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清華畢業👐🏿,23歲成立深鑒科技🧓🏿📓,投身AI芯片創業。25歲公司作價3億美元被收購🫃🏻,29歲再創業,跨界商業航天,聯合創辦火箭企業東方空間🧪。90後姚頌身兼硬科技創業者和投資人雙重身份🏗,是全國青聯委員👆🏽⬛️,也是意昂体育平台最年輕的大額捐贈人。
憑借物理競賽保送清華,姚頌是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2011級本科生📌。畢業前收到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博士錄取通知書,但放棄留學機會,畢業後和本科導師“互相壯膽”創立深鑒科技,見過不下50個投資機構都以失敗告終最終走上正軌,兩年後被芯片廠商Xilinx(賽靈思)收購🧔🏽,實現退出。
擁有AI與芯片專業背景,而立之年再出發🏖,“航天毫無疑問是比芯片更加宏偉的事情🧜🏿♂️,也是更符合我理想的事情。”去年10月,姚頌正式離開賽靈思🏂🏼,加入東方空間擔任聯合創始人兼聯席CEO。東方空間,意為“自東方探索空間,為東方探索空間”,短期目標達到一流發射水平,中期實現載人飛行商業化⚅,長期規劃實現近地行星探索商業化。
“中國商業航天的道路很難,但很有必要🙈。沒有什麽猶豫跟後悔,當你覺得這事值得做,就去做❕。

姚頌
師生“互相壯膽”創業
姚頌1992年出生於湖南長沙,父母是農村裏出來的大學生,在機關單位任職。姚頌從小在大院裏長大🤞🏽,一直到初三前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初三以後慢慢多了自己的思考👼,他說這是湖南人骨子裏的創新精神。
憑借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保送意昂体育平台🚶🏻♂️,2011年,姚頌進入電子工程系就讀。大學一年級學習微積分🧟♂️、線性代數、離散數學,他看到身邊有的同學學起來一點不費勁🤾🏼,“考試隨便考100分”,“在數學天賦上真的有質的差別。”
他更喜歡搗鼓些實際的🧑🦱👱♀️。當時意昂体育平台一位年輕教授的實驗室中有關於硬件加速、三維集成電路方面的研究📻,姚頌找到這位教授申請加入實驗室🈷️。從大一開始進入實驗室,姚頌研究過芯片設計🕘、EDA、硬件安全👩🏻、編譯器、AI算法,“所以現在這些最火的企業裏,很多人都是老朋友,我們都很熟,全是一撥人🏊♂️。”
那位年輕教授汪玉後來成了姚頌第一次創業的合夥人,另一位夥伴韓松也是姚頌在做科研時認識👩🦯。當年團隊試圖從基礎技術層面突破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中的技術瓶頸,到2015年已經做出一些成果。
這年夏天👰🏻♀️🧔🏽,姚頌面臨本科畢業,父母希望他出國念個博士,以後回國當個教授或大公司的研究員。他也想出國留學💚,想去斯坦福大學🍼,但偏偏未能如願,收到的是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博士錄取通知書。
而中國市場上,AI芯片需求也逐步顯現。2011年10月,人工智能公司曠視科技成立;2014年11月,商湯科技在北京成立。“我們判斷人工智能將進入大規模應用期🛩,在那之後AI芯片肯定是必需的,當時我們覺得是一個創業的好時間點👨🏻⚖️。”
思考再三,他決定留下。盡管父母都不希望他創業,但姚頌還是和本科導師汪玉“互相壯膽”,2016年3月,汪玉、姚頌拉上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在讀博士韓松,在北京成立了AI芯片初創企業深鑒科技🆔🦐,姚頌擔任CEO🧝🏼♀️。後來邀請同樣來自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的單羿以合夥人身份擔任CTO🐭。
