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周誌成:昂昂誌氣當如斯

2008-02-20 |

——記尼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周誌成

  引子

  2007年5月13日深夜👩‍💻,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一片燈火通明。蒙蒙細雨中👩‍👦,高聳的百米發射架上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高擎著尼日利亞通信衛星一號蓄勢待發👩‍🦼。“5✨、4、3、2、1、點火🤟🙇🏿‍♂️!”北京時間14日零時01分😵,火箭如巨龍般推助著衛星騰空而起。霎那間👩🏼‍🦱,呼天的怒吼撕裂了子夜的寂靜,沖騰的火焰點燃了破曉的晨曦。

  “西昌飛行正常”🧱、“遙測信號正常”……衛星劃破拂曉的蒼穹飛沖而去,26分鐘後星箭分離🧑🏽‍🚒,衛星準確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圓滿成功啦!”現場的工作人員們沸騰了,激動的尼日利亞貴賓們沸騰了🦸🏼‍♀️,這一刻,任何一種語言都不足以表達大家內心的喜悅與興奮--鼓掌🦴、握手、擁抱🎑,非洲兄弟們更是手舞足蹈,發射現場掀起陣陣歡樂的狂潮。

  此時此刻,尼日利亞通信衛星的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周誌成卻是一派鎮定自若。他一面與西安測控中心飛控試驗隊保持實時聯系🐐👩🏼‍🎨,一面從容冷靜地翻閱著手中的衛星運行程序手冊。這位身著白大褂,帶一副眼鏡的44歲老總,目光深邃淡定、舉止從容不迫🛖🧃,看似波瀾不驚,內心卻有滾滾波濤、萬丈激流在奔湧⁉️👩‍👩‍👧‍👧,他的思緒飄回到了多年前𓀚:

  1984年4月8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第5個獨立研製和發射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開辟了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的新時代🧑🏼‍🌾。從1988年至1990年🫱🏻,中國成功發射了3顆東方紅二號甲實用通信廣播衛星,這些衛星為國內多家用戶提供通信☁️、廣播和數據傳輸等業務,使中國衛星通信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97年5月,中國又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然而,每當周誌成遊目茫茫太空𓀇,總忍不住望銀河而興嘆,因為雖然星漢浩淼,但中國的通信衛星卻從沒有走出過國門👨🏿‍🎓。相反🕵🏽‍♂️,倒是休斯👏🏽、勞拉等在中國市場“掘金”的外國通信衛星巨頭賺了個盆滿缽滿。讓中國製造的衛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令幾代航天人夙興夜寐的歷史使命🥋,也是周誌成鐫刻在心中的理想與目標😶‍🌫️。

  1993年🤜🏿,還是青年骨幹的周誌成曾被派往美國休斯公司👷🐚,擔任亞太公司采購的亞太一號通信衛星監造代表🧑🏻‍🤝‍🧑🏻。當時的中國航天業還不太景氣,境外公司開出的誘人薪金難免讓人動心,可周誌成卻始終保持著清醒和堅定🤽🏻‍♀️🍵,他的心裏一直憋著一口氣:“如果衛星全要靠進口,我們的衛星製造公司還幹什麽?我們去掙那點兒錢又有什麽意思?”面對亞太公司總裁,他毫不掩飾胸中的淩雲壯誌:“我希望為您的公司做一顆中國造的星,我希望中國製造的衛星能夠出口!”

  1999年,東方紅四號大型通信衛星平臺立項論證工作緊鑼密鼓🙆‍♂️,2000年3月🤚🏿,37歲的周誌成走馬上任🌵,擔綱“東四”大平臺總設計師的重任,成為了當時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最年輕的總師。初生牛犢不怕虎👱🏿‍♀️,勇敢地挑起大型通信衛星平臺更新換代重擔的同時,周誌成也當仁不讓地挑起了幾代人期盼已久的神聖歷史使命👩🏽‍🎓。

  在艱辛的技術途徑之爭的立項論證過程中,他誌存高遠。“為民族工業之生存而奮鬥!”振臂一呼🤹🏿‍♂️,周誌成的誓言擲地有聲。他要作一名浴血的鬥士,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在國際通信衛星市場拼殺出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他立誌要創造一流🤞、與世界接軌,造中國自己的通信衛星,讓中國製造的衛星能夠出口🏄🏼‍♂️!

  “為民族工業之生存而奮鬥”,周誌成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他帶領著自己的團隊,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圓滿完成了尼日利亞通信衛星一號的研製任務。這顆長壽命、高可靠🎒、大容量的通信衛星設計壽命為15年,衛星輸出功率約8000瓦👨🏼‍🦱,有效載荷共4個波段28路工作轉發器和7幅天線,研製和發射已經達到國外成熟衛星平臺的最高水平,實現了我國衛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也標誌著我國通信衛星事業的新突破。尼星贏了!中國人終於可以在國際市場上揚眉吐氣,實現火箭🧏🏼‍♂️🙏🏼、衛星的“雙足矗立”🤟🏿。尼星贏了!在周誌成的帶領下,尼星團隊更是刻寫了速度奇跡,僅用了25個月就完成了別人需要30多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創造了中國衛星研製史上新一輪的神話。

