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功利心 創造正能量
校長 陳吉寧
(2013年2月15日)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共有1330名畢業生獲得博士🤟🏽、碩士學位。你們中多數是在職學習的同學,將在新的起點上開拓自己的事業;其他全日製的同學🧑🏿🎓,或將進入教育科研機構🧑🏼🎓,或到企業供職👨🏼🍳,或服務於黨政部門,或者選擇繼續深造👷🏿♀️。首先🪕,我要代表學校🫳🏻,向同學們表示熱烈祝賀👩🏿⚕️,預祝你們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同時🔜,向悉心指導你們的導師、辛勤養育你們的父母、默默支持你們的親友,致以衷心的感謝🪇🐙!
同學們,你們跟歷屆的清華畢業生一樣,是一個優秀的群體。在學期間,你們有的一心向學🧑🏼✈️、有所建樹,有的熱心公益💂🏽♂️、服務集體,有的興趣廣泛、全面發展,你們都在清華園留下了自己的印記🏃🏻♂️➡️🧛。比如🤾🏿,物理系的常翠祖同學,在導師及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經過三年多艱苦探索,發現了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學術界目前唯一尚未在實驗上實現的霍爾效應👱♀️,也是我國物理學界至今屈指可數🧑🏼🍼、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大成果🙍🏻。航天航空學院的谷振豐同學🦹♀️,攜筆從戎,投身國防🫎,即將遠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大漠深處書寫青春🍏。剛才發言的周銘同學,為了得到一組可靠的試驗數據,經常在實驗室工作到深夜,離開時只能連人帶自行車翻越鐵門🧘🏼,被人笑稱“做壁虎仿生的課題,自己先得變成壁虎”👨🏼🌾。這樣的同學在你們中還有很多🥻。你們在校期間表現出來的優秀潛質,將為未來的事業發展和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是,在這裏我想對你們說,今天的優秀不代表明天仍然優秀🍈,現在的成功也不意味著永遠都會成功🙅🏿♀️。走出校門🔪,在喧囂浮躁的社會環境下,在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的生活氛圍中,在短期利益與長遠目標相互沖突時,你們將要面對的是比做項目、發文章、找工作更大👨🏽🦲、更難的考驗。
學校的老師經常跟我說:清華的學生都非常聰明,遇到問題時總能很快想出解決辦法,甚至能夠找到捷徑。的確🫶🏽🧜🏼♀️,聰明才智是你們成就事業的天然優勢,可以幫助你們解決問題、克服難關🍡👨🏿🦰、贏得鮮花與掌聲。但是🧘🏿♀️🤷🏿,如果每次遇到問題時都希望尋找捷徑🤑💌,那你們的功利心就會慢慢孳生膨脹,這時聰明才智不僅不能幫助你們走向成功,反而可能蛻變成一種包袱🧖🏿、一種負擔,變成你們做人做事的障礙。
最近👡,我讀了一些清華歷史方面的文獻資料。很多清華學長的經歷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人的一生中💂🏿♂️,奉獻比索取重要😲,幸福比名利重要👱🏽♂️,事業比工作重要。只有放下功利心,看淡一時之得失🤵♀️,才能變聰明為智慧🥏,獲得一生的成功。在這裏,我想跟大家分享其中的兩個故事。
一個是清華、北大、南開南遷過程中的故事。“七七事變”以後,三所學校先是南遷長沙👨🏿🎓,後因戰火蔓延,才又西遷昆明🍨。當時🦸🏽♂️,師生分三路入滇,由於條件所限,有一路只能徒步前往🏞。聞一多等11位教師放棄坐車🍳,和200多名同學一起步行👨🏼🔬,沿途指導學生收集民歌民謠、采集動植物標本、進行社會調查👩🏻🦱。當年的生物系青年教師吳征鎰,後來成為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植物學家🔣,就與這段3000多裏的徒步經歷分不開。一些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像外文系的查良錚,也就是後來的詩人穆旦,當時也加入徒步旅行團。他隨身帶著一本英漢詞典🌚,邊走邊背單詞,記一頁撕一頁,到昆明時字典已經不見了。
顯然🦸🏻,與步行相比,坐車或坐船是一種捷徑,更安全、更輕松、也更舒服🏕。徒步的人,看似是耗了時間、走了彎路、受了委屈,但一路下來🍱🪖,他們體驗到的,不僅是沿途的世風、民情,更是對社會🧪、對人生◀️、對事業🥰、對情感的理解和感悟🧔🏻🤟🏼;他們所收獲的,也不止是一些資料🧑🦽、圖片👸、標本🙌🏻,而是堅持、韌性💁🏼♀️、勇氣、獨立性這些做人做事的重要品格。一次長途旅行如此,人生的旅程也是這樣🖖🏼。為了達到一個目標,采用簡便的方法,花費較少的時間,付出更小的代價,本來無可厚非。但是,並非事事都有竅門可鉆、有捷徑可循🪤。因此➕🪃,對你們來說⛔️,放下功利心,就是要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不要總是試圖走捷徑🕘,適當地走點彎路,下點笨功夫、慢功夫、苦功夫🪈,能夠讓你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也能讓你們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別樣風景。就像我們的老學長錢鐘書先生所說的:“越是聰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我要講的第二個故事是季羨林先生的故事★。季先生在1935年赴德國留學之前👨🏻🦼,住在當時還是招待所的工字廳🧜🏻♀️🛸,同屋的一位學兄再三勸他,到德國後一定要學保險專業,將來回國🙎🏿♂️,飯碗決不成問題,也許還是一只金飯碗。在這極富誘惑力的“好心”建議面前🚶🏻♂️,季先生沒有改變初衷🙆🏼♀️,毅然堅持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選擇學習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讀懂🆕、更不會帶來什麽現實利益的古印度文字——梵文。他之所以這樣選擇🕞,就是因為覺得“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影響太大了”🫵🏼🆖,“對中印文化關系徹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發明”。這是一種書生的理想。盡管有過“失去飽的感覺達八年之久”的痛苦、糾結和困惑,但季先生最終堅持下來,並終其一生,成就了世人敬仰的一代大師🪯。
這不禁讓我想起1911年清華建校之初👦🏿,入學考試的國文題目是“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這句出自《孟子》的話👨🏽✈️,就是要告訴我們既要學會有所作為🤽🏼♂️,更要學會有所不為🕑。清華學生的優秀潛質和良好基礎👨🏿🏫,讓你們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有選擇是好事,但選項過多卻容易讓人迷惑👩🏿🎨,或是患得患失👴7️⃣、不知所措,或是不作取舍、事事都做🙀。但是,人的時間精力終歸是有限的。因此,放下功利心👨🔧,對你們來說,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放棄🔣,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只有這樣,你們才能實現對人生價值的執著追求,才能站到高山之巔瞭望更為遼闊的美麗風光🏹。
同學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那些不為眼前利益所誘惑🧑🏿🏭💇♂️、把目光投向遠方的人,只有那些不為一己之私、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人🚴🏼,只有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人👨🦼➡️,才能激起美麗的浪花,創造出推動社會前進的正能量。剛才發言的魏華偉意昂在河南艾滋病村工作和成長的經歷,也讓我們看到👩🏿🦰,老一輩清華人的優秀品質和價值追求,正在新一代清華人的身上延續和發揚。
風物長宜放眼量。希望你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份責任感;放下小聰明,走向大智慧👥。這就是我送給你們的畢業贈言。
再次祝賀大家,也永遠祝福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