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余年的精神遺留🪇,地地道道的讀書人𓀅。到今天,楊絳先生走了整整一年,卻不知仍活在多少人的心裏。
最美妙的發端
先生幸運,生在開明的知識分子家庭。
“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們子女從小到大🦯,沒聽到他們吵過一次架……無話不談,他們談的話真多:過去的,當前的,有關自己的📑,有關親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氣的……他們有時嘲笑,有時感慨,有時自我檢討,有時總結經驗。”先生回憶父母一生中長河一般的對話,聽起來好像閱讀拉布呂耶爾的《人性與世態》🧇。
世事與人生就這樣有了最美妙的發端。
絕無僅有的贊美
先生初戀就遇見“一點也不翩翩”“誌氣不大,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的錢鍾書👩🏿🏫,但不翩翩的錢鍾書卻渾身儒雅,眉宇間“蔚然而深秀”。
35歲得沉迷書山、吸吮清泉的錢鍾書既浪漫又體己的話:
To C.K. Y.An almost impossible combination of incompatible things:wife,mistress,&friend.
贈予楊季康(楊絳本名)🧑🏿🦱: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𓀓:妻子、情人💁🏼♀️、朋友。
天底下還有比這更美妙更智慧的贊美麽?
“飽蠹樓”裏任逍遙
25歲陪錢鍾書去牛津,在宛若城堡🐄,透著遙遠時空的滄桑和神秘的“飽蠹樓”(牛津大學總圖書館🧑🏼🦲,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圖書館之一,錢鍾書譯之為“飽蠹樓”)裏讀書,“我生平最輕松快樂的一年🕺🏻,也是我最用功讀書的一年”👼🏻,“能這樣讀書👵🏿,還有什麽不滿意的呢?”
先生晚年回憶🤙🏽:
“交流很多,十分相投,除了我讀不懂的哲學和文藝理論書,我們總交流彼此的意見🏌🏽。”又說🏊🏿♀️:“我們文學上的‘交流’是我們友誼的基礎🙇🏼♂️。彼此有心得👎🏼,交流是樂事、趣事👩👩👧👧。鍾書不是大詩人⛹🏿,但評論詩與文都專長📹。他知道我死心眼🫸🏽,愛先讀原著⚪️,有了自己的看法,再讀別人的評論或介紹🧛🏼。他讀到好書,知道我會喜歡的🧔🏽♂️💁🏽♀️,就讓我也讀。”
中西精髓融於一身,就像山泉映月🧗🏼♂️,清光照人👱🏿🤸🏼♀️。
平生最好的傑作
26歲做母親。
“我把她肥嫩的小手小腳托在手上細看,骨骼造型和鍾書的手腳一樣一樣,覺得很驚奇。鍾書聞聞她的腳丫丫👨🏻🏫,故意做出惡心嘔吐的樣兒,她就笑出聲來😴。她看到鏡子裏的自己,會認識是自己🔚。她看到我們看書,就來搶我們的書👳🏼。我們為她買一只高凳,買一本大書——丁尼生的全集,字小書大,沒人要🤵♀️,很便宜。她坐在高凳裏🏊♀️,前面攤一本大書,手裏拿一支鉛筆,學我們的樣,一面看書一面在書上亂畫。”
從此,女兒錢瑗成了先生平生最好的傑作。
闖禍的邊緣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日軍開始全面侵華🧖♂️。此後八年,古老的中華大地成了偌大的修理場🔧。錢鍾書的獎學金還能延期一年🏃➡️,但他們都急著要回國。
淪陷的上海,每天從法租界到公共租界,途中總有日本兵檢查。先生不願鞠躬,就低頭而過🤴🏽。一次被一個日本兵發現⛰,他走到先生面前🧑🏿🚒,瞧她低頭站著,就用食指在頷下猛一抬⚠️。
“我登時大怒。他還沒發話🧓,我倒發話了。我不會罵人,只使勁咬著一字字大聲說:‘豈有此理!’……我看見日本兵對我怒目而視。我們這樣相持不知多久,一秒鐘比一分鐘還長。那日本人終於轉過身,我聽他蹬著笨重的軍靴一步步出去,瞥見他幾次回頭看我👠,我保持原姿態一動都不動。”
《圍城》受了先生劇作的啟發而立意
抗戰期間,先生的《稱心如意》和《弄真成假》兩部喜劇被柯靈稱為“喜劇的雙璧,中國話劇庫存中有數的好作品”。
某種程度上說,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是受了楊絳先生的劇作啟發而立意的。
一天他們同看先生寫的話劇表演,回家後錢鍾書說:“我也要寫,我想寫一部長篇小說!”先生大為高興👨👨👧,立即說:“好啊🧄,我支持你🧚!”