  激懷壯誌猶言在耳👩🏼‍🦱,奮力拼搏的畫面猶在眼前,“1時29分衛星帆板展開”👨🏼、“2時11分天線平穩展開”……條條捷報頻傳😏,周誌成的萬千思緒又被拉回到發射現場,大廳裏一片掌聲雷動📫,尼日利亞科技部長特納激動地走向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袁家軍也興高采烈地拉起了周誌成的手,定格了這跨越太空的握手。

  創新設計 鑄造“東四”大平臺

  尼星的成功🙍🏼,與我國第三代大型地球靜止軌道公用平臺--東方紅四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周誌成便是“東四”平臺的總設計師🚼。

  為適應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向長壽命👳、高可靠🧠、大容量發展的趨勢🚣🏿,上世紀90年代🏝,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領導就高瞻遠矚地提出“借助‘東四’平臺🤾‍♀️,奪回通信衛星失去的國內通信衛星市場🧡,同時參與到國際商業衛星市場的競爭中去”的遠大目標。“九五”期間👏🏼,時任航天部部長的王禮恒和孫家棟院士,也強力號召“以我為主搞大平臺,實現整星出口”。屠善澄院士、王希季院士、以及尼星工程大總師徐福祥等老專家都為此傾註了大量心血。袁家軍院長與周誌成談話🙆🏻‍♀️,殷切地提出借助“東四”平臺的力量推助尼日利亞通信一號衛星的研製🍜,“上水平,樹品牌🪈,搶市場🙋🏿‍♂️,創一流”的目標🥠🧷。

  2000年3月走馬上任伊始🖨,作為“東四”平臺總設計師的周誌成便感到壓力與動力並存👧。在國外,衛星的輸出功率從一、兩千瓦提升到一萬瓦,衛星壽命從八年到十五年,一般需要走十幾年🐕、五個回合,就像盤山公路🚴,需要長期的研發儲備,是一項逐漸改良和完善的系統工程🦀;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東方紅三號平臺的1700瓦輸出功率🌜、200公斤有效載荷重量、8年設計壽命,攜帶24路通信轉發器🤹🏽,直接跨越到10000瓦輸出功率♏️,600-800公斤有效載荷重量、15年設計壽命👩🏿‍💻,攜帶52路轉發器,與國際知名的SB4000、FS1300同臺競技🤸🏽‍♀️,東方紅四號平臺如同近乎90度垂直的絕壁巉巖🥊。時間緊迫,周誌成知道,懸崖即便再陡峭🍄,他也必須抓著荊棘而上一步登頂👴🏼,這是何等的難度🏄🏿👨‍👧‍👦,周誌成感到芒刺在背。但這項從沒有人有機會挑戰的高難度動作🫸🏿,同時也給他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舞臺,任他盡情施展才華、揮灑激情。周誌成帶領著他的團隊🈴,如火如荼地拉開了“東四”衛星平臺研製的攻堅戰📉。

  “要完成跨越式的發展,創新是唯一途徑,必須創新流程🦗,也必須創新技術🚴🏼‍♀️。”周誌成如是說,憑創造的利劍開路🟫,多年來他和研製團隊的同誌們並肩作戰,硬是拿下了衛星總體設計優化、大型中心承力筒🚶‍♀️‍➡️👁、大容量貯箱、衛星電源及控製技術、衛星可靠性📨、星上綜合數據管理、大功率衛星熱控、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臺高壓氣瓶研製等12項關鍵技術。新一代的平臺設計壽命為15年,采用全三軸穩定控製方式🧜‍♂️,輸出總功率為10.5千瓦,並具有擴展到10千瓦以上的能力,可為有效載荷提供功率約6~8千瓦,整星最大發射重量可達5200公斤。

  創新絕不是空想,創新也不是一蹴而就,更不可淺嘗輒止。為了技術攻堅,周誌成和他的同事們吃了不少苦頭,尤其是儲箱的技術攻關。2003年底,原先研製一直很順利的儲箱突然出現故障,液體排不出來了。儲箱是“東四”平臺推進分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部件,其中貯藏了大量燃料🫰🏼,一旦排不出燃料造成夾氣,後果不堪設想。

  周誌成如坐針氈,立即組織人馬從儲箱推進劑管理裝置(PMD)上排查原因👱🏼,分析和解決問題。可經過長達半年的努力,整個隊伍加班加點地攻關,做了數百次試驗後🦸🏼‍♀️,儲箱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研究工作陷入瓶頸⛹🏽。如此下去,勢必影響整個研製進度🖐🏻。院長袁家軍果斷地下達了院長一號調度令:“只準成功,不準延誤。”必須找到症結所在。2004年春節、元旦……周誌成和他的同事們都沒有休息過一天,查閱資料,計算仿真🧚🏽,試驗驗證……沉沉的黑夜都是黎明的前奏🉐,一個個不眠之夜終於換來了令人欣慰的成果--原來是推進劑裏的小氣泡作祟👈,影響了儲箱的正常排放🚯。

