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春,1966年生於福建。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工學碩士,中歐國際工商理工學院EMBA。曾任福建省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一所所長,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從1999年起,進入廈門英才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歷任執行董事、總經理、董事長。1999年起步入民辦教育,先後擔任廈門英才學校副董事長、校長,廈門國際學校副董事長。2007年4月出任北京市新英才學校(原力邁學校)董事長、校長。
“培養孩子具有決戰未來的信心和能力。”北京市新英才學校董事長、校長藍春2007年4月接手北京市力邁學校時,就高調道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從建築師到校長,從校長到房地產開發商,從房地產開發商再到校長,20年間,藍春演繹了他人生角色的“三級跳”。他認為,關註目前人才培養模式的缺陷,並努力彌補這種缺陷,才能夠辦出真正滿足社會需求的教育。他的野心不小,提出在優質學校雲集的北京把一所不景氣的民辦學校辦成“中國未來的伊頓公學”;他百謀而動,2007年4月,斥資五個億,重新購買地盤、設計校園、調整師資,拉開了“尋找中國未來的伊頓公學之路”的序幕。
3月12日,北京一個乍暖還寒的春日,在藍春的龍灣會所,從上午10∶00到下午3∶00,五個小時無間歇的對話,伴隨落地窗鉆進來的陽光從東頭悄悄移向西頭,記者初次觸摸藍春近乎癡迷的教育情結。
原點:不解的教育緣
這是一次記憶深刻的采訪。
坐在對面的藍春,時而兩眼放光盯著記者,時而目光閃爍投向遠方,斷斷續續的講述與追問穿越時空的遂道,撥開封存的記憶之窗,記者從那個1982年到1989年間奔波於清華校園圖書館查找《兒童健康和居住環境》資料的學生身上,看到了這個人成就今天的原點:激情與理想、追問與擔當、執著與信念,在思與行間,藍春一路走來。
“當初是無意中選擇了《兒童健康和居住環境》作為碩士畢業論文的。”說起自己對教育的早期關註,藍春這樣告訴記者。論文命題的無心插柳,使藍春從此與關註兒童未來成長的教育結下不解之緣。
天性好追問的藍春,為了鉆研兒童心理學,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出入大板樓、單元樓、平房各式建築,接觸了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和家庭。“我讓孩子們畫自己心中的家。有一次,我發現一個孩子畫自己在家裏被捆在一個椅子上。這引發我開始思考我們教育體製的問題:我們的家庭教育有問題……”大學生藍春對教育有了憂慮感。
藍春從學校、社區問卷調查的分析論證中,逐步形成了環境塑造人的全面認識和關心培養孩子的教育觀點:“教育應該是多元的。教育不僅只停留在課堂上,而且還要分布在校園、家庭、社會的各個角落。”
認識教育、關心教育的最初熱情,為藍春對教育的癡迷埋下了種子,一旦有了土壤,就會勃勃生發。研究生畢業後,他回家鄉福建從事建築設計10年。1995年,他應邀擔任廈門英才集團總建築師。他把大學時代對兒童教育的理解傾註到了廈門英才學校的設計上:多元、人文。
1999年,藍春下海,進入廈門英才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很快,學建築的他在房地產業如魚得水。這時,他得知他傾心設計的廈門英才學校發展不理想:一連換了五任校長,仍無起色。
作為當時廈門英才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藍春十分關註學校的發展。他提出請專家辦學的理念,主動提出與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合作辦學,並請對方幫忙物色校長。在雙方多次接觸中,一位來自華東師大教育學院的教授無意間對藍春說:“其實你最合適做校長。”“由於當時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我就臨危受命,直接做了廈門英才學校的校長。”藍春就這樣踏上了教育之路,並逐漸癡迷其中。
校長助理梁勇回憶與藍春第一次見面的情形,也用了一個詞:癡迷。2008年年底,到新英才學校應聘的他到龍灣會所見藍春,幾個人從上午10∶00一直聊到第二天淩晨2∶00,地點從會所轉移到藍春的家中,整整16個小時。此次長聊,讓對教育充滿激情的梁勇決定紮根在新英才學校。
前兩年,藍春回祖籍福建祭祖,從母親嘴裏得知:祖父曾在解放前開過學堂。藍春豁然為自己的癡迷教育釋懷:原來,有遺傳基因作祟。
■ 鏈接
藍春的教育觀
品格文化論:要讓孩子回歸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要在校園建設起缺失的品格文化,讓品格氣息彌漫於校園。
智慧主體論:教育的第一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智慧。世界觀是智慧的主體,它決定著學生的未來。
人本主義論:教育的使命應該是保持學生的本我,發展學生的自我,最終讓孩子超越自我。
教師觀:教師要愛學習、愛事業、愛孩子、用生命與孩子對話,讓校園充滿生命的氣息,向孩子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
學生觀:對孩子的一切權利給予尊重!把校園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
家長學校觀:家長、社會與學校構成“三位一體”教育體系,學校應該辦家長學校,及時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建議。

在美麗的新英才校園,經常能看見藍春與學生們在一起(余暉攝)
思與行的契合:叩開教育之門
時勢把藍春推上了廈門英才學校校長的位置。與此同時,挑戰接踵而來。一所五任校長都擺不平的學校,他這個教育的“門外漢”行嗎?