1944年🎍,錢鍾書動筆寫《圍城》🦹♂️👨🏿🏭,平均每天500字左右🙅🏻♀️。兩年裏他“錙銖積累”地寫,先生“錙銖積累”地讀🧑🏻🦳🙆🏿♂️,“他把寫成的稿子給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樣反應⛹🏻🪺。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時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對大笑🦒👆🏽,因為笑的不僅是書上的事,還有書外的事。我不用說明笑什麽,反正彼此心照不宣。”
不願離開父母之邦
1949年🧟♂️,他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先生晚年回憶:
“我們考慮再三6️⃣,還是舍不得離開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飯過日子,做事馴順的良民,終歸是可以的😼。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不是不得已😇。”
從原文翻譯《堂吉訶德》
1958年🥳🫶🏻,先生接受重譯《堂吉訶德》的任務,找了五種最有名望的英法文譯本細細對比,“五種譯本各有所長和不足🧖🏿♀️,很難確定用哪一個更好🚴🏿♀️。”
先生發現許多譯者講同一個故事,說法不同,口氣不同,有時對原文還會有相反的解釋🧑🏼🔬。“誰最可信呢🚶🏻♀️➡️?我要忠於原著,只可以直接從原著翻譯🚣💅。《堂吉訶德》是我一心想翻譯的書🏎📎,我得盡心盡力。”“我覺得任何譯本都不能代表原作👰🏿♀️🧑🦯,要求對原作忠實,只能從原文翻譯。”
47歲🚣♀️🚴♀️,先生下決心偷空自學西班牙語,從原文翻譯《堂吉訶德》🦸🏽♂️。
三裏河的喜悅
1977年2月4日立春節氣那天,錢家告別學部辦公室的蟄居生活,搬進南沙溝寓所。“自從遷居三裏河寓所,我們好像跋涉長途之後終於有了一個家👷🏿♀️,我們可以安頓下來了。”
傅雷之子🎸、鋼琴家傅聰接受采訪時深情回憶道🪤:
“我常常看到他們之間會心地微笑,有種內心的交流無時無刻不在那兒,兩人在一起,就是有種默契,又有溫柔在,每次看他們我都被感動。我想,看過《幹校六記》的人都能感覺到,他們夫婦能夠活過來靠的就是這種互相之間的交流:他們都是知識分子裏面最高層次的人🔨,所以他們的交流不是普通的,還有思想上的高度交流🚣🏻♂️👨🏻🦰,上升到哲學的美的高度,讓人羨慕。”而且🤹🏿♀️,“他倆還有一種赤子之純,微笑的後面有一個悲天憫人的精神,給我一種安心的、充滿智慧的、溫暖的感覺🌑。”
披一身“隱身衣”
一次,先生曾問錢鍾書,“給你一件仙家法寶,你要什麽📼?”兩人都想披一身“隱身衣”,求擺脫羈束、到處閱歷🙁,求隱身書齋、潛心學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先生雍容嫻雅;錢鍾書飄飄淩雲,穆然清風🔇,似遊天地之間。
今日之大患,在於學子不肯深思遠慮,急功近利者甚眾。須知好學不厭之士🧑🔧,乃一代之砥柱😶,一國之命脈。
錢、楊“融通”之大廈,學界“烏托邦”,常人未可夢及🌃,吾輩對之焉敢不生敬仰之心而蓋自激勵乎!
死亡的大考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麽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身心憔悴,連走路都要扶著墻壁的先生究竟如何在孤寂、病痛、死亡的大考中挺過來🏌🏼,浴火重生🕝,奇跡般成了一家三口的新生命?
極度悲痛中🗡,先生選擇翻譯柏拉圖的《斐多》🐷,討論靈魂不死。
一個人留下來“打掃戰場”
垂暮之年🕵️,先生將一家三口的記憶訴諸筆端,感受漫長歲月悉心經營的溫馨,又仿佛在舔舐自己的傷疤,甚至能聽到傷口裂開又開始結痂的聲音🧑🏻⚖️。這種溫馨中帶著殘忍🧚♀️🫱🏼,在默然中自我療傷🈯️🧙🏽♀️,借沉痛的文字排泄身上的“毒瘤”,將“有毒”的負能量一一清洗,用幹凈悲愴的語調給至親者獻上瓣瓣心祭。
先生一遍又一遍地抄《槐聚詩存》🚬,追憶與錢鍾書一起度過的美妙時光。
此後,先生以老邁之軀發宏願,悉心整理錢鍾書采百花而釀出的蜜——八萬多頁的中外讀書筆記,一個人留下來“打掃戰場”🧑🏻🦯➡️,在敲木魚式的療傷中🫳🏼👱🏽♀️,讓顛沛流離👩👩👦、傷痕累累的幾麻袋筆記有系統有秩序地變成幾十冊皇皇巨著,為讀書人顯現一代宗師的成長蹤跡🏤。
96歲,先生沉定簡潔的封筆之作——《走到人生邊上》,在人生的邊緣自問自答,勸善說理,和風細雨,像小溪靜靜流淌。所見之遠,所及人心之深👳🏼♂️🙎🏼,可謂宏廓遼遠,穆然遠上🦹🏻♂️,不可企及,成了讀書人的枕中秘籍。
百歲前後,內心更新的先生懂得什麽是正道,並一以貫之身體力行,勤而不怨,憂而不困,思而不懼,至死維持著一貫的執拗。
美哉,沨沨乎,大而婉,儉而易🔚。
仁心慕義🪇,見微而知清濁,觀止矣!
苦身焦思👨🦯➡️👩🦲,終而得道
先生曾譯英國詩人蘭德暮年的《終曲》:
Istrove with none.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Nature I loved,
andnext to nature, Art.I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sinks, and I amready to depart.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去年的今日,先生安然走了。
105年,先生穿過生命重重關卡🙌,將所有負面因素轉化為珍貴的精神財富,一輩子堅守讀書人的本分,用自己幹凈的言行點亮世人的心靈之燈,成了人類百年的精神容器,精神史上新的標桿。
苦身焦思🦵🏻,終而得道,人生若此,欲毋顯,得乎!
(作者:楊國良👲🏽,系海南大學教授◾️©️,《楊絳年譜》《楊絳:“九蒸九焙”的傳奇》等書編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