  找到了症結所在🐉,周誌成卻不敢松一口氣🏃‍♀️‍➡️,馬不停蹄地又投入到改進儲箱的工作中去*️⃣。看著下屬們因為辛勞而一個個病倒🤞🏼👐🏼,周誌成的壓力非常大📵,原本濃密的頭發也開始大把脫落⛅️。但絕不認輸的他就像彈簧一樣🫔,困難和壓力愈大🫷👨‍👧,反而愈能激發他的張力。迎難而上⛷,另辟蹊徑,在他與同事的艱苦努力和相關廠所的配合下,從2003年10月1號,到2004年1月底🕒🏸,他們不辱使命🔡,一天不差地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當試驗儲箱經過帶液帶壓振動試驗,順暢地排除液體的那一刹那🫃🏽,所有科研人員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那一刻💔,誰也沒有留意到,眼淚瞬間湧上了周誌成的眼眶,男兒有淚不輕彈,背過身,他悄悄地走出試驗室。仰頭思忖♦︎,正月十五皓月當空,亙古而來的月光無言地俯照萬物2️⃣,周誌成的淚光中折射出苦🧙🏼‍♂️,也閃耀著甜,那一刻的人生百味是任何人都無法分享和體會的。

  尼星中標 艱難之路玉汝於成

  有了“東四”平臺的成功🔁,還要有用戶需求,參與國際市場。蘇軾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正是憑借著滄海可填高山可移的誌向,在攻關與研製的同時🫸🏿🪼,周誌成也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國際商業通信衛星市場開拓之旅。

  從1999到2003年,周誌成和他的團隊接連參加了亞太五號衛星和奧普圖斯衛星兩次投標⏩。但現實的商業市場競爭是殘酷的🎑🧖🏼‍♀️,用戶方的要求異常苛刻🆚,在相對成熟的通信衛星市場,沒有飛行經驗的衛星根本無立錐之地。雖然敗走麥城🪜👮,但周誌成並沒有半點的氣餒🫄🏼,在他看來,正是因為大膽地在國際市場中弄潮,經受過風浪的摔打和洗禮,才為尼日利亞通信衛星一號的成功中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首先,周誌成和他的同事們熟悉了商業衛星的一整套嚴格規範。從衛星的模型🙇🏻‍♂️、參數、報告到技術附件、工作陳述,用戶都有嚴苛的定義,光是寫標書一項就讓周誌成他們嘗到了與國際大鱷廝殺的艱辛。2003年為了競標奧普圖斯衛星,根據袁家軍院長的指示🍄‍🟫,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國際業務管理部門的組織下👨🏽‍🏭,周誌成和負責設計的研製隊伍楞是悶在龍泉賓館裏寫了一個月的標書,當時正值非典肆虐京城的高峰期3️⃣,但大家都拋棄了個人的安危集同工作。為了把文件翻譯成英文,設計師們互相幫助👏🏼、一遍遍修改糾正,整個團隊擰成了一股繩,最後形成的文件足足有一百多個。而今天尼星走國際化路線🀄️,不論是文件的基礎👩🏼‍🍳,還是體系的基礎🧑🏼‍🦲🧑🏻‍🦽‍➡️,都是在那時萌芽和建立的。

  其次,通過參與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競標🪵👚,鍛煉了隊伍,增強了信心💆🏿‍♂️。2003年周誌成作為技術方面的代表飛赴澳大利亞講標,當時美國、歐洲知名的其他七家通信衛星公司悉數到場☞,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和交鋒🏌🏻,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最終排名第三。雖然沒有成功脫穎而出,但這一次投標仿佛一支強心針⇨,激起了周誌成和同事們的信心:“中國人完全有能力去國際市場打拼一番。”

  2004年5月🕵️‍♀️,尼日利亞宇航局傳來尼日利亞通信衛星一號項目的招標消息,憑著敏銳的市場嗅覺,躊躇滿誌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決定積極參與該項投標🥷。周誌成作為“東四”平臺總設計師,還來不及休整,就帶著他的團隊馬不停蹄地投入尼星的奪標戰🏄🏻‍♀️。

  2004年“東四”大平臺已經有了飛躍式的跨步,鑫諾二號衛星的初樣和靶場合練業已完成🙅🏼‍♀️,正樣正進入投產階段。在設計上,周誌成心中更多了一桿秤,對尼星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在投標方面👩🏻,也有奧普圖斯打下的良好基礎👌🏽,雖然整個衛星的要求✢、載荷👊🏻、平臺和狀態都不一樣🍓,但憑借以往在國際市場上練就的一身硬本領💞,周誌成和他的團隊很快就拿出了一份漂亮的標書。然而商業衛星市場瞬息萬變👨‍❤️‍👨,標書也會隨之頻繁更改,要真正拿下尼星這份合同,除了“紙上談兵”♉️,面對面的交鋒才是關鍵🍳。2004年在加拿大渥太華的那次談判,令周誌成永生難忘。