“建築是用生命和建築對話,教育就是用生命和孩子對話。什麽事情只要用心做,就一定行!”藍春將“良心造屋”的追求轉移到“愛心辦學”。
藍春進入廈門英才學校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師生中間進行廣泛的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發現問題,在此基礎上,分析並解決問題。隨後,他開始組建學校的“智囊團”。他從華東師範大學請來專家指導開展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專家治校、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
2002年,廈門英才學校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將學校移交給執行校長管理後,藍春決定北上,到首都北京拓展自己的房地產事業。六年下來,他在高手雲集的北京房地產業取得了較大成功。“這六年,是對我磨礪最大的六年。這種磨礪使我對一個人的成功所需要的東西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個人要想成功,知識僅僅是個基礎,良好的品格和心理素質、優良的執行能力、交往能力、綜合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等等才是最重要的。”藍春感觸很深,“這六年,也是我重新認識教育的六年,我對中國教育的缺失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2006年年底,經過艱難的思索,藍春做出接手北京市力邁學校的抉擇。他的理由是:“一個人的成功還不算成功,如果能讓更多的人成功,那才是更大的成功。要做到這一點,非教育莫屬。”
這一次,藍春感覺自己是真正叩開了教育之門。此時的他對教育已經不只是停留在興趣和愛好上,而是對社會的一種責任:“越來越多的教育問題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去探索、去解決。”
“我覺得中國現在沒有自己的教育哲學。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到哪裏去?”隨著對教育的深層思考,曾有過中歐國際工商理工學院EMBA的學習背景、對英國伊頓公學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的藍春,開始尋找新英才學校的定位——難道僅僅為北京、為中國增加一所民辦學校嗎?在中國,尤其是在北京,能否打造出一所具有中國特色的“伊頓公學”?
“惠靈頓伯爵在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侖之後說,他在伊頓公學的體育場跑步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這場戰役的勝利。”藍春從中得到啟發:把學校辦成中國未來的伊頓公學,培養學生具有決戰未來的信心和能力!
百謀而動!2007年4月,他和北京天竺房地產開發公司聯手投資5個億,在首都國際機場附近的中央別墅區興建了占地180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的新校園。2008年6月,搬入新校區的新英才學校,步入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
執著與使命:尋找中國未來的伊頓公學之路
“為什麽50%的意昂体育平台畢業生誌向不清?為什麽80後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團隊意識等不良傾向?為什麽孩子的高考誌願大部分是由家長和老師來完成的?為什麽小學生的創造力超過了中學生?為什麽中國學生信仰‘權力和金錢’?……”
在2008年6月召開的北京市新英才學校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藍春一口氣提出十幾個問題。他質疑:中國的孩子怎麽了?中國的家長怎麽了?中國的學校怎麽了?中國的教育怎麽了?
思辨中,藍春確定了“在積極推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將新英才學校辦成有中國特色的‘伊頓公學’”的方向,並將其寫進《北京市新英才學校2007年——2016年十年發展綱要》。
在藍春眼裏,伊頓公學可借鑒學習的方面不少,如伊頓公學一向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為其辦學目標之一。但考慮到我國的教育性質、教育方針和新英才學校的辦學方向,他在汲取伊頓公學的理念精華,提出具有21世紀教育思維和嶄新價值標準的新英才學校育人目標:學生應該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最高層次的平等、最大限度的發展、最高品位的幸福。
“我希望將來新英才培養的孩子,在西方是最中國化的人,在中國是最國際化的人。”他說,從新英才走出的學生應該是——具有國際視野和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愛心、誠信、責任、自信……具有紮實的知識基礎以及靈活應用知識的本領,具有未來社會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質:有抱負、有胸襟、創新、務實……
“學習正在變革的伊頓公學貴族教育敞開大門廣納英才的開放辦學態度。”為此,藍春對新英才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對策:重新梳理辦學方向;構建一支高素質的骨幹教師隊伍,形成開放學習的教師文化;形成能滿足不同家長群體的課程體系;改進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形成高效課堂;形成開放、民主、平等的校園文化……“希望我們的教師能用生命和孩子對話!希望我們的校園充滿生命的活力!”藍春對未來充滿期待。
記者走訪新英才學校時,在校園裏看到一幅醒目的標語:“世界需要新英才。今天,你們是新英才的一員;明天,你們將是世界新英才!”
中國新聞社記者在采訪藍春後感言:今天,出現了一批既事業有成、又有著國際視野的教育俊傑,他們理念先進,標新立異,飽蘸激情,一腔正氣,正在這個領域毅然開拓,決然搏擊!藍春,就是其中一位。(雷玲)
轉自 現代教育報 2009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