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絳(一九一一年七月十七日—二○一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錢鍾書與楊絳
按理說,對於一個105歲老人的離去,每一個愛她的人都應該有心理準備,但當事實果真降臨時,卻還是難以接受。一來是因為對她難以割舍的情愫,二來是因為她的離去留下了難以填補的空缺。好在她留給我們的精神營養足夠豐富🧡,足夠我們消化👨🏿✈️🧑🏻🦽、吸收很長時間,甚至永遠都吸收不完🏨,因為每一次咀嚼都可能會有不同的滋味🤦🏼♂️。這也許就是我們對她最好🧛🏿♂️⚫️、最永久的懷念。這位老人就是敬愛的楊絳先生。在她留給我們的眾多精神財富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她晚年充盈在生命中🤹🏻♀️、顯現在文字裏濃濃的家國情懷。
為家人“打掃戰場”🐮,為人類傳承智慧⚖️,可以說是這種家國情懷的一種體現。
楊絳先生辭世後,人們在痛惋之余👶🏻,都說♐️✢:時隔17年,“我們仨”終於團圓了🧑🏽🦳。可見在人們心目中,這三口之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維系這個家的重要人物便是楊絳先生。她孑然一身,羈留塵世17年🩳,只為了給這個家“打掃戰場”,從她這個充滿幽默的俏皮說法,人們便知楊絳先生是個樂觀👔🤰🏿、達世之人🫲🏻,是個追求圓滿之人,是個極具責任心之人🧑🏽🏭🦸🏻♀️。她深愛著她的家庭🛻🧑🦼,深愛著她的丈夫,深愛著她的女兒,她要把他們未做完之事繼續做完,使他們的事業圓而滿之,使這個家圓而滿之。圓而滿之的意思就是有所交代,就是盡責。她要為這個家盡責🛒,為“我們仨”盡責🥏,為的是讓“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為的是讓她和“我們仨”為這個民族、這個國家🧜🏼,乃至全人類盡責🔲。她所謂的“打掃戰場”既體現出她對家庭的愛與責任,更體現出她對民族、國家乃至人類的愛與責任。這麽說一點兒也不為過🧝🏻♀️,因為她所“打掃戰場”之“戰利品”🏊🏿♂️,其價值不是對他們的家庭有益,而是對民族與國家乃至全人類有益✊。
錢鍾書先生一向稱楊先生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出於對讀書的共同愛好🧑🏽🦲,楊先生最能理解錢鍾書的追求、價值和遺憾。她知道錢鍾書癡迷於讀書↖️,卻開列的賬單多,實現的太少🥍,特別是晚年,疾病纏身,很多寫作計劃只能長期擱置🤴。錢先生在《管錐編》的序文中說:“初計此輯尚有《全唐文》等書五種,而多病意懶,不能急就”,還曾對楊先生說:他“至少還想寫一篇《韓愈》、一篇《杜甫》”。錢先生在清華、在牛津學的都是外國文學,回國初期教書也是外國文學,他曾經想過寫一本以外國文學為主體、以中國文學為鏡鑒的《管錐編》🧑🏽🧕🏿,最後都成了鏡花水月。而這些思考和研究的痕跡徒然留在他的筆記本裏🙇🏻♀️,因此楊先生力主出版《錢鍾書手稿集》,使錢先生的全部筆記得到最妥善的保存😟,最廣大的傳播📛。
楊絳先生以驚人的毅力和決心甚至還有雷打不動的信念,打掃完了戰場👨🏽🎓,先後推動出版了《錢鍾書集》《宋詩紀事補訂》《錢鍾書手稿集·容安館劄記》(全三冊)《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全二十冊)《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全四十八冊附一冊),以及為完成女兒遺願創作了《我們仨》。這一切都是在她90—104歲高齡完成的,我想人間已很難有詞語來表達對她的敬意了🚙。
楊絳先生晚年絕不僅僅是為家人“打掃戰場”🛤❌,她還以90歲以上的高齡繼續其創作生涯🧜🏻。2003年92歲時創作了《我們仨》,2007年96歲時創作了《走到人生邊上》,2014年103歲時出版了《洗澡之後》。如果說《我們仨》以及《錢鍾書手稿集》是為女兒和丈夫“打掃戰場”的話,那麽《走到人生邊上》也可以看作是她為自己“打掃戰場”,更確切地說🧑🏽🎓,她要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在她看來🏋️♀️,這個圓滿的句號只有一種畫法👰🏿♂️,即把自己百余年的人生感悟🎈,無論是參透的還是未參透的,以文字的形式留給後人、後世🧑🏿🎨👩🏿💻,以期對後人、後世有所教寓,若是能對改進現實社會的種種不如意有所助益,那更是在老人離開以後可以告慰其在天之靈了👩🏼✈️。