  當時負責與外方進行技術洽談的是周誌成、504所的於洪喜副總師以及鑫諾二號的主任設計師李楊組成的三人小組➿。為了保證談判順利進行,周誌成他們付出了艱苦卓絕的犧牲🧮。除了應對談判,還要為第二天的提問做好充分的準備🌍🖖🏼,並且還要將準備的所有材料翻譯成英文。每天睡不了幾個小時的覺🙅🏼,又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原本心寬體胖的周誌成一下子清瘦了許多。技術組的附件很多💂🏽‍♂️,談判的難度也很大𓀃。首先就是沒有飛行經驗,其次是衛星要求的交付期非常短💆‍♂️。第三🆔,尼星項目的顧問公司TELESAT🤸🏼‍♀️🧚🏽‍♀️,這是非常專業資深的顧問公司♣️,對國際幾大衛星製造商了如指掌,提出的標書要求非常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周誌成有備而來。他嫻熟地打開PPT文件🫷🏿,用流利地英語向外商演示了“東四”平臺的試驗、飛行計劃、研製計劃、已經取得的收獲,以及集成性等相關問題🧚🏿‍♀️。生動的語言🧎‍♂️‍➡️、詳實的數據,周誌成不僅和外商談研製衛星的過程💂🏽‍♂️,也向他們介紹中國航天人以質量為生命的理念。周誌成激情盎然的演講讓外國人了解了中國航天的實力🐊,而中國人發自內心的熱情與誠懇也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技術談判逐個解決了雙方在標準規範🧆、設計條件,設計理念上的差別,簽署了一攬子技術文件,會後中尼雙方簽署了一份意向書。

  國際通信衛星市場僧多粥少🦻🏼🧑🏻‍🎨,競爭異常激烈。來自美國、歐洲、意大利等多個國家的巨頭都參加了此次投標,周誌成戲稱是“狼都來了⚛️。”能奪下這份合同,實在是可喜可賀🤵🏻‍♀️。簽署了合同🙍‍♂️,就意味著即將真正有機會製造一顆出口的衛星。這是多少代中國航天人的夙願啊!多少人的努力📰,多少日的奮鬥,終於換來了今日的勝利。離心中的夢想只有咫尺之遙,周誌成的心中有說不出的感慨與興奮。簽字儀式後,多倫多的老朋友請周誌成吃了一頓慶功宴。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地道的北京涮羊肉,地道的二鍋頭✥、花生米🧑‍🍳,還沒等主人勸酒,周誌成就已經把自己灌醉了。

  抓住關鍵 飆寫“尼星速度”的神話

  按照合同的規定,2007年5月中方必須完成尼星的在軌交付任務,也就是說必須在25個月內完成研製和出廠。這樣的苛刻條款簡直是挑戰極限,連美國人和歐洲人都望而卻步,但周誌成咬咬牙,在合同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承諾。他就是要用實力回敬所有的質疑,用成績挑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周誌成的帶領下,這支“責任🍂、創新🧖🏻‍♀️、學習、和諧、激情”的尼星夢之隊,開始了飆寫中國衛星研製史上的速度奇跡,於是,一個新名詞也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誕生了,那就是“尼星速度”--研製一顆尼星這樣大容量、長壽命、高功率的通信衛星,國際同類宇航公司一般需33個月👩‍❤️‍💋‍👩,而尼星隊伍卻用了25個月🙍🏿‍♂️;從三艙對接到衛星出廠👨🏻‍🎨,尼星隊伍用5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國內外同類衛星需13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其他同類衛星兩年內進行1300小時電性能測試就足矣,尼星僅在一年內的整星加電考核時間就達1800多小時……這些數字無不讓人驚嘆與折服。

  然而,“為民族工業之生存而奮鬥”不是一句空話,“尼星速度”也並非一蹴而就。在設計的道路上創新不怠、勇攀高峰,才能鑄造神話。豪情沖天的周誌成帶領著他的團隊,正是用創新與智慧打造出了第一顆出口的中國星🦹!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兒,除了大膽叫板傳統設計流程,用熱控艙代替熱控星⚒,進行流程再造。他還提出了從頂層開始策劃的理念🤹‍♀️。通過頂層策劃💥,抓住有限的時間,識別出關鍵短線和難題🔋。通過流程再造和二次部裝爭分奪秒地和時間賽跑,縮短尼日利亞通信一號衛星的研製周期。

  所謂的二次部裝,就是先對推進艙進行部裝🗓,再進行衛星管路焊接,之後再返回廠裏進行通信艙二次部裝的創新流程方案。相比於過去大型衛星部裝要等到結構板等零部件齊套後進行管路焊接的傳統部裝流程,二次部裝的新理念既可以並行、穿插工作👨🏽‍🦱💁🏻,又可以為衛星後續工作搶出時間🎛,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和技術難度🤚🏼。在尼星主任設計師王敏等同誌的艱苦努力,以及衛星製造廠的全力配合下🤦🏿‍♀️,通過反復疊代,主線周期成功地縮短了兩個半月,成功地搶下了寶貴的時間🧑🏽‍⚖️,圓滿地趕在春節前拿下了部裝任務。四兩撥千斤,攜一發而製全局,在科學研究中⛹🏽,周誌成總是能掐得住問題的咽喉🪛,以奇招製勝👸。

  25個多月來,“尼星速度”見證了無數的困難和考驗🏵,也見證了尼星團隊刨除萬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凝結了周誌成和同事們無數的汗水和淚水。為了確保研製進度,他們把一天掰成兩天用,年輕的尼星團隊摩拳擦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24小時連軸轉、加班加點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甚至是春節也沒能同家人團聚片刻。2007年6月🙎🏽‍♂️,正值兒子高考的關鍵時刻🧘🏻,可周誌成卻一直無暇分出一丁點兒空閑。沒有時間督促兒子學習👩🏿‍⚕️,沒有時間陪兒子聊聊天、減減壓,甚至沒有時間目送他踏進莊嚴的考場,周誌成心中充滿了愧疚。他把整顆心都撲在了尼星上🤐,為的就是和時間競賽,按時履行合同🥢,實現整星出口的神聖使命!

