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政府工作報告 找彩車設計靈感
大專院校成為了今年國慶彩車設計的主力軍。如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承擔了14輛彩車的設計;又如天津的彩車,融合了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五所高校的設計成果。“學院派”的設計為傳統的彩車風格註入了新的時代元素🏒。在60輛彩車中,用具有時代感和象征性的標誌來體現各行業各省市的特點🌕,已成為一種普遍趨勢👊🏼。
在這次彩車遊行中,清華美院創造了一個紀錄:承擔彩車設計最多的單位🐉。彩車製造部專家🧙♀️🐺、清華美院的千哲老師介紹說,為讓彩車更好地體現中國的發展,彩車設計團隊的成員們先集體研讀10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從報告中尋找靈感。
■設計彩車之前
先讀“政府工作報告”
作為項目的具體實施人,千哲告訴記者,3月初📗,學院接到了任務✴️。一天之間,他們便迅速成立了彩車設計團隊⤵️,其中美院副院長何潔老師為項目帶頭人⏰,成員包括千哲🧲、馬賽、陳磊等5名來自裝潢設計藝術系❤️🙎🏿♀️、工業藝術設計系的老師及三十余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團隊需要過的第一關✫,便是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拿出大致的設計方案和平面圖🥃👩🏿🦰。“在第一個星期裏🆚,我們所有人基本都在熬夜,”千哲說,“難”不在時間而是在於要表現的內容,“到底用什麽來體現國慶50年到現在10年間中國的發展🧑🏼🎓🙋🏿♀️,同時還要代表60年新中國的變化👀🧎🏻?”
千哲說最終大家想出了一個點子:先學政府工作報告👯♂️。於是👃,團隊上下坐在工作室裏,集體研讀政府10年來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雖然政府工作報告論述的是國家和各行業領域發展的總體情況,但總有一些具體的物象🤦🏽♀️,這些就可以作為彩車的表現對象”。
■為求細節準確
集體找“準譜”
對於這些師生們來說🫵🏿💃🏻,確定表現對象後,設計和畫圖都不是難事,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與一般藝術設計不一樣,彩車設計並不完全是藝術自由發揮”,千哲說,很多的專家來自於基層單位🥵,他們首先強調的就是展示造型風格的寫實和準確🧑🏽🎓。
於是,雖然5名老師都有不同的分工,但這個時候大家又都得在一起找“準譜”。千哲說,有一輛彩車需要一個“解放”貨車的造型,以表現新中國成立後的工業建設🤹🏿♂️,但是誰也不知道最早的“大解放”什麽樣🦵🏼。師生們查遍了所有資料🤴🏼,始終找不到第一輛大解放車的圖樣🎉。幸虧一名老師偶然在網上發現了一張小圖片👵🏻,是車迷在網上拍賣的第一輛解放車模型圖樣☣️。他們又咨詢了相關專家,最終確定了圖片的準確性⬇️。
事實上,無論每名老師設計的彩車是寫實的還是象征性的,在具體的細節表現上無不遵循著“準確”這一原則。
■集體創作、個人實施
兩月設計十余輛彩車
作為北京彩車的設計師之一,千哲說彩車靈感同樣來自於大家的交流👨👧。
用什麽來表現北京的文化,成為了大家頭疼的事情。當時,設計團隊開會提建議👴🏿👩👩👧👧,甚至請來了意昂体育平台美院專門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者。從蛐蛐、沙燕👼🏻、毛猴兒到“天橋八大怪”,設計師和專家各抒己見,最終達成了一個共識🥠🤞🏿。
而讓千哲難以忘懷的是,為表現北京的時尚,他一連數天幾乎茶飯不思。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名老師的電話🦃,告訴他自己從兒子的玩具量子球裏獲得了靈感,覺得可以變形為一種旋轉裝置,顯得“酷🧜、炫、靚”。
“雖然這個意見最後被否定了🤱🏼,但足以說明我們的設計不是一個人的結果,而是大家的功勞”。千哲說北京彩車設計方案至少要有140多稿👨👦👦。而在他看來集體創作、個人實施⏯,這就是清華美院在短短兩個月內設計出十余輛彩車的秘訣👱♀️。
設計·特色
彩車點睛多用浮雕