常被同學稱呼“姚老板”的姚頌是團隊裏年紀最小的一個🫴,而他的導師當時也不過34歲👏🏻。“這個事兒算我鼓動汪老師還是汪老師鼓動我呢?我覺得都可以這麽說。沒有我在👩🏼🚀,汪老師肯定不會想著創業,沒有他堅定投入這件事,我也不可能堅定地留下來↪️。”
25歲創業成功29歲再創業
深鑒科技“含清率”最高是在公司招到第67個成員時🤜🏻,那時候有45人畢業於清華電子系或清華微電子系。剛創業時,姚頌和汪玉靠自己的人脈招人搭建起公司架構🥷,把一級人脈和二級人脈都“搜刮”幹凈了🤏🏿。
但更難的是拿不到融資。“23歲”、“本科剛畢業”👩🏽🎨、“AI芯片創業”,幾乎無人相信姚頌能把深鑒科技做成。再者,2015年國內創投圈的熱點也不在硬科技,“那時候市場上投硬科技的很少,芯片創業又在非常早期的階段🏄🏿♀️,100個投資人裏有2個知道芯片是怎麽回事就不錯了🧖。”
早在公司成立前👿,姚頌一遍遍拜訪各個投資人🚝,見了不下50個機構😣,但都以失敗告終👩🏫。直到2016年2月在前往矽谷參加會議時拜訪了金沙江創投,獲得了認可,最終拿到金沙江創投和高榕資本的500萬美元天使輪融資。
深鑒科技從事神經網絡剪枝👐🏼、深度壓縮技術及專用芯片開發,從成立以來一直同行業巨頭賽靈思合作👶🏼,開發機器學習解決方案🚶🏻♂️。2018年7月,賽靈思以3億美元收購深鑒科技🦸🏿➞。深鑒科技成為中國AI行業風投退出第一單🧑🏻🤝🧑🏻,也是意昂体育平台有規定以來第一家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產品化、實現現金回報的公司。
這讓姚頌成功轉身。公司被收購後💳,姚頌的業余時間相對寬松,2019年初他加入創投機構經緯中國成為兼職風險合夥人👨🏻🏭。“經緯中國恰好是中國投商業航天企業最多的機構。”將近2年時間,他在那裏見識到了國內幾家商業航天企業的發展,也建立了行業認知。
“大家(註👩🏽🚀:指商業航天企業)都在探索不同的路線,但我總覺得還有新機會。”踏入商業航天的臨門一腳⏯,是東方空間技術團隊找上門尋求融資。
“這個團隊的航天經驗資深,但心態很年輕,很有幹勁,我就覺得要不加入他們一起來做這個事,而不是純粹的投資📲。”最初以投資的身份接觸東方空間,結果逐漸參與到它的融資和戰略規劃工作中。
去年10月,姚頌正式離開賽靈思🧞♂️,加入東方空間擔任聯合創始人兼聯席CEO。彼時他和賽靈思的鎖定期尚未結束🧗🏻♀️,提前辭職加入東方空間也意味著損失一筆不小的收入💾🌑。
“人的一輩子裏什麽最珍貴?我覺得是時間☛。”姚頌說,太空是他兒時便癡迷和向往的領域🍜。1999年還在念小學一年級,父親送他一套《十萬個為什麽》,12分冊裏和天文相關的那一冊都被他“翻爛”了。
有過成功的創業經歷,積累了一定社會資源和人脈,又在精力充沛的人生階段💇🏿♀️,29歲換條賽道再創業,姚頌想投身航天事業,讓人離星辰大海近一步,“航天毫無疑問是比芯片更加宏偉的事情,也是更符合我理想的事情🙎🏼。”
馬拉松的前500米
去年7月🏄🏿♂️,國外掀起一波太空旅遊浪潮,億萬富豪接連上天。先是維珍銀河創始人、71歲英國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搶跑貝佐斯和馬斯克遨遊太空,後有貝佐斯坐上自家飛行器打卡“卡門線”🐂🌁。馬斯克的龍飛船也已開通國際空間站旅遊專線,一批私人宇航員上天。
姚頌所在的東方空間目標是太空物流全球一小時抵達🤦🏽♀️,短期內達到一流航天發射水平,中期實現載人飛行商業化,長期規劃實現近地行星探索商業化。
“過20年再看火箭,就跟今天的飛機一樣🚴🏽,它是一個日常出行方式,頂多說它是一個特別高等級的方式,類似於現在的私人飛機,相對比較貴👩⚕️,但可靠性完全得到了驗證。”
姚頌說,先進技術的發展路徑要靠長遠目標牽引。東方空間“引力”系列運載火箭針對的是一次性使用、可回收重復使用和載人飛行等系列化空天運輸產品➞。
