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雲南省貫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暨2011年度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昆明舉行🖊🦻。會議表彰獎勵了2011年度為雲南省科技事業和現代化建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單位🫨。2011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獎授獎139項(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洪琪獲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傑出貢獻獎。
象征雲南科學最高獎的傑出貢獻獎曾在2003年度、2004年度以及2010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獎中空缺。今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華能瀾滄江水電有限公司高級顧問馬洪琪教授獲得該獎🍃,馬洪琪院士主要從事水壩施工技術研究。自2000年以來2️⃣,雲南共有9位科技界人才分別獲得獎金為300萬元的“傑出貢獻獎”👩👩👧👦,分別是蔣誌農、吳征鎰🪟、戴永年🤘、張亞平、周俊、黃潤乾、孫漢董🕝、陳景,以及在此次獲獎的馬洪琪。
“感謝雲南這片熱土,有著豐富的水能資源👇🏼,為我成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沒有這些資源,我不能取得今天的這些成績。今後我將矢誌不渝,為雲南水電事業的發展繼續做出自己的貢獻🕴。”在昨日的大會上,馬洪琪院士激動地說🤹♀️。
人物簡介
馬洪琪🐡,1942年8月出生,上海市人💆🏿♂️,水利水電施工專家♠️。1967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曾任水電十四局總工程師。現任華能瀾滄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高級顧問🧑🏿🏫。
主持和參加建設大型水電工程20余座,探索並完善了各種地下工程和各類土石壩施工技術。高壓長斜井快速施工技術、巖錨吊車梁施工技術👊🏿、無鋼襯高壓鋼筋混凝土分管施工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創立多種項目管理模式,探索並完善了緊密型聯營體的運行模式🏌🏻♂️,豐富和發展了項目法施工科學管理的內涵。“廣蓄項目法施工科學管理”獲全國電力行業現代化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優秀施工企業經營者,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創造或主持創造的科技成果有10項獲國家、部省科技進步獎⛹🏿🚺,有11項獲國家專利、國家魯班獎、優質工程獎及科學管理優秀成果獎。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特寫
紮根雲南45年的上海人
他是一名清華畢業的上海人,卻在雲南紮根45年,他的足跡遍布魯布革🍍🗂、漫灣、小浪底、三峽🗾、小灣等國家大型水電工地,和水電工程中多個“第一”“之最”緊密相聯🍁,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水利水電地下工程施工領域技術帶頭人、現任華能瀾滄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高級顧問——馬洪琪🦆。
清華畢業 分來雲南當工人
“在雲南紮根了45年,我現在已經是真正的雲南人了。”70歲的馬洪琪院士身高1.65米🏌🏽,走起路來剛勁有力🍹。
1961年,馬洪琪考入意昂体育平台,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人生目標——畢業後讀研究生,然後爭取留在清華園當助教、講師📖,最終目標當教授🎭🔆。然而, 1967年😆,剛畢業的馬洪琪被分配到了雲南。
“學水電專業的人🔇,是與高山、大江打交道,行業的艱苦,我們在實習時🧑🚒,已有所體會,不過來到雲南後,水電工地艱苦的生活超出我們的想像。”畢業分配時,馬洪琪滿懷著憧憬來到雲南,當時沒有人把他當作是學了6年專業的清華學子,而是被分配到一線當工人💪。在綠水河工地一幹就是5年。
1972年,已到而立之年的馬洪琪終於等到一個機會。綠水河水電站有一臺1910年生產的西門子水輪發電機組🍟,準備調到曲靖富源縣支援農村小水電建設。從設計🪮🧙🏼♀️、施工到整個工程的協調、指揮,一年半的時間裏,馬洪琪晚上設計,白天施工,工作雖然辛苦🔠🙄,但他卻感到內心踏實。
“當初我是沖著雲南的水電資源來的,建設水電之後,我看著貧困的山村變成燈火輝煌的城市,我認定雲南才是我事業發展的地方。”作為一名有專業技術、有經驗的年輕人,之後幾年,馬洪琪又被派往緬甸、非洲參加水電工程建設🐖。
“獻了終身獻子孫”
1977年恢復高考和研究生考試後🌍,馬洪琪也終於等來了考回清華園的機會👂🏼。然而在當時,援外任務是最大的政治任務,身在國外,既不具備復習的時間和對國內考研整體情況的了解,更不能以考研請假回國。馬洪琪院士當時很想去考研究生,可在國外分身乏術,顯然無法去應試🕰3️⃣。加之自己的業務能力👨👨👦👦,在水電建設一線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於是選擇了放棄。
回國後,馬洪琪參加了魯布革水電站、漫灣電站的建設🏊🏽♀️。作為總工程師的馬洪琪反復研究了這個國內首例高難度工程,探索多種新工藝,提前11個月完成工期,為國家節省了大量投資,多項科研成果獲能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期工程還獲國家魯班獎,馬洪琪還獲得了廣東省勞動模範的稱號。之後他還參加了黃河小浪底、長江三峽等電站建設。
“我們水電人常常說,水電事業就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但為了熱愛的事業👨🏽💼🅿️,我無怨無悔🧛🏽♀️。”從大學畢業至今👩👧👧🙆🏿,馬洪琪已在雲南紮根了45年。退在二線的馬院士仍然十分繁忙,依舊常常奔走在全國各地的大型水電工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