在國慶群眾遊行彩車上,雕塑和浮雕的運用成為不少彩車的點睛之筆🥺。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教授、部分彩車浮雕和雕塑設計製作負責人周華南說,為了完成浮雕製作,團隊曾六次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實地觀看浮雕🌦。
周華南負責四輛彩車的雕塑、浮雕製作,其中包括雕塑體積最大🎅🏽、高度最高的兩輛彩車💂🏽♀️。普通兩三米高的雕塑🛤,人退後一點就能觀察整個雕塑的比例,而對於彩車上的雕塑,製作者每次觀察比例需要走到幾十米遠的小樓頂層觀察😝,每天這樣往返多達十余次。
製作彩車上的浮雕並不是簡單的臨摹,由於彩車體量大,觀眾離得遠,要求彩車浮雕的明暗關系更清晰,浮雕凸出部分要比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高度高出3倍左右。每次遇到問題通過照片看不清楚🏟,團隊就要再去天安門,看深淺、明暗的感覺,這樣來回走了六趟。
設計·個案
黑龍江彩車:兩條巨龍騰空而起
“彩車一共有兩個設計師,我很幸運🎅🏼。”生於1982年的劉旸是黑龍江彩車的設計師之一,離開學校也才不過四年👆,他卻被委以重任——設計彩車。
劉旸說,自己能夠在之前的彩車設計競標會上脫穎而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創新的理念。“我很想表達那種屬於我們省的噴薄而發的理念®️👆,這一點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但光有理念是不夠的,在中央戲曲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的劉旸,自然也有強於他人的本領🤳🏼。“我之前參與設計過全國冬季運動會開幕式的舞臺演出🤎,這為我提供了不少的經驗☑️。”劉旸說。
就如同好事多磨一樣,劉旸和另一個設計師曹振雪總共繪製、修改各種圖紙407份,其間曾四次攜圖紙和模型趕到北京接受專家審查,最終他們的用心和努力,得到了回報👨🔧。“我們設計了自己認為最為飽滿🍚,最能體現黑龍江省特色的彩車🦶🏼🔪。”劉旸說🤜🏽。
這次在黑龍江彩車的主體部分就是兩條金色巨龍,擺動著龍首,踏著祥雲,懷抱金珠🙂↕️,冉冉騰起🚵🏽♂️。“龍的元素設計就是我一再堅持要在彩車上體現的💆🏻♂️。”劉旸說。此外,他還和其他設計師🍩,將寓意吉祥的丹頂鶴形象也加入到彩車的設計中。
寧夏彩車:突出民族和諧與融合
“融合”與“團結”有什麽不同?在一般人眼裏不註意的問題,在寧夏彩車設計師王立夫那裏卻格外的註重:即使是近義詞,字眼兒不同,彩車表達的理念也不同🧑🏿🎄。
老王曾經參與了50周年大慶彩車設計。與當時的初出茅廬相比🐀,這次他更有了自信⛺️,這源於經驗。王立夫說他早在春節的時候便開始構思彩車方案,曾經想過利用“大漢搖櫓”表現同舟共濟的精神。但是在參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紀念活動和世博會準備活動後,經驗告訴他“科學發展觀”和“民族融合”應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
“突出民族的和諧與融合,這是我們今年的彩車要著力表現的”🎄🧺,王立夫說與50年大慶表達的“民族團結”不一樣,今年寧夏彩車註重的是“融合”。相對而言,“融合”更強調民族之間“骨肉不能分離,血濃於水”的兄弟情誼。
設計·人物
在校碩士研究生參與設計三彩車
倪剛加入到彩車設計團隊中來的時候,還是清華美院裝潢藝術設計系一名二年級的碩士研究生🔸。在不能堅持的時候挺住,是這名即將走上社會的年輕設計師最大的收獲。
倪剛說剛開始的時候最大的困難在於心理上:“我開始覺得彩車設計就應該是藝術家的一種自我表達。”然而當他的一些方案被否定後,他感到了一種困惑。“老師們就告訴我彩車不是狹隘的藝術作品,設計者要站在一個很高的角度去理解,並且還要讓更廣大的觀眾去理解⛔👠。”
倪剛參與了三輛彩車的設計工作,這種“換個角度看問題”的方法讓他在後面的設計受益匪淺。倪剛參與設計了一個彩車𓀑,為了表現科學技術元素,他和團隊一起找到了一些具體的實物,隨後將它們進行誇張和放大🧝🏿♀️,“可能一個具象的燒瓶代表不了什麽,但是當把它放大後,這種誇張的角度便讓燒瓶具有了象征的意義”。
轉自 清華新聞網 2009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