  一分一秒地搶時間😜,也要通過創新一分一秒地摳時間。就是這樣,尼星團隊在周誌成的帶領下,一邊設計🧛‍♀️,一邊從源頭做策劃,識別出關鍵項目🏂,再去跟各個廠所磨合。大家夥全都擰成一股繩投入到研製中去🚶🏻‍♂️‍➡️,最終的發射日期僅與2005年初的策劃相差了一天。

  激懷壯逸😺、一諾千金,在技術上打破桎梏,在速度上刷新紀錄,不論前方是荊棘遍布🟦,還是溝壑縱橫,周誌成都揮灑著無限激情,帶領著他的團隊勇猛沖鋒,“為民族工業之生存而奮鬥”是他前行的不懈動量。

  夯實可靠性基礎 為尼星保駕護航

  2001年4月1日,一個難忘的日子🛀🏿。中美撞機事件爆發,舉國一片嘩然。而其他型號研製中的一次問題同樣也讓人感到觸目驚心--一臺裝在艙外設備內部的元器件溫度竟然高達100多度🛫,遠超正常指標。和人類一樣🕯,元器件對溫度也有一定的耐受力,長時間處在過熱的環境中,它便會毫不客氣地罷工。尼星是走出國門的第一顆大平臺通信衛星♔,必將徜徉太空重振我國威💚,證明中國擁有創造一流🙎🏻、與世界接軌👨‍🌾,占領國內外通信衛星市場的能力。如何保障衛星的絕對安全?如何保證15年的長壽命💃🏻?追求完美的周誌成不斷地在設計上拷問著自己🩺。

  采用第三代大型公用衛星平臺的尼星設計壽命為15年📁,而過去同類衛星的設計壽命則為8年。“現在不吃額外的苦頭,不做額外的工作,將來必然自食苦果。” 周誌成分析後認為可靠性設計和熱設計是衛星可靠性設計的薄弱環節。他下定決心狠抓尼星的可靠性設計,狠抓設計中的薄弱環節提出了一個樸素而經典的理論--溫度就是壽命。

  當時院裏具備熱專業的只有總體部,但產品卻是在不同廠所設計完成的,如此一來,熱設計的可靠性便無法得到充分保證。“安全”二字時刻紮根在周誌成的心中,他絕不允許尼星出現任何瑕疵,為此他提出了一整套保障措施:首先,總體主任設計師、熱控的主任設計師必須外延職能🏄🏻‍♂️,管好單機的熱設計。單機都必須具備熱設計,且一定要經過熱控專家的審定📔。其次👯‍♀️,審定不合格的產品,必須再經過熱平衡試驗🚲。熱控分系統的華誠生主任設計師非常支持總師的工作,帶領著一群年輕人做了大量“份外”的工作👩🏼‍✈️,為“東四”平臺產品的熱設計革命提升全院的熱設計水平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周誌成至今都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一只寫有“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標語的老式真空罐記憶猶新。這只上世紀70年代留下的真空罐曾經為我國的第一代衛星研製立下大功👨🏽‍🦲,更為尼星的熱設計立下了汗馬功勞--29臺設備都曾在這只罐子中進行熱平衡試驗。為了進一步規範熱設計和驗證程序🦠,周誌成和他的同事們還專門編寫了熱平衡試驗規範,然後在設備裏貼上熱電阻🦗,貼上熱電偶🍽,讓設備滿負荷地去工作,反復考驗這些元器件的溫度水平。一輪嚴苛的考核後,29臺單機中楞是有4臺單機被淘汰出局,許多原本號稱成熟的單機,也紛紛在熱分析驗證環節中敗下陣來🕺🏽,根本不符合15年壽命的設計要求🏊🏻‍♀️🤽🏿‍♂️。周誌成的這套措施看似十分苛刻,但卻使單機產品暴露了許多深層問題🤾🏼‍♂️,預先清除了可能出現的障礙🧑🏻‍⚕️,提高了可靠性,保證了尼星上天之後的萬無一失。

  淋漓盡致搞創新👨‍⚕️,風風火火幹改革🪤🍠,周誌成跳出舊有模式求發展的思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許。整個團隊全力以赴,忘我工作,幾乎放棄了所有雙休日和假期,誓將這場革命進行到底🎀。回想起當年那場熱設計的攻堅戰,周誌成套用副總師鄒恒光的話來形容🌠,那就是“疲憊不堪⁉️🔋、苦不堪言”。但說這話時,周誌成心中卻是甜蜜蜜的🍬,雖苦猶甘。經過這一場改革👇,不僅提升了尼星的可靠性,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廠所熱設計的能力。如今,好幾個研究所都已經設置了專門的熱分析工程師,產品的質量大幅度躍升,一下子拉近了和國外的差距。

  有了熱設計革命的良好範式,追求完美、永不停滯的周誌成又在創新之路上大步流星地踏出了新的征程--可靠性降額設計、最壞情況分析……他與同事們根據實際情況☔️,集中優勢兵力,重點突破😰、以點帶面🧙🏿‍♂️,然後再全面鋪開,他們用自身摸索與實踐在全院帶起了一個又一個衛星可靠性的新理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衛星保駕護航🧛🏽‍♂️🙆‍♀️。