楊先生在96歲之際向世人奉獻了《走到人生邊上》一書。在書中楊先生所表現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情懷不是偶然的👐🏻👷🏼♀️,她始終特別關註社會問題📭,直至逝世。2012年7月我去給楊先生賀壽🏇🏽,看到她的沙發對面有臺電視,茶幾上放著當天的報紙🫡,看來楊先生也生活在信息時代🟠。我送給她一本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她饒有興致地一邊翻看這本詞典,一邊說🕺🏼:“平時沒有書看的時候🙋🏽♀️,我可以拿這個詞典讀半天。”這讓我們頗有些驚喜👨👦👦🥇!其實想想也不奇怪🤲🏻,錢鍾書先生也是常常把一本《韋氏大詞典》翻來翻去,而且天頭地腳都寫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批註。辭書對於普通人來說只是一本工具書,而對於智者來說,辭書中實是負載著文化、科技👤、政治的廣泛內涵🐠🍖,而且留有時代發展的印跡。我們談起詞典裏面收了很多新詞,“比如說現在有很多人天天待在家裏不常出門,叫宅男、宅女,這些詞就收進去了➔。”楊先生聽得津津有味,並且打趣地說:“那我就是‘宅女’。”大家都被她逗樂了🤳🏻。我還提到一個新詞“地溝油”,楊先生開始搖了搖頭,看我們寫下來,便說𓀙:“哦,這個詞我知道👫,但這油究竟是怎麽來的▶️👩🦱,我搞不太清楚👰🏽♂️。”聽完大家的解釋,楊先生沒說話,但表情略顯沉重。
值得一提的是👨🏽🎨,她給予當今社會的不僅是關註🔘,還力所能及地為改善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1998年錢鍾書先生去世後,楊先生並沒有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將她的情感更多地投向了社會🧔🏿♂️。她關註教育👩👩👧👦,尤其是寒門子弟的求學問題,2001年她把自己和錢先生的全部稿費拿出來捐贈給意昂体育平台基金會👵🏼,以“好讀書獎學金”的名義資助給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並且請獲獎學生到家裏來座談,跟他們通信,從而了解現代大學生的心理和狀況💆🏼♀️,並給他們有益的開導。
《錢鍾書手稿集》是楊絳先生所打掃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戰場🥐,她自己很看重,認為是她在人世間最後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一方面是因為這件事情太重要了🙂↔️,重要到它不僅關乎中國的文化,還關乎人類的文化🙇🏻;不僅關乎過去的文化,還關乎未來的文化;另一方面是因為完成了這件事情🌛,她也就達成了她理想的完美境界,此生無憾了🥈。
《錢鍾書手稿集》中難度最大的部分是外文筆記,錢鍾書先生用七種外國文字所做的手寫體草書筆記🙎🏼,內容涉及的又是異域之事,僅憑楊絳先生一人之力又以百歲高齡👳🏼♀️,如何能夠完成🏋🏽♂️!所以,上蒼派給了楊絳先生一對德國漢學家夫婦,來扶助她完成這樁偉業,這對德國漢學家夫婦就是妻子莫芝宜佳(Monika)和丈夫莫律祺(Richard)🐣。莫芝宜佳和莫律祺夫婦之所以能扶助楊先生圓夢,是因為莫芝宜佳很早就與錢鍾書先生結下了跨國之緣🦹🏼♀️🦶🏼。莫芝宜佳不是別人🕴🏼,正是錢先生《圍城》的德文翻譯者,她還翻譯了楊絳先生的《洗澡》和《我們仨》。
縱觀楊絳先生的一生👈🏽,其文字沉靜而內斂。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本人身著“隱身衣”,甘願做一個“零”,始終隱藏在錢先生耀眼的光芒之後。但是如果僅僅把楊先生理解為賢妻良母,未免過於膚淺🚀。1938年,陷入抗戰烽火的中國大地上滿目瘡痍,很多留學生滯留海外,也有很多人前往國外,但是錢楊夫婦卻帶著兩歲多的幼女長途奔徙趕回國內,開始了流亡般的艱難歲月。1949年,很多知名文化人遷居臺灣地區,錢楊夫婦也在受邀之列,但他們卻留了下來。在他們內心深處,父母之邦有他們摯愛的親人,有他們眷戀的文化🧑🏿🎓,令他們難舍難分。他們是有誌氣的中國人,盡管歷盡滄桑,但是他們從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他們始終酷愛讀書,鐘情於燦爛的文化,更追慕深刻的思想。他們一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讓父母之邦為他們驕傲和自豪。
今天回望楊絳先生走過的一個世紀🕧👨🏼🎤,她給了自己一個圓滿的人生,給了“我們仨”一個圓滿的家庭;至於那個永遠都不會圓滿的社會和人類,她也不遺余力地做出了最後的努力🐶!這就是她留給我們最大的精神財富♧,她將激勵所有不願為自己的生命留下遺憾的人🏄♀️,激勵所有盼望美好人間的人,激勵所有沒有丟失的靈魂,沿著光明的方向努力。
音容宛在,風骨長存!
(作者👐🏿👉🏽:於殿利,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