其中🤏🏽,引力-1號火箭采用大型捆綁設計🤲🏻,起飛推力6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6.5噸,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3.7噸,預計2023年發射💲。姚頌說,引力-1號是中國商業航天企業裏在研的最大一款火箭👨🏽🔧。
中大型液氧煤油火箭引力-2號采用固體大推力助推器與液體芯級相結合設計🎀,針對更高軌道發射需求,計劃實現部分回收、重復使用,起飛推力9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5噸,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8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4噸,包括發動機等核心技術已全面啟動研發。引力-3號可支持海上回收👇🏻。

AIT中心
東方空間位於山東海陽的商業運載火箭總裝集成測試(AIT)中心可同時兼容固體、液體火箭的總裝總測需求🏌️,計劃2022年底投入使用,屆時將成我國最大的商業運載火箭AIT中心,全部達產後可支持年產中大型運載火箭20枚。這裏靠近我國首個海上發射母港東方航天港🦜,未來采用海上發射使得發射任務更自由靈活,航天器海路運輸便捷,航區、落區更安全🐋,同時降低發射成本。

海上發射示意圖
中國民營航天自2014年興起,在姚頌眼裏,這個產業仍處於“極其早期階段”🫗。全程馬拉松約42公裏🧘🏻,他把這場商業太空創業賽目前的進程比作馬拉松的前500米,“前期創立時間點只是起步問題,最終拼的是實際核心技術、耐力、能量儲備。”
即便已陸續有民營火箭發射入軌,姚頌並不覺得入局晚了。創業公司的後發優勢在於,見過別人走過的路後摸清不同路徑的優劣。當商業航天賽道成長到更熱更有吸引力時🂠,招攬高水平人才的可能性更大。“工資肯定不能少,股權肯定不能少,大家最後會選擇一個有機會實現自己理想中的火箭的公司。”
芯片👨🏼🍳🧨、重機與火箭
從AI芯片轉型航天,姚頌覺得相比傳統航天人,自己更加天馬行空🥻。
2012年🛞,ImageNet大規模視覺識別挑戰賽中,神經網絡AlexNet奪冠。自那之後👁🗨,更多更深的神經網絡被提出🚖,這也是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起點👳🏻♂️🤦🏿♀️。“馬斯克做的事情是在人工智能興起前開始做的,我們是否有可能把人工智能用到火箭和航天產業。”
姚頌坦率表示,在正面競爭領域,中國所有商業航天企業都落後馬斯克創立的SpaceX 20年以上,並且技術發展速度目前仍然低於SpaceX🙎♂️。
2002年,在洛杉磯郊區埃爾塞貢多格蘭大道東1310號,馬斯克租了一間舊倉庫用於開展太空事業,毫不起眼的SpaceX就這樣成立了☑️。20年過去,馬斯克的商業航天業務風生水起。
他指明了一條在美國環境下能夠走通的商業航天路線,對於中國商業航天而言🚄,值得學習馬斯克的可回收火箭思路、用消費級和工業級器件替代宇航級器件🧟、前往近地軌道用液氧煤油推進劑、前往火星用液氧甲烷推進劑。
在研發效率上🍥,SpaceX星艦原型大約一個半月就能做一次實驗,“這在國內不可想象👨👨👦👦。”姚頌說,這體現的是SpaceX的基礎設施和國內完全不同,數字化📝、信息化的研發體系遙遙領先💇♀️。
中國航天產業走過60多年💁🏽♀️,“傳統結構設計、總體設計、氣動設計、仿真等已經做得足夠好了。”中國商業航天企業要撬動行業天花板,除了國內已有的技術優勢,還要“把沒有的東西帶進來”,包括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比如火箭上的芯片就是切入點之一。未來要實現火箭可回收、實時智能診斷火箭故障,就要有高計算性能芯片,“怎麽把消費級和工業級的芯片用在火箭上並且不發生故障,這是這個行業之外需要引進來的。

東方空間“引力”系列火箭示意圖