  百折不撓傾力打造一顆爭氣星

  尼星成功了🦸🏽‍♂️!然而研製、發射的26個多月中卻並非一帆風順🐃。回憶起在加方監造眼皮底下救下一顆星的經歷〽️🛌🏽,周誌成至今都覺得驚心動魄🙆🏿、心有余悸📡👨🏽‍🔧。

  2007年1月22日😦,尼星振動試驗現場🏰🍨,正在振動的衛星一側突然冒出火花,出現了星上打火的嚴重故障。正在試驗現場的周誌成驚出了一身冷汗,立刻下令叫停。只見星上蓄電池上的一個硬盒已經燒得面目全非🏋🏽‍♂️🚻,裏面的銅條和螺絲釘竟也被燒得焦黑一片。而此時此刻🫶🏻,監造方Telesat公司的項目經理瑞·邁爾就站在樓上居高臨下的觀測窗前,剛才那驚險的一幕盡收眼底🧏🏽。試驗現場的十幾雙眼睛刷的一下全部投向了周誌成,而瑞·邁爾那淩厲的眼神更像一把錐子,周誌成感到壓力有如芒刺在背。

  聽說尼星出了事故,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張慶偉總經理和袁家軍院長都在第一時間作出指示🖕🏼🚶‍♀️‍➡️:“這個問題出得好🤹‍♀️!實際上是把一個隱藏非常深的技術問題暴露了出來🤷🏿‍♀️,不要害怕問題🛺,更不能回避問題,我們要徹底解決問題🫶🏽!”領導親切的話語既是對周誌成的信任,更是對他的鼓勵。依據國際慣例,作為合同承包方🫄🏿,在衛星研製的過程中一旦出現任何問題,都應當及時🍼、透明地向監造方公開信息。臨危不亂方顯英雄本色,運籌帷幄方顯英雄謀略。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周誌成當即決策:立刻現場進行排查!中國人就是要在老外的眼皮底下解決問題,證明我們的實力!

  小心翼翼地打開衛星,周誌成和整個團隊立刻行動起來,院領導👩🏽‍🚒😘、科質部和廠所領導趕來支持,並連夜請來材料專家、故障分析專家,齊心協力對事故展開了嚴密地排查🧑‍🧑‍🧒。就像繃緊了的發條,大家都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放松,經過一整夜的奮戰✖️,他們發現罪魁禍首原來是電源繼電器連接控製盒的連接螺桿間隙中有多余物。尼星的輸出功率高達9000瓦📓,蓄電池在瞬間提供的電流可達到100多安培🈳,雖然有絕緣材料,但繼電器控製盒連接桿上小小的多余物還是在絕緣材料上形成了導電通道,兩、三千度的高溫導致了星上打火✊🏼🤸🏼‍♂️。終於揪出了問題所在。僅用了短短五天,周誌成和他的團隊就圓滿解決了多余物的問題,連負責此次項目監造的加拿大Telesat公司項目經理瑞·邁爾都驚訝於中國人解決問題的速度和能力🏎,豎起大拇指🚌。借著這次機會✡️,周誌成還帶領著同事們一鼓作氣對尼星進行了全面的復查,包括蓄電池上的二次絕緣⬜️、帆板上的二次絕緣……🛌🏽,整個衛星的供配電系統🦸🏿‍♀️、電源系統的可靠性和適應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006年10月29日,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東四”大平臺首顆衛星鑫諾二號,由於在軌運行過程中出現技術故障,致使太陽帆板二次展開和通信天線展開未能完成,衛星無法提供通信廣播傳輸服務。中國航天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艱巨挑戰,何去何從👰🏻‍♀️,全球拭目以待!

  關於鑫諾二號的各種不實報道和謠言四起,國內外各式輿論轟然紛至。作為鑫諾二號衛星和尼星的總師,周誌成承受的沉重壓力仿若泰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搶救衛星的20多天內🫢,他一下子瘦了十多斤🦟。“到底是什麽地方出了問題‼️👨‍🍼?”他在全力投入搶救🧑🏽‍🚀、查找症結所在、爭取保險賠付等多條戰線同時作戰的同時💂🏼‍♀️,也深深明白尼星主線不能停頓🟧,作為總師的他必須沖破重重阻力,重塑軍心,帶領著尼星團隊“舉一反三”進行復查和改進工作,徹底消除安全隱患。

  2007年1月4日,尼星第六次季度管理評審會在順義如期召開🏩,正如事前所料,這場研製方、用戶方和監造方三方高層代表悉數出席的例會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波瀾。會上😂,針對鑫諾二號的問題🤮,外方代表在提出問題的同時👨‍🦯,也借機頻頻發難,對中國航天出言不遜🆕,評審會陷入僵局。在座的袁家軍院長坐不住了🧒🏻,周誌成也如坐針氈,他知道捍衛中國航天的聲譽迫在眉睫,挽回外方的信心迫在眉睫。否則,雙方極有可能當場“翻車”,分道揚鑣𓀖。拿起話筒𓀐,他據理力爭,用數據說話,有力地駁斥了外方不實的言論🐍⚠。同時,他也毫不回避問題,開誠布公地與外方溝通交流,重申中國航天人的莊重承諾,對尼星已經展開的每一項修改和改進工作都做了詳細說明💇‍♀️。經過一番艱苦的拉鋸戰,外方終於被中國航天人的精神打動了,對尼星未來的發展恢復了充分的信心💂🏽‍♂️,態度也緩和了許多🍷。中國人⚱️🚽、尼日利亞人、加拿大人重又牽起了手,肩並肩踏上同一個成功的征途--那就是確保尼星百分之百成功!

