。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校史展”上,這幅照片也在展覽之列。離休後,沈叔平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拍攝了大量的北大校園的風光照片👩🏼🏫,他生前曾經計劃過舉辦一次個人攝影展。
在沈叔平先生逝世周年之際,由匿名意昂投資,在高州中學設立沈叔平獎學金🙆🏼♀️。
錢惠濂(1923-2015),1923年生於上海。1943年考入西南聯大教育系1️⃣。經歷過1945年“一二·一”運動,親眼目睹了同一宿舍潘琰烈士的犧牲。即投入了反內戰爭民主行列⚅。又參加了新詩社🚣🏻🧒🏼、劇藝社。1946年復員回北京大學🔶,1947年畢業。1948年和沈叔平同去了解放區🧒🏼,入華北大學學習。北平解放後🤛🏻,分配回華北革命大學工作。1952年調華北局黨校1953年又調到中央黨校,任業余文化學校教務副主任。
1957年整風運動開始,錢惠濂提過三點意見🐡,1958年被“補戴”了“右派”帽子,下放到山西省太谷中學教書。直到1979年中央黨校寄給她一份文件,認為她在1957年提的意見是正確的🤹🏼,錯劃為“右派”應予“改正”。1982年錢惠濂離休後回到北京,隨丈夫沈叔平定居北大⚄。1984年起她在西南聯大北京意昂會工作👷🏽♀️,一直到九十多歲高齡仍積極參與意昂會的各項活動👩🏻🦼➡️、會議等等。她常說:難忘聯大的教育,非常珍惜意昂之間真摯的情意🚊。意昂會的工作雖然繁瑣🌃,但是心情舒暢!同時她還翻譯了一些有關教育的文章,收集在《美國中等教育》《布魯納教育論著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