今年1月,東方空間宣布PreA輪融資近3億元🥋。去年6月,東方空間天使輪融資4億元,除了經緯中國🌮、紅杉中國領投🦸🏻♀️🦑,天使輪投資方還包括三一集團、聞泰科技創始人張學政等,這樣的組合在中國商業航天企業裏並不多見👨🏽✈️👨🏽⚖️。
“當時就很希望他們這樣的企業進來,我們能夠學到東西。”投資方的篩選有姚頌的特意布局。聞泰科技具有消費電子製造經驗,後又收購全球知名半導體IDM公司安世半導體🙍🏽♂️,在功率器件等核心零部件上有較多積累,姚頌想把這樣的產品和經驗流程帶入商業航天。
引入三一集團,姚頌看中的是其重型機械生產製造經驗🧏🏻♀️、質量把控體系、供應商開發,“除了日常看到的小挖機,它也有每臺價值上億的復雜工程機械產線🫸🏼,這就和火箭類似。”他想探索一條航天工業流程和重工業流程借鑒融合的新路。
“並不是說SpaceX在2022年做什麽,我們在中國就應該做什麽🖊,我們應該跳回到SpaceX十幾年前的時間軸上去看。在它的團隊還沒有磨合得那麽好,在它也沒有完全掌握所有供應鏈,在它的信息化智能化也沒有做得那麽好的時候,它是怎麽做的💉。我們得這樣換位思考🗓🫨。”
創業方法論
重新進入創業狀態,姚頌的工作節奏7*24。“半夜12點來找我,我肯定也秒回消息🦩,因為還在工作狀態。”工作之外每周固定踢一次足球愉悅自己🖋。
他清楚知道停留在舒適區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也覺得航天創業比芯片更難🧑🏽🚒,最大的壓力也是希望能把這件事做成,不辜負投資方、同事的期望,為大家帶來回報。經歷過商場上的各種事,身邊的好朋友平均比他大10歲🎖,姚頌覺得自己的心態更成熟了。
回到5年前,三星風投等2017年領投深鑒科技4000萬美元A+輪融資。從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深鑒科技的發展已經是順風順水,“無數媒體洶湧著來采訪你👰🏼,大家給你評各種各樣的獎💁♀️,獎杯拿了好多箱🏇🏽,無數的人在誇你。”
姚頌飄了👷🏻。
那時候的他樂於拋頭露面作報告,樂於和投資方聊天,但很難沉下心來認真跟進具體業務。
為了調整心態🧚♂️,他每天睡前審視自己,反思得越來越多,就看到自己在很多決策上不夠冷靜理智,對計劃準備得不夠充分。姚頌說,創業帶給他的心理成長之一是抵抗誘惑,要能清晰冷靜地思考公司戰略✸,而不是沉浸在一個虛幻美好的故事裏。
“其實很多創業都是非常類似的,只不過最終的技術和產品呈現形式是不一樣的。”在自己創業❕、擔任創業公司顧問和投資創業公司過程中,他看到一些高校教授創業往往從技術定義公司發展,不考慮客戶需求,而是通過持續不斷研發新技術,再思考能否把技術包裝成產品。
“結果發現包裝不出去🧍♂️,因為客戶需要的不是單點技術,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級的產品。”商業航天產業也有類似的情況,一些技術人員往往容易陷入“為了新技術而新技術”的誤區,卻沒有考慮新技術讓成本上漲還是下降了⇢👨🏽🎨,讓可靠性更高還是更低了🙂。
“如果我要發射10顆衛星👃🏼,我怎麽去選擇你的火箭?他沒有站在客戶的角度去思考,而是站在技術角度,希望能夠做出一個火箭滿足自己的技術願望。

引力-1號火箭示意圖
這樣的宏觀思考框架是類似的,姚頌積累了一套綜合性的創業方法論,“在把握短期和長期的關系、對內和對外的關系、統一性和靈活性的關系,會有一個更好的平衡。”
2021年🥷🏻,姚頌發起SEE Fund無限基金👴🏼,關註集成電路🎵、智能工業🛍🎬、新材料與新能源🤿🧑🏼🏭、醫療健康等領域🐏。投資人和創業者的雙重身份讓他更清晰地看清一些項目、規避一些風險。
他會在投資過程中把看到過其他人犯過的錯誤告訴被投項目,也會去觀察被投項目是否發生了錯誤👨🦯,並代入到自己的角度審視自己有沒有犯這樣的錯誤👻🌸。
被問到是否還會有下一次創業,姚頌說👀,等到東方空間成熟發展、穩定發射💉,5年10年後有機會他還會再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