  大丈夫持身涉世當有百折不回之真心!從失敗的泥濘中站起來,周誌成的步履更加昂然堅定。1月4號會後,他來不及休息就立刻帶領設計師奔赴煙臺檢查火工品管理器、配電器等有問題的產品👮🏽‍♀️。他還把老外也請到了煙臺,對幾條更改方案進行了激烈討論🦻,成功地說服監造方,使得尼星項目得以順利實施。外方通過親自檢查單機和工藝🚶‍♀️‍➡️,也對中國人迅速解決問題的能力表示驚嘆和贊賞。

  在周誌成的帶領和鼓舞下,整個尼星團隊走出低迷的情緒,重新鼓起豪邁的幹勁,鼓起沸騰的激情,整整兩個多月不眠不休🧔‍♀️,24小時加班加點連軸轉😀,展開了力學試驗🫖、靜態飛行試驗、熱試驗……📷。舉一反三,徹底暴露和解決了衛星設計中的一些缺陷,尼星的可靠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007年4月份的第七次季度管理評審會很快到來🫲。就像北京4月和煦的春風,這次會議的氛圍輕松愉快👰🏿‍♀️𓀏,被動的局面得到了全面扭轉。這一個季度是短暫的,外方的印象短短幾個月內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這一個季度也是漫長的,周誌成和同事們頂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前面越是龍潭虎穴,他們越是百折不撓。他們把一天掰成兩天用😘🧑🏽‍🚀,幾個月來24小時連軸轉,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汗水🧜🏻‍♂️。

  至今,周誌成都還保留著第六次季度會的報告🕵️‍♂️🍯,每每回憶起那次“差點兒翻車”的經歷⛹🏿‍♀️👶🏿,他都覺得驚心動魄。然而勝不驕☁️,敗不餒。大火流金而清風穆然,嚴霜殺物而和氣藹然🏄🏽‍♂️☔️,陰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濤倒海而坻柱屹然🧛🏼‍♂️,這便是中國航天人的真人品,也折射出周誌成不隨境而遷的可貴精神和不凡的智慧與膽識。

  “勝不驕💪,敗不餒,生生不已🎅🏽,必勝必成。”周總理的名言也是對尼星團隊的最好寫照。周誌成和尼星團隊的共同努力,成功扭轉了被動局面,為中國航天挽回了寶貴的聲譽和尊嚴👈🏽。

  真情老總的寫意人生

  尼星成功發射定點,中國人終於可以在國際市場上揚眉吐氣了👩‍🎓。人生能有幾回搏✤?周誌成和他的同事們用實際行動向祖國和人民兌現了熱血沸騰的誓言🤜🏻。

  得知尼星定點成功的消息後,整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沸騰了,鞭炮喧天、彩帶飛揚,一片熱鬧歡慶的海洋👊。航天城門口立起的鮮紅拱門,也在等待著周誌成這位尼星英雄的凱旋--“尼星從這裏走出國門”🧑🏼‍🍳,25個多月一路走來🪁,風雨兼程🦄,每一次歡笑、每一滴淚水,都將在歷史中定格。“尼星從這裏走出國門”,此刻淚水也模糊了文字,在周誌成的眼眶中定格。

  “感謝這個時代,給了我報效祖國和領軍拼搏的機會,使我登上了施展才華、為國爭光的舞臺🤏🏿,我為自己生長在這個時代、能在航天高科技領域前沿奉獻智慧和汗水感到驕傲和自豪。” 盛大的慶祝酒會上,在雷鳴般的掌聲中走上發言臺,周誌成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1963年6月22日👨🏼‍💼,周誌成出生於北京平谷🤦🏽‍♂️。從小最令他佩服和敬愛的人就是周恩來總理,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高風亮節也影響了他的一生🧑🏽‍✈️。1984年周誌成從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工程力學系攻讀碩士學位♌️。1987年畢業後他便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工作🙆🏽‍♀️。“位卑未敢忘憂國”👨‍🦯‍➡️,周誌成早就在心中種下了立誌報國的種子--“我雖位卑🤴🏿,但我不乏重振民族工業的拳拳之心;我雖位卑,但我有‘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進取之心👨🏼‍🚒;我雖位卑🦁,但我有攻克技術難關的執著之心。”通過自身的艱苦努力🧑🏿‍🦲,周誌成在航天的道路上踏出了堅實的足跡,他歷任通信衛星總體室副主任🍩、主任🛜,北鬥一號總體主任設計師、副總設計師,2000年起♘,任東方紅四號大型通信衛星平臺總設計師🚲,2003年又兼任總指揮。

