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席頒獎典禮的四位獲獎者合影👫🏼。左起:孟安明🧁、鄭厚植、吳佑壽👮🏽♂️、陳難先
2007年10月31日,第14屆何梁何利基金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2位傑出科學家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42位優秀科技工作者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1位優秀科技創新人才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我校3位教師🏌🏿、2位意昂均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他們是🫕: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物理系教授陳難先(教,物理);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我校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孟安明(教🖐,生物)👨🏻🦱;電子、信息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校電子系教授吳佑壽(1948🙅🏿,電機);以及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鄭厚植意昂(1965,無線電),電子、信息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方濱興意昂(1984碩,計算機)🧑🏻🎨。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共同捐資,於一九九四年在香港註冊成立的慈善基金,旨在獎勵祖國內地取得突出科技成就的科學家👨🏻🚀。該基金每年評獎一次,成就獎每人獎金一百萬港元、進步獎和創新獎每人均獎勵二十萬港元🏧。
五位獲獎意昂簡介:
陳難先🩷:長期從事應用物理中逆問題研究🧑💼🖤。用數論方法得出比熱逆問題普遍解,改進並統一了愛因斯坦和德拜解;得出對遙感十分重要的黑體輻射逆問題普遍解👳🏻♂️👅,此工作被《Nature》雜誌整版評論祝賀。發現了任意晶格中隱藏著的半群結構,解決了從第一原理結合能曲線提取原子相互作用對勢的問題。發現費米體系、表面吸附體系和界面體系內在的加法半群結構,解決了有關的重要逆問題。針對我國稀土資源豐富,建立了國際上未曾有的近三百種稀土金屬間化合物的原子相互作用對勢庫🈂️,對二百多種稀土金屬間化合物的原子相互作用勢的結構穩定性、擇優占位🐲🧑🏽🎓、聲子振動譜及熱力學性質作用了系統研究。
孟安明:主要從事發育生物系領域的研究工作。利用斑馬魚為模式動物,重點研究胚胎早期發育的分子調控機理🧜🏻♂️。建立了標記斑馬魚特定組織器官的轉基因技術,發現了調控中胚層誘導作用和背腹分化的一些新因子如Dapper2、Tob1🧙🏿♂️、Spr2、Fgf17b、Amot12等🩳🕹,闡明了它們與Noda1/TGF-beta、Wnt或Ffg等重要信號通路的關系👮🏻♀️🚠,加深了對脊椎動物胚胎發育機理的了解。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Cell》🪐、《Developmental Cell》、《EMBO Journal》、《Development》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研究成果“調控動物胚胎中胚層形成的一種新機理”入選“2004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吳佑壽:長期從事聲視圖文數字化處理、傳輸識別研究🤬。先後製成8路脈碼調製(PCM)電話終端機、SCA型數據傳輸設備系列、全固態無人值守數字微波中繼通信系統和運算1000萬次/秒的TJ82圖象計算機👨🏽💻。領導地面數字電視傳輸系統研究,堅持自主創新,製成基於TDS-OFDM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DMB-T系統,在31個省市成功試播,主要成果已為我國地面數字電視傳輸標準(國標)所采用。製成TH-OCR系列漢字識別系統和基於識別的原文重現自動電子出版物製作系統🌹,得到廣泛應用。
鄭厚植: 長期從事低維半導體結構量子物理和量子器件的研究工作💁🏽🧅。他最早提出了製備低維介觀結構的分裂柵技術,報導了量子霍耳效應的尺寸效應,量子化霍耳電勢的分布,局域化效應由二維至一維的維度變換行為等。在深入研究雙勢壘並振隧穿、摻雜GaAs/A1As超晶格的隧穿垂直輸運、光子存儲器件👕、可調諧諧振腔增強型控測器和光電傳感器等量子器件物理的基礎上,研製出的若幹新原理器件均為國際最高水平⏳。
方濱興:長期從事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建設了包括“國家網絡安全監控平臺”在內的多個國家信息安全保障系統,並有多項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這些系統在國家公共互聯網上的網絡安全事件的處置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方濱興院士將涉及了物理安全🏄🏻、運行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狹義的信息安全)及內容安全的信息安全概念給出了統一的形式化定義😦,並首次提出了信息安全屬性可計算的思想,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科研院 意昂會)