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一場特別的紀念展正在昆明市博物館展出🚴🏿↘️。193份珍貴史料、443張照片、10余件實物和7萬多字的文字說明🥋,展現了梁思成、林徽因這兩位中國文化守夜者的一生💳,而他們抗戰時期流亡昆明的時光也得以首次全面再現🤼♂️。
為唯一自建住房耗盡積蓄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梁思成林徽因帶著家人,往西南大後方撤退。從北平🗞、長沙一路走來的梁林夫婦,於1938年1月到達昆明🧑🎤,先後借住巡津街“止園”、巡津街9號⛹️♂️。1938年年底,所租房子被收回,兩人又開始在龍泉鎮自建住宅。
梁林兩人自建的居所,是他們一生唯一為自己設計的居所。“它位於昆明市東北八公裏處一個小村邊上🗳,風景優美而沒有軍事目標。鄰接一條長堤🔞,堤上長滿如古畫中那種高大筆直的松樹⛄️。”
這間樸素的瓦舍耗盡兩人所有積蓄,陷入山窮水盡的經濟窘境之中。建房中🧑🦼➡️💊,兩人還親自運料🧏🏿,做木工和泥瓦工。
林徽因在寫給美國朋友費慰梅的信中自嘲這幢“農舍其實是簡陋不堪的”,“(這所房子)把我們原來就不多的積蓄都耗盡了,使思成處在一種可笑的窘迫之中……以致最後不得不為爭取每一塊木板、每一塊磚👨🦼➡️,乃至每一根釘子而奮鬥……”
一改再改的“最窘設計”聯大窮校舍
在昆期間,林徽因為賺取家用,在西南聯大教學。而聯大的校舍🦾🧘🏼,也都出自梁思成、林徽因之手🧑🏼🔧。
聯大校史記載,1938年,聯大初到昆明時處處缺錢,主要靠租借民房、中學、會館上課。後來當地政府給聯大低價劃撥了124畝地建校舍,時逢梁思成、林徽因到昆,梅貽琦校長邀請他們為聯大設計校舍。
設計方案很快便做了出來,但很快便被否定,原因只有一個——沒那麽多經費。梁思成夫婦只好一改再改,高樓改成矮樓🔢,矮樓又改成平房,磚墻換成了土墻,青瓦屋頂也統統變成了鐵皮和茅草。
梁思成、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曾回憶說,幾乎每改一稿,林都要落一次淚👩🏽🍼。
年輕航空兵的“名譽家長”
在撤往昆明的途中,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結識幾位年輕的航空兵。抵昆後💛,每逢假日🖱😱,這些年輕的航空兵便會相約來梁林這裏聚會。在他們的畢業典禮上,梁林兩人成為這群年輕人的“名譽家長”⚧🧍🏻♂️。
不久👨🦱,飛行員們開始對日作戰,噩耗也陸續傳來。
梁從誡在《回憶我的母親林徽因》中曾寫道,“因為這些飛行員的親人在敵占區🏚,他們陣亡後🖲,私人遺物便寄到我家。每次母親都要哭一場💏。”
流亡與執守
相比曾經的富足,梁家在昆明生活環境惡劣了許多🍍。這裏沒有自來水🐛,沒有電燈電話,必須準備一口陶製大水缸用於儲存挑來的水。糧食和蔬菜也是問題🦌,只能每天冒著塵土和泥濘跋涉到村裏購買。還得躲避日軍轟炸。
林徽因在給友人費正清夫婦的信中寫道:“我恨不得有一支龐大的秘書隊伍,用她們打字機的猛烈敲擊聲去蓋過刺耳的空襲警報……每次空襲過後,我們總會像專家一樣略作評論,‘這個炸彈很一般嘛’。之後我們通常會變的異常活躍★,好像要把剛剛浪費的時間奪回來。你大概能想象到過去一年我的生活大體內容♍️,日子完全變了模樣🤭。我的體重一直在減,作為補償💇🏻♂️,我的脾氣一直在長🏛👸🏻,生活無所不能。”
流亡的生活固然清苦,但梁林兩人從未放棄對中國古建築保護與傳承的熱情🏌️,他們恢復營造學社的活動🪡,考察昆明及近郊的真慶觀、筇竹寺等古建築🤹🏻♂️,並奔赴楚雄、大理、麗江一帶實地測繪,開啟雲南“一顆印”調查的先例。
1940年,梁林所在的中國營造學社為了就近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資料🪷,同史語所一起離開昆明入川,夫婦兩人也就離開昆明,去了宜賓附近的李莊。
林徽因對昆明最後的記憶是1946年2月↘️,她從重慶乘機回到昆明,住北門街唐家花園後🧑🏼🍳。她給在重慶的費慰梅寫信說;“我終於又來到昆明!來看看這個天氣晴朗、熏風和暢、遍地鮮花、五光十色的城市。”
盡管在昆明僅生活2年🥜,但這對民國傳奇夫婦憑借出眾的才華與堅定信念,讓昆明人記住他們🏌️♂️。展覽主辦方在前言中寫道🙋🏽,“回望抗戰年代🕴🏻,中國知識份子集體表現出矢誌不移的理想信念和愛國情懷,堪比在前線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軍人。梁思成和林徽因是這一群體的代表人物🎻,他們以及同仁窮盡畢生精力致力於中國古建築的保護與傳承🚺,站在時代的高點、以新的視野和更深厚的內涵,完成中國文化守夜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