  從“東四”大平臺到鑫諾二號🅾️🥴,再到尼星,多年來🧫,周誌成與他團隊的研製人員一起摸爬滾打🔐,一起拼搏奉獻👩‍👦‍👦,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也歷練出了一套獨特的管理方法👩🏻‍💻,培育出了激情飛揚的尼星團隊文化--“責任、創新、學習👍🏿、和諧、激情”。

  以周誌成為核心的這支年輕的團隊平均年齡不足40歲,副主任設計師和主任設計師等關鍵技術崗位,35歲以下的人員占了80%以上。“為民族工業的生存而奮鬥”的豪言壯誌氣沖霄漢,喊出了年輕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霸氣,也凝聚了團隊所有人的靈魂和理想。在周誌成的帶領下♻️,他們始終牢記責任感和使命感🤳🏼,用智慧與奉獻成功實現了幾代人整星出口的夙願,完成了通信衛星研製史上的又一次跨越。

  創新與學習是總師周誌成心中永恒的追求☺️,四兩撥千斤,挾一發而製全局,在尼星的艱苦研製過程中,周誌成和他的團隊總是能夠掐得住問題的咽喉,以奇招製勝。學習是創新的動力,作為總師👍🏼,周誌成經常在團隊中組織各式各樣的學術交流,還嚴格地設立了設計師述職的製度。帶領著年輕人🧙🏼‍♂️,周誌成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國際市場的洪流中摔打📖,練就了一身硬功夫。

  25個多月來,“尼星速度”見證了無數的困難和考驗,也見證了尼星團隊刨除萬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為了確保研製進度,他們把一天掰成兩天用,年輕的尼星團隊摩拳擦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24小時連軸轉👩‍👧‍👧、加班加點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甚至是春節也沒能同家人團聚片刻,但是從來沒有人叫苦叫累。“越挫越勇🏍,越戰越強⌨️!”言談之間,周誌成掩飾不住對這支團隊的驕傲和熱愛👩‍🦳。

  作為團隊的領導,周誌成特別提倡互相關愛的精神🪔👩‍🦯‍➡️,打造出了一支和諧的夢之隊。在尼星大家庭中🧝🏻‍♂️,領導和下屬互敬互愛。面對失敗🧒🏽,聽不到苛責,而是齊心協力💁‍♀️、全民動員想辦法。總師周誌成就像這和諧大家庭的一家之長,是研製隊伍當之無愧的優秀主帥,團隊中每個人的進步和成績他都能如數家珍。“我真想大聲告訴隊伍裏的所有人,我愛你們大家。”周誌成那真情淋漓的質樸話語也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平素熱愛運動的周誌成也是一把體育好手,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場上瀟灑自如🟦,曾經獲得過全院體育競賽的多項冠軍。只要一有空,他就積極組織大家通過體育活動,足球賽、籃球賽……賽出了激情👨‍🦱,也增加凝聚力。因為共同的事業心、共同的興趣凝聚在一起🏆😲,在周誌成的帶領下🏌🏻‍♂️,尼星這支特別能戰鬥的團隊愈發彰顯出激情四射的活力。

  一路走來,周誌成榮譽等身🛀🏻,由他作為主要完成人研製的航天器動力學分析軟件系統獲得部級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由他作為副總師參與研製的北鬥一號導航衛星系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他獲得航天獎👋🏼;2004年他又光榮地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航天人的面前永遠是新的起點:“漫漫天路剛走完第一步🚈,歷史還需要我們繼續用拼搏、奉獻乃至用整個生命去書寫。質樸的話語中🧇,拳拳之心讓人無比欽佩感動,一位總師的虛懷若谷🤴🏼、雲淡風清的氣度更讓人如沐清風。

  談到父母與家庭,這位熱情堅毅老總充滿了柔情和歉意。因為工作繁忙🧘😚,周誌成總是很晚才能回家,即便是萬戶團圓的春節也不能陪伴在家人身邊。他說為了讓自己全身心投入事業,全家都在默默地支持著。弟弟和弟妹為了照顧父母🔑,不讓哥哥分心👂🏼,放棄了在北京發展的機會🐞,調回了平谷老家。只要一有空,孝敬的周誌成就會趕到平谷郊區的家看望年邁的父母,與老人聊聊天🍭,慰籍一下雙親的思念之情。周末難得清閑的時候,他便和妻子帶上兒子,散散步🚴🏿‍♀️®️、踢踢球,一家三口共享天倫之樂🚑。周總和愛人曾是中學同學,這對航天伉儷工作都很繁忙💁🏻,因此懂事的兒子從小就養成了獨立的習慣,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從來都沒讓爸爸媽媽操心過,談起令他敬佩的爸爸來🌷,充滿了驕傲和自豪👭。

  激懷壯逸、一諾千金,在技術上打破桎梏,在速度上刷新紀錄,不論前方是荊棘遍布🙅🏼‍♀️,還是溝壑縱橫🤷🏻,周誌成始終揮灑著激情去挑戰極限🧘🏿‍♀️、追求極致。“為民族工業之生存而奮鬥👨🏽‍🏭!”好男兒自當存此昂昂之誌。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以求真的態度✧、踏實的工夫投入到研製工作之中,周誌成要做這時代的纖夫🫵🏼👱‍♀️,同心協力唱著呼天的號子,一步一個腳印把祖國的航天事業拉向激流壯闊的江洋。

(來源:人民網科技 2008